定义: 腺病(adenosis)是一组以乳腺小叶为基础的良性增生病变,其共同特点是小叶内末梢导管和腺泡数量增多、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上皮和肌上皮排列结构仍正常。概括为:乳腺小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分类: 广义的乳腺腺病包括单纯性腺病、硬化性腺病、大汗腺腺病、微腺性腺病、旺炽性腺病和放射状瘢痕(复杂硬化性病变)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单纯性腺病、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三者的区别在于病理镜下改变不同。
腺病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病灶通常较小,但可以广泛分布。腺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乳腺疾病伴发。本病多见于20~40岁女性,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卵巢内分泌紊乱有关,即孕激素减少、雌激素水平过高,或二者比例失调,作用于乳腺组织使其增生而形成。临床表现为发现乳腺肿块或出现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相关)。
乳腺腺病本身无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活检,避免误诊、漏诊乳腺癌,或切除非典型增生病变。
镜下: 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或腺泡数量增加,小叶内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可正常或增生,但排列规则,无异型,肌上皮存在。
乳腺腺病超声表现多样化,分典型及不典型2类。
病例1 女,49岁。发现左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伴个别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1a、图3-1-1b。
A.2D:左侧乳腺2点钟距乳头2.0cm处可见一大小0.8cm×0.4cm低回声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清,平行位,内回声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a乳腺腺病超声图
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增生,范围扩大;个别导管上皮增生,细胞大小不一致;个别导管内钙盐沉积。
图3-1-1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2 女,43岁。发现左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
详见图3-1-2a、图3-1-2b。
A.2D:左侧乳腺3点钟距乳头1.0cm处可见一大小0.9cm×0.3cm低回声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清,平行位,内回声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图3-1-2a乳腺腺病超声图
镜下:乳腺组织,小叶轻度增生,个别导管上皮轻度增生;间质局部胶原增生。
图3-1-2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1、病例2病灶<1cm,呈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未见明显包膜,内回声较均匀,病灶内无血流。从图像来看属典型良性乳腺病变,结合患者年龄及症状,术前超声诊断考虑腺病,BI-RADS 3类。
病例3 女,52岁。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3a、图3-1-3b。
A.2D:右侧乳腺12点钟乳头旁可见一大小0.5cm×0.5cm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边界清,非平行位,内回声尚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3-1-3a乳腺腺病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乳腺组织,间质胶原增生伴导管囊性扩张,个别导管上皮增生,细胞排列呈流水样,未见异型。
图3-1-3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4 女,29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2天,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4a、图3-1-4b。
A.2D:左侧乳腺12点钟距乳头1.0cm处可见一大小0.6cm×0.4cm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平行位,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3-1-4a乳腺腺病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乳腺组织,小叶轻度增生,部分导管上皮增生。
图3-1-4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5 女,42岁。体检发现左乳多发肿块2周,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1.(左乳2点钟)乳腺腺病,伴囊肿形成。2.(左乳6点钟)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5a、图3-1-5b。
A~B.左侧乳腺2点钟距乳头2.0cm处(A)、6点钟距乳头2.0cm处(B)可见大小分别为0.6cm×0.4cm、0.5cm×0.3cm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非平行位,内回声尚均匀。
图3-1-5a乳腺腺病(多灶)超声图
A~B.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增生,部分导管扩张呈囊状(A),部分导管扩张及分泌物潴留(B),灶性导管上皮增生,排列呈流水样,增生的细胞形态混杂,无明显异型。
