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

(一)茶园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茶园都在自然界中占据一定的空间,茶园中的生物与环境都构成了统一整体,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ecosystem)。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茶园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存在“生态茶园”与“非生态茶园”之分。然而茶园生态系统又不同于自然状态下内部循环平衡的生态系统,它是经过人类驯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茶树是处于绝对优势的物种,但是这种优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驯化、选育的结果。这就造成了茶园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物种单一,生态功能稳定性差。人类为了从茶园生态系统中持续获取大量、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就必定会加强对生态系统要素的人为干预,比如,大量投入化肥、农药,消灭茶树的竞争者(杂草、灌木、乔木)、取食者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但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茶园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要解决茶园问题,不能只从茶园着眼,要从农业,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分析。

茶园生态系统是在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工农业系统,它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具有如下特点。

(1)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茶树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存活、生长,时刻受到自然界光、热、水、气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茶园又是受人为活动高度干扰的系统,人们会通过人力、物力和技术的投入,改变和调控影响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因子。同时,人们对茶园环境调控的成效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投入意愿的强弱又直接受农业政策、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2)人为干预较为强烈的开放系统

在普通自然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转化从土壤到植物体再随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固定太阳能所形成的有机物也都留在系统内,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的平衡稳定。而在茶园生态系统中,人们每年通过多轮采摘从系统内带走大量的茶树叶片,打破了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平衡。为继续维持系统的高产出,需要通过人为投入肥料、农药、灌溉设施、人力等。

(3)生产力高、抗逆性低

与多数农业生态系统类似,茶园生态系统由于人为力量的加持,对自然环境的调控和对茶树品种的定向筛选,使得整个系统的生态产出水平高于自然生态系统。但是由于人为干扰,改变了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结构,物种单一、结构简化,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大幅下降。同时在产量、品质调控,以及定向品种筛选过程中也丢失了部分茶树自身的抗逆性特征。在自身抗逆性下降及环境脆弱的双重影响下,茶园系统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4)区域性特征鲜明

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区域特色非常鲜明的商品,几乎每个产茶省份都有一个或多个地方特色茶类。这与各地的茶叶种植历史、气候环境条件、人们的饮茶习惯、社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多种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茶园生态系统。

(二)从“原始农业”到“生态农业”

1.人类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历程

纵观人类的农业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1)原始农业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的生活,利用石器工具种植植物、畜养动物、制作陶器,开启了原始农业生产。在原始农业生产中,人类采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等耕作方法。虽然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非常缓慢,生产力水平也极低,但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也正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从农业系统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相对有限,所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2)传统农业

与原始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主要以牲畜、人力等作为动力利用简单工具开展手工劳动,铁器逐渐大量出现,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成员内部分工为主,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差,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功效不高。中国是传统农业古国,在农业文明中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适时灌溉、轮作、复种、间作等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出现的时间不长,却是对世界农业发展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其大量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机械设备,大量投入利用石油制品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农药等,也被称为“石油农业”。现代农业以工业化为基础,依靠新型技术,投入大量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石油产品,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高产出。具有省时、省力、高产、高效、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世界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短缺等问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石油农业依靠大量能源消耗获得高产出,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危机,但是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加剧了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危机,导致了土壤、水体、大气等的环境污染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2.生态农业兴起

从20世纪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带来高效劳动生产率,以及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比如: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土壤侵蚀、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等。面对现代农业带来的生态危机,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最终都将目光投向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相对于石油农业而提出的,是一个原则性的生产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同时又能发挥其优越性;另一方面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农业机械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间作套种、施用有机肥等优良传统。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3.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套结合了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先进农业生产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遵循“协调、系统、循环、再生”的原则,整体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综合协调农、林、牧、副、渔各行业,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

生态农业建设内容和方向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基础、自然条件、技术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来确定。同时,应充分吸收各地劳动人民传承的传统农业精华,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水平,创造丰富多样的生态模式、生态工程,使各地农业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

(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推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实现经济增值。人力与机械结合,保留现代农业高效率的优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4)持续性

生态农业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将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在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努力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出了生物互利共生模式、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但是综合来看,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尚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1)传统农业思想观念的制约

中国传统农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对自然的思想依赖性导致农民认识的封闭性。在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高龄农民,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这也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

