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肥大症(mammary hypertrophy),是指腺体、脂肪及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导致乳房体积异常增大的一种疾病。按性别及发病年龄分为:男性乳房肥大症、性早熟性乳房肥大症、成人女性乳房肥大症。患病人群以男性为主,成年女性总体患病率较低。男性乳房肥大症详见本书第十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成人女性乳房肥大症。
成人女性乳房肥大症(又称巨乳症),是指成年妇女乳腺过度发育,导致乳房体积过大,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的。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增多有关,也可能与靶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有关。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乳房胀痛、胸部压迫感、肩酸背痛、湿疹等症状。由于乳房过度下垂,可引起患者行动不便,后期可能会导致脊柱畸形和颈椎关节炎。
巨乳症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后者指同时合并1种及以上如纤维腺瘤等乳腺良恶性疾病。巨乳症为不可逆转的真性乳腺肥大,药物疗效欠佳,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术后一般预后良好。
大体: 全乳腺弥漫性增大,巨乳症乳腺可重达数十千克,皮肤表面可见静脉曲张、可破溃或感染。
镜下: 导管增生,分支少,形态相对正常,缺乏正常小叶结构。上皮可呈旺炽性增生和出现异型性,纤维和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少数有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病例1 女,48岁。双侧乳房逐渐增大5年余,偶有胸闷等不适。
专科检查: 双侧乳房对称,可见明显增大,无橘皮样改变,乳头乳晕无糜烂,乳头无凹陷。双侧乳腺未触及肿物。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病理诊断: 1.(左)乳腺灶性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2.(右)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
详见图2-2-1a、图2-2-1b、图2-2-1c、图2-2-1d。
A~B.左侧(B)、右侧(A)乳腺腺体增厚,内未见明显局限性肿块回声。
图2-2-1a双侧巨乳症(单纯型)超声图
A~C.MRI:双乳呈散在纤维腺体型,腺体呈斑片状。双乳信号较均匀,增强后未见异常信号影,动态增强曲线呈上升型。
图2-2-1b双侧巨乳症(单纯型)MRI图
A~B.镜下:右侧(A)、左侧(B)乳腺组织,末梢导管数量增多,小叶范围扩大;部分导管上皮增生,细胞杂乱不一致,个别导管内可见钙盐沉积。C.大体:(右乳腺组织)26cm×10cm×4.5cm,多切面切开,切面均未见肿物及质硬区。D.大体:(左乳腺组织)29cm×24cm×8cm,多切面切开,切面灰白、灰黄色,质中。
图2-2-1c双侧巨乳症(单纯型)病理图
A~B.外观:左、右侧乳房对称性明显增大(A);皮肤表面及乳头乳晕无异常(B)。
图2-2-1d双侧巨乳症(单纯型)外观图
病例2 女,53岁。双侧乳房进行性增大2年,伴胀痛,随月经有周期性改变(月经期胀痛, 经期过后乳房变软),近一年双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双乳巨大,影响生活。
专科检查: 双侧乳房不对称,双乳明显增大下垂,左乳达脐水平,右乳约脐上两横指水平。双侧乳头无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无糜烂,皮肤无水肿、无凹陷、无局部隆起、无橘皮样改变。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病理诊断: 1.(左)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 A S H)。2.(右)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腺病,灶性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下简称免疫组化)结果: (左、右)CD31(血管内皮+,小血管增生),CD34(血管内皮+,小血管增生)CK5/6(肌上皮+),CK14(肌上皮+),ER(斑驳+)。