图3-1-5b乳腺腺病(多灶)病理图
病例6 女,50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伴部分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6a、图3-1-6b。
A.2D:右侧乳腺9点钟距乳头2.0cm处可见一大小0.8cm×0.3cm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边界清,平行位,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少许无回声区。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3-1-6a乳腺腺病超声图
镜下:乳腺组织,局灶导管上皮增生,排列呈流水状,形成边窗样结构,细胞不一致。
图3-1-6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3至病例6病灶均<1cm,呈低回声,形态不规则或欠规则,未见明显包膜,内回声较均匀,病灶内无血流。这4例患者均因病灶形态欠规则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临床予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回顾分析,病灶虽然形态不规则,但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未见毛刺征,也未见高回声晕环。对于这类病灶,我们可以建议患者短期随访观察。多次复查病灶大小及图像无变化,超声诊断可从4A类降至3类。
病例7 女,35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1周,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
详见图3-1-7a、图3-1-7b。
A.2D:左侧乳腺3点钟至4点钟乳头旁可见一大小2.4cm×0.9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平行位,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少许散在强光点。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7a乳腺腺病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乳腺末梢导管数量增多,小叶扩大、融合成片。
图3-1-7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7视频中可见左乳头旁一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呈匍匐状向周围延伸,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内回声欠均,似见微小钙化,血供稍丰富。该病灶图像类似非肿块型导管原位癌,由于无既往影像资料做对比,因此超声诊断为BI-RADS 4B类。术后回顾分析:患者为年轻女性,未触及肿块、无乳头溢血等症状;病灶表现为腺体局部回声减低,但缺乏肿块占位感。这类病灶可以建议患者先短期(3个月)随诊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再决定是否降类或升类。
病例8 女,40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8a、图3-1-8b。
A.2D:右侧乳腺10点钟距乳头3.0cm处可见一大小1.1cm×0.8cm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内回声欠均匀,可见侧边声影。B.CDFI:低回声区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图3-1-8a乳腺腺病超声图
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增生,小叶结构紊乱,间质胶原增生;个别导管扩张伴胆固醇结晶,部分导管上皮增生,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致;周边见少量横纹肌组织。
图3-1-8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9 女,43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9a、图3-1-9b。
A.2D:(纵、横切面)右侧乳腺10点钟距乳头4.0cm处可见一大小0.9cm×0.6cm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非平行位,边界不清,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区内部可见短线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9a乳腺腺病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乳腺组织,小叶轻度增生,个别导管上皮大汗腺化生。
图3-1-9b乳腺腺病超声及病理图
病例10 女,51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伴部分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10a、图3-1-10b。
A.2D:右侧乳腺9点钟距乳头1.0cm处可见一大小为0.8cm×0.6cm低回声光团,形态欠规则,非平行位,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B.(CDFI)、C.(mSMI,即灰阶模式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低回声光团内部可见穿支动脉血流信号。
图3-1-10a乳腺腺病超声图
镜下:乳腺组织,部分导管囊性扩张,管腔内可见钙盐沉积;部分导管上皮大汗腺化生,部分导管上皮柱状细胞变性,部分导管上皮增生,呈凿孔状或流水样填充管腔,细胞不一致。
图3-1-10b乳腺腺病病理图
病例8至病例10病灶约1cm,低回声实性,形态不规则,非平行位;病例8病灶后方回声衰减;病例9、病例10病灶内部可见穿支动脉;上述征象导致结节难以与乳腺癌鉴别。若为首次检查,建议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多次复查结果无变化者方可降为3类。