(2)理论支撑体系不完善

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生态学、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且各部分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系统和全面的角度,综合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要注意各种农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更加完整。

(3)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不够完善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对技术措施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处理传统农业技术和引进高新技术方面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方面仍需努力。在生态系统不受(或少受)干扰的情况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技术研发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4)生态农业政策支持仍有改善空间

没有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不可能全面推广和发展。政府支持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了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前期政府对生态农业引导扶持的政策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三)生态茶园的提出

生态茶园的概念是在生态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现代化大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的难度极大,当前世界耕地资源极度短缺,要在绝对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兼顾生态建设,很难做到减化肥、减农药、发展循环生态的同时保证粮食产量不降低。而且粮食作物每年都要种植2~3轮,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粮食作物物种每年都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极大干扰。茶树是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收获部位为嫩梢,一般不会整株砍掉,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核心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存在。另外,茶树不是粮食作物,对产量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这些都为茶园发展生态种植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生态”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生态茶园”逐渐被部分茶叶从业者引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许多茶叶经营者为了追求广告效应和经济利益,片面化地曲解了生态茶园的内涵。比如,有些茶园只是周边的山水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就宣传自己是生态茶园;有些茶园在田间养了几只鸡、几只鹅,就说自己是复合种养的生态茶园;有的在田头路边种了几棵行道树,茶行内种了几行大豆或花生,便说这个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立体生态茶园;更有甚者种茶后,不施肥、不修剪、不除草、不进行病虫害防控,号称自己是纯粹原生态的生态茶园。生态茶园被过度商业化宣传,而忽略了其实质、内涵,导致乱象丛生,这非常不利于生态茶园产业的长远发展。

生态茶园原则上来说是一种茶园系统管理理念,是一种生产模式,本身没有清晰的非是即否的标准和界限。生态茶园管理模式主张施用有机肥替代全部或大部分化肥,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化学农药,引入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控措施控制虫害种群数量,防控病害发生,人工调控杂草种类和数量,增加茶树以外生态种群数量,并积极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产品的高效产出。

也有研究者对生态茶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于2021年编制的农业行业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 3934—2021)中对生态茶园(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的定义进行了如下描述“以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为主要物种,根据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系统设计原理,综合运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将茶园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科学构建和管理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量持续稳定、产品安全优质”。本研究团队也在2019年制定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 2209—2019)中尝试对生态茶园(ecological tea garden)进行了如下定义,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配置生物种类,综合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进行茶叶生产,并采用生态调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达到环境优美,茶叶安全优质,生态产品综合供给能力强的茶园”。此外,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者对生态茶园的定义给出了类似的描述。现有对生态茶园概念的描述多是定性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推动。茶作为非生活必需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在提升茶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茶产品的健康、安全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综合来看,生态茶园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环境、资源、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茶园生产模式。生态茶园建设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病、虫、草害的精准生态防控,减少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精准施用化肥、生物农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同时保持其重视有机肥、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等优良传统。注重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维持长期、稳定的高效产出。

生态茶园既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还是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能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生态茶园的建设可以为整个农业转型,以及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探索和经验。

(四)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绿色茶园的异同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生态”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具体涉及茶园,很多人对生态茶园、有机茶园、绿色茶园的区别和联系还是存在很多疑惑。简单来说,生态茶园是一个以茶园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是一个整体概念;而有机茶园和绿色茶园都是对茶树种植的一种生产方式,按照一定要求,生产出相应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有机茶园是指按照有机农业要求,采用有机方式种植,遵循自然规律,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绿色茶园则是遵照一定的绿色农业生产标准,经过绿色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有机茶园和绿色茶园产出的茶叶经过相应检测符合相应标准的,可以颁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证书。

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绿色茶园的区别与联系:综合来看,三者都属茶叶生产范畴,而且都是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的茶叶产品,这是其共同点。生态茶园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促进生态保护,又要依赖生态的有效支撑,针对的是茶园生产体系;有机茶园、绿色茶园主要讲防污染,也就是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无污染的过程,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4cU6cWa3U/hAYMlzssKq441D+aHisJ9q7vhpBVNAgRf7z3Re8GZlCGiTamkDQ8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