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秆腐病在广东早稻、晚稻均有发生,一般晚稻受害重于早稻,主要为害稻株基部,致茎秆腐烂,故称秆腐病,属真菌病害。以菌核在稻桩、稻草中越冬,特别是稻桩内数量最多,菌核随病组织落入土中,翻耕灌水时漂浮水面,插秧后附着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从叶鞘表面或伤口侵入,在叶鞘组织内蔓延扩展,引发病害。在大田中,此病通常在分蘖期开始发生,孕穗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抽穗期至乳熟期发展最快,受害也最严重。病重时可致植株倒伏,增加秕谷率,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差。一般减产10%~25%,严重的损失50%以上。
近水面叶鞘上产生不规则形病斑,表面产生稀疏浅灰色霉层,茎秆受害使基部成段变黑软腐,后变成白色腐朽,剥开茎秆,病秆内有大量黑色菌核,容易造成植株倒伏(图1-15、图1-16)。
图1-15 水稻茎秆内形成的菌核
图1-16 茎秆变成白色腐朽
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1~35℃,以25~30℃最为适宜。日光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阴雨、高湿天气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1)消灭越冬菌源。病菌的菌核一般越近稻茎基部数量越多,所以发生严重田块可采取齐泥割稻,冬季结合治螟犁田过冬,可以减少田间越冬菌核。
(2)加强肥水管理。在施肥方面要施足基肥,看苗施好追肥和壮尾肥,既要防止施肥过量,也要防止后期脱肥早衰而诱发此病。
(3)选用高产抗病品种。目前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别,因此,在病区因地制宜地选种高产抗病良种是防治此病的一项有效措施。
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每亩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20mL、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mL、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60g或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4mL对水45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