乳腺腺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腺病的结节通常不会太大,极少超过2cm。偶尔碰上范围较大的低回声区,占位效应也不明显。大多数腺病结节是乏血供的,少数可以有少许血流。
乳腺超声检查时,腺体内发现低回声结节,首先排除是否腺体内脂肪,若确定为实性病灶,边界清晰的结节需要与纤维腺瘤鉴别,边界模糊的结节(呈毛刺状或呈角状),需要与乳腺癌鉴别。
腺病与纤维腺瘤鉴别要点:①大多数纤维腺瘤边界清晰,具有纤细的包膜回声;而腺病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确分界,部分腺病挤压周围组织形成声像图上较清晰的边界,但无包膜回声。②纤维腺瘤内部可见纤维条状回声,而腺病没有。
腺病与乳腺癌的鉴别要点:①腺病若呈角状突出,一般都是大的成角;乳腺癌则是尖尖、细细的成角。②恶性环,乳腺癌肿块周围见厚薄不均匀的高回声晕环;腺病周围无恶性环。③血流信号,大部分乳腺癌血流信号为AdlerⅡ~Ⅲ级;而大部分腺病血流信号为0~Ⅰ级。
少数腺病结节,如文中部分病例,非常难与乳腺癌鉴别。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先诊断为BI-RADS 4A类或BI-RADS 4B类,多次随访复查后根据复查结果再决定是否升类或降类,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葛岩 刘彦英 郭玉萍)
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是在腺泡型腺病的基础之上,小叶内间质结缔组织继续增生,属腺病后期表现。其中形成边界清楚肿块的SA,又称为乳腺腺病瘤。
硬化性腺病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升高相关。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通常无肿块形成,偶可触及结节,伴有疼痛。SA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单发或多发。多数是影像学检查异常或其他原因行活检时被发现。SA后期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要高于单纯性腺病。
镜下: 乳腺小叶内腺泡、肌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排列紊乱,小叶间疏松间质被增生、透明变性的胶原化纤维组织取代。腺管受压变形,腺腔变窄闭塞。
病例1 女,39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符合乳腺硬化性腺病。
详见图3-1-11a、图3-1-11b。
A.2D:左侧乳腺1点钟乳晕处可见一大小为0.8cm×0.5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周边及内部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1a乳腺硬化性腺病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乳腺组织,腺管明显增生,形态不规则,伴挤压变形,部分呈结节状分布;部分腺管呈假浸润性分布于增生的胶原中;部分管腔内分泌物潴留,较多钙盐沉积;个别导管上皮增生,细胞不一致。
图3-1-11b乳腺硬化性腺病病理图
病例2 女,51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3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硬化性腺病。
详见图3-1-12a、图3-1-12b、图3-1-12c。
A.2D:右侧乳腺10点钟距乳头2.0cm处可见一大小为0.9cm×1.0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非平行位,边界模糊,后方回声稍衰减,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周边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2a乳腺硬化性腺病超声图
A~C.MRI:右侧乳外上象限见范围约1.6cm×1.1cm片状异常信号,边缘见毛刺,T1WI呈等信号(B),T2WI压脂相呈稍高信号(A),增强后呈较明显均匀性强化(C),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
图3-1-12b乳腺硬化性腺病MRI图
镜下:乳腺组织,部分乳腺小叶增生,小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间质胶原纤维增生,腺泡受压。
图3-1-12c乳腺硬化性腺病病理图
病例1、病例2为硬化性腺病,与单纯性腺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腺体结构因周围组织纤维化而扭曲,因此超声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呈“毛刺状”改变。病例2术前超声及MRI均误诊为乳腺癌。硬化性腺病是腺病中最难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的类型之一,加上其恶变风险要高于单纯性腺病,建议早期手术切除。因此对这类结节建议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
病例3 女,57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1月余。
专科检查: 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大小约2cm×1.5cm肿物,边界尚可,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左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瘤伴局部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3-1-13a、图3-1-13b。
A.2D:左侧乳腺2点钟距乳头6.0cm处可见一大小1.7cm×1.1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回声光斑,后伴声影。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可见点状彩色血流。
图3-1-13a乳腺硬化性腺病(腺病瘤)超声图
镜下:乳腺末梢导管数量增多,小叶扩大、融合成片,管腔扩张,部分导管上皮增生,连接成桥或略呈筛状;间质纤维增生,形成分界清楚的结节。