详见图2-2-2a、图2-2-2b、图2-2-2c、图2-2-2d。
A.乳房皮下软组织回声增强,见多个迂曲走行管状无回声区。B.乳腺腺体增厚,腺体间质增厚、回声减低,乳腺导管弥漫性轻度扩张,呈网状或线状暗区。C~D.右侧(C)、左侧(D)乳腺内可见稍低回声光团,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尚均匀,光团内部可见短线状血流信号。E.左侧乳腺内可见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透声好。F.左侧腋窝淋巴结(-)。
图2-2-2a双侧巨乳症(复杂型)超声图
扫码观看视频
A~C.MRI:双侧乳腺巨大,内可见多发类圆形、卵圆形肿块,较大者约4.6cm×4.4cm,边界清,T2WI压脂相呈等/稍高信号(A),TIWI呈等信号(B),增强扫描中度均匀性强化(C),动态增强曲线呈上升型。另双侧乳腺见多发条片状网格状长T2信号影(A),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C)。
图2-2-2b双侧巨乳症(复杂型)MRI图
A.(左)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内间质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形成结节样结构,乳腺导管受压弯曲变形呈裂隙状。部分间质胶原化,周边可见成纤维细胞。B.(右)镜下:乳腺组织,小叶内间质纤维增生伴变性,形成结节样结构,乳腺导管受压弯曲变形呈裂隙状;周围部分乳腺小叶增生,小叶范围扩大,部分导管增生扩张,灶性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局灶间质小血管增生。C~D.大体:(左乳房)乳腺切除标本23cm×22.5cm×8.7cm(C),切开呈多结节状,其中最大者5cm×4.7cm×2.2cm,切面灰白色,质韧(D)。E~F.大体:(右乳房)乳腺切除标本25cm×21cm×5.5cm(E),见一肿物3.5cm×3.5cm×2.2cm,切面灰红色,质韧(F)。
图2-2-2c双侧巨乳症(复杂型)病理图
A~B.外观:左右侧乳房不对称,皮肤表面及乳头乳晕无异常(A);右乳下垂达脐水平(B)。
图2-2-2d双侧巨乳症(复杂型)外观图
文中病例1、病例2患者无诱因出现渐进性乳房增大,均为双侧发病。病例1为单纯型巨乳症,病史5年余,双乳对称性增大,乳房皮肤及乳头无异常。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增厚,腺体及乳房皮下软组织回声无异常,无合并占位病变。病例2为复杂型巨乳症,病史2年,较病例1增长速度快。超声表现为双侧乳房皮下软组织、腺体及腺体间质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乳腺导管呈纤细管状回声,软组织内及腺体内血管增宽,与青春期乳房肥大回声类似。同时该患者双侧乳房还合并多发实质性病灶(纤维腺瘤)及囊肿。
成年女性乳房肥大症(简称巨乳症),其定义为乳房重量超过总体重的3%或乳房组织重量超过1.5~1.8kg,发病率较低。根据是否合并其他乳腺疾病分单纯型与复杂型,复杂型罕见。
超声表现为双侧乳房皮下软组织、腺体及腺体间质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乳腺导管呈纤细管状回声,软组织内及腺体内血管增宽。复杂型腺体内还可见其他乳腺疾病声像改变,源自乳腺组织的各种乳腺良恶性疾病均可能发生,最常见的是合并纤维腺瘤、乳腺囊肿、乳腺假血管瘤间质增生等。
巨乳症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若单侧乳房肥大,需与乳腺恶性肿瘤、纤维腺瘤、纤维肉瘤等相鉴别。超声检查可以鉴别是否巨乳症,还可以判断单纯型或复杂型。单纯型仅表现为腺体弥漫性增厚,腺体内无占位病变,超声诊断:巨乳症,双侧乳腺未见占位病变,BI-RADS 1类。复杂型腺体结构层次不清,回声多样,本质是腺体小叶增生、间质纤维化、导管扩张,属良性增生病变,超声诊断:巨乳症,双侧乳腺腺体回声异常,BI RADS 2类。由于复杂型可伴发纤维腺瘤等其他乳腺疾病,这种情况下,超声诊断:巨乳症,乳腺实质性/囊性病灶,BI-RADS按肿块的图像特征进行分类。
巨乳症由于乳房肥大,给超声扫查带来困难:一是深部腺体显示不清;二是容易扫查遗漏。解决方法是:调整探头频率、焦点位置;必要时对患者采取多体位(平卧位、侧卧位、坐位等)全面扫查,扫查断面相互覆盖,避免出现超声扫查遗漏区域。若深部腺体结构确实显示困难,超声无法评估,诊断为BI-RADS 0类,建议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郭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