图3-1-13b乳腺硬化性腺病(腺病瘤)病理图
病例4 女,21岁。发现左乳肿块3周。
专科检查: 左侧乳房10点钟距乳头1cm处可触及肿物,大小约4cm×2cm,呈结节样,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左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
病理诊断: (左)乳腺腺病瘤。
详见图3-1-14a、图3-1-14b。
A.2D:左侧乳腺10点钟距乳头1.0cm处可见一大小为4.0cm×1.9cm低回声光团,边界清,呈椭圆形,内回声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图3-1-14a乳腺硬化性腺病(腺病瘤)超声图
A.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增生,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部分融合成片;间质纤维增生形成结节样,乳腺导管受压弯曲变形。B.大体:(左乳肿物)结节1个,4.5cm×3.5cm×2.5cm,切面灰白色,质中。
图3-1-14b乳腺硬化性腺病(腺病瘤)病理图
乳腺腺病瘤,又称结节性腺病,是一种特殊的硬化性腺病,其特点是肿块边界较清晰。腺病瘤的超声图像可表现为恶性肿瘤声像,如病例3,病灶形态不规则、部分边缘不光整、内部可见钙化等;也可表现为良性乳腺肿瘤声像,如病例4,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等。
硬化性腺病(SA)的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表现为良性肿块病变,亦可表现出恶性肿块征象: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呈毛刺状,或后方回声衰减等。SA是腺病中最难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的类型之一。SA与乳腺癌的鉴别要点:①恶性环,乳腺癌肿块周围见厚薄不均匀的高回声晕环;SA周围无恶性环。②血流信号,大部分乳腺癌血流信号为AdlerⅡ~Ⅲ级;而大部分SA血流信号为0~Ⅰ级。
此外,硬化性腺病还需与手术后瘢痕、脂肪坏死等鉴别。手术瘢痕有手术史,脂肪坏死可有外伤史。
(刘彦英 葛岩)
放射状瘢痕(radial scar,RS)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中直径>1cm的RS又称为复杂硬化性病变(complex sclerosing lesion,CSL)。RS是由于乳腺组织中间质增生、弹力纤维变性硬化,造成乳腺小叶结构破坏、扭曲,导致影像学、肉眼和低倍镜下形态呈放射状(星状)改变,酷似浸润性癌。
RS好发于40~60岁女性,发病率为0.03%~0.07%。临床表现为触及边界不清肿块,质硬。本病穿刺活检及冰冻切片存在一定误诊率,与乳腺癌鉴别主要依据RS的病理特征性结构。
RS是良性病变,但以后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较单纯性腺病增加了2倍,特别是病变较大(>2cm)、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或伴有不典型增生时发生癌的危险性增加。
大体: 质硬,切面常呈星形或结节状,中央为白色,周围有灰白色放射状条纹。
镜下: 病变呈星芒状,中心区可见透明变性的致密胶原纤维,有时存在明显的弹力纤维变性及小而不规则的导管,其细胞无异型,导管周围基底膜完整,间质透明变性,缺乏反应性纤维细胞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中央瘢痕区内的变形扭曲腺管和(或)小管通常CK5/6和肌上皮标志物(P63、SMMHC等)阳性。
病例1 女,33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2周,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左)乳腺放射状瘢痕,伴部分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免疫组化结果: CK5/6(肌上皮+,增生的导管上皮部分+),CK14(肌上皮+,增生的导管上皮部分+),ER(斑驳+)。
详见图3-1-15a、图3-1-15b。
A.2D:左侧乳腺6点钟距乳头1.5cm处可见一大小0.6cm×0.5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非平行位,边缘模糊,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内回声尚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5a乳腺放射状瘢痕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镜下:部分导管囊性扩张,管腔内可见分泌物潴留,于增生的胶原背景中可见明显增生的腺管,形态不规则;部分导管上皮柱状细胞变性,部分导管上皮增生,呈凿孔状或流水样填充管腔,细胞不一致,局部神经束内可见增生的腺体;局部导管及间质纤维增生,形成结节状结构,其内导管受压、扭曲变形,呈裂隙状,间质伴黏液样变性。
图3-1-15b乳腺放射状瘢痕病理图
病例1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结节形态不规则,与周边正常乳腺组织分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结节内部回声均匀、无血流。从经验上来说,更倾向于腺病的诊断,但仍需与小叶原位癌鉴别,因此术前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
病例2 女,52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1周,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右)乳腺放射状瘢痕,局灶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免疫组化结果: CK5/6、CK14、ER(导管内增生的上皮斑驳+),P63(局灶增生的上皮-),HER2(-)。
详见图3-1-16a、图3-1-16b、图3-1-16c、图3-1-16d。
A.2D:右侧乳腺3点钟乳晕区可见一大小为1.4cm×1.1cm低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非平行位,边界欠清,可见侧边声影,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周边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6a乳腺放射状瘢痕超声图
A~B.钼靶:右乳内下象限见大小约1.5cm×1.0cm结节影,病灶边缘见长毛刺影(A.头尾位;B.内外斜位)。
图3-1-16b乳腺放射状瘢痕钼靶图
A~C.MRI:右乳可见一大小0.9cm×1.0cm结节,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T2WI压脂相呈稍高信号(A),T1WI呈等信号(B),增强后呈较明显不均匀性强化,中心见小片状低信号(C),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及轻度流出型。
图3-1-16c乳腺放射状瘢痕MRI图
A.镜下:乳腺组织,间质纤维胶原增生,局灶导管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部分区域填塞管腔呈实性。B.大体:(右乳)切面见一肿物,大小1.5cm×1cm×0.8cm,切面灰白色,质中。
图3-1-16d乳腺放射状瘢痕病理图
病例3 女,23岁。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
专科检查: 右侧乳腺9点钟乳晕区可触及大小约1cm×1cm肿物,质韧,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右侧腋窝未触及淋巴结。
病理诊断: (右)乳腺腺病,放射状瘢痕形成,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纤维腺瘤形成趋势。
免疫组化结果: 增生上皮CK5/6(3+),P63(-),ER(斑驳3+)。
详见图3-1-17a、图3-1-17b、图3-1-17c、图3-1-17d。
A.2D:右侧乳腺9点钟乳晕区可见一大小2.0cm×0.7cm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B.CDFI:低回声光团周边及内部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3-1-17a乳腺放射状瘢痕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A~B.钼靶:右乳头后方见多个小结节影,较大的约1.2cm×0.6cm,部分边缘可见毛刺(A.头尾位;B.内外斜位)。
图3-1-17b乳腺放射状瘢痕钼靶图
A~C.MRI:右乳可见多发结节,较大者约1.1cm×0.9cm,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T2WI压脂相呈稍高信号(A),T1WI呈等信号(B),增强后呈较明显不均匀性强化,中心见小片状低信号(C),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
图3-1-17c乳腺放射状瘢痕MRI图
镜下:乳腺组织间质局部胶原增生,其间可见挤压变形的腺管,部分导管扩张,上皮增生呈实性或二级管腔形成,局灶乳头形成趋势。
图3-1-17d乳腺放射状瘢痕病理图
病例2、病例3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恶性结节。术后回顾分析,病例2肿块边缘模糊,无毛刺状改变,内部回声较均匀。病例3为年轻女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尚清晰,内回声较均匀。年轻女性患者,无临床症状,病灶较小时,若没有更多支持恶性肿瘤征象情况下,建议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不宜贸然诊断为乳腺癌。
病例4 女,40岁。体检发现双乳肿块1个月,无不适。
专科检查: 无异常。
病理诊断: 1.(左)乳腺放射状瘢痕,伴部分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2.(右)乳腺硬化性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免疫组化结果: (左、右)CK5/6(+),CK14(+),ER(斑片+),P63(+),Calponin(+)。
详见图3-1-18a、图3-1-18b。
A~B.左侧乳腺6点钟距乳头1.0cm(A)、右侧乳腺9点钟距乳头3.0cm(B)可见大小分别为0.8cm×0.6cm、0.8cm×0.6cm低回声光团,形态尚规则,边缘模糊,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强回声光点。
图3-1-18a乳腺放射状瘢痕超声图
A.镜下:(左)部分导管囊性扩张,管腔内可见分泌物潴留,于增生的胶原背景中可见明显增生的腺管,形态不规则;部分导管上皮柱状细胞变性,部分导管上皮增生,呈凿孔状或流水样填充管腔,细胞不一致。B.镜下:(右)乳腺小叶增生,小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部分导管囊性扩张,大汗腺化生,个别导管上皮增生,呈凿孔状或流水样填充管腔,细胞不一致。
图3-1-18b乳腺放射状瘢痕病理图
病例4患者为一侧乳腺放射状瘢痕,另一侧乳腺硬化性腺病。两个结节均较小(<1cm),超声图像相似,均表现为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缘模糊。这种双侧乳腺均可疑恶性病灶者,需要与浸润性小叶癌鉴别,后者也是病灶较小、可双侧乳腺发生。结合腋窝淋巴结状态及短期复查对两者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放射状瘢痕由于硬化造成乳腺小叶结构破坏,导致影像学表现、肉眼检查及低倍镜下观察都与浸润性癌类似的一种良性病变,属乳腺增生异常性疾病,非肿瘤性病变。该病病灶一般较小,主要需要与小叶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结合病史、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状态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放射状瘢痕的超声特征总结为:一般病灶较小,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无包膜回声,病灶内部缺乏血流等。对这类病灶,建议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及以上。若年轻女性又无临床症状者,慎直接下乳腺癌诊断。
(郭玉萍 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