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推为从某一点起,沿直线推向另一点,即单方向直线运动。
技术要领
(1)拇指,并拢的食指、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紧贴皮肤。沉肩、垂肘,轻快推动。
(2)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
(3)要求顺穴位、顺经络、顺纤维、顺趋势。
临床运用
(1)用于线性穴位的操作手法,如开天门、推坎宫、清天河水、推箕门等。
(2)上推为补、为升、为温,如推上三关;下推为泻、为降、为清,如退六腑。
(3)顺纤维直推为重要理筋整复手法,多用于小儿筋伤。要求力度稍重,频率较缓。
旋是回旋,推有位移。旋推法为表面有摩擦,同时又带动深层组织的回旋运动。
技术要领
(1)前臂摆动,手腕放松,蓄力于指,力度稍重,“皮动肉也动”。
(2)频率较快,可达120~160次/分。旋推轨迹多为圆形。
(3)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临床运用
只用于手指螺纹面。如补脾经、补肾经、清肺平肝、心肝同清等。
从中央同时向两边推,为分推,又称分法;从两边同时向中央推动称合推,又称合法。
技术要领
(1)两侧用力对称,部位对称,速度均一。
(2)轻快而不滞,频率120~200次/分。
(3)头面、手腕、背部多用拇指,腹部可用拇指、多指或大鱼际。
临床运用
分推即“分阴阳”,合推即“合阴阳”,有调节阴阳、气血、寒热之功。分推法多用于起式,能分别阴阳,分理气血,激活经络与穴位,还能消积导滞,化痰行气,合推法与之同功。
较轻的环形运动为摩法。可以单指摩法、多指摩法和掌摩法。
技术要领
(1)要求轻贴皮肤,轨迹为圆形。
(2)圆周各处操作的力度、速度均匀。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摩时,手指应并拢。
(3)力度较轻,不带动深层组织运动,古人谓“皮动肉不动”。
临床运用
(1)摩法力度很轻,患儿感觉舒适。摩囟门、摩中脘、摩关元、摩神阙等为温补,用于体虚。摩中脘、摩腹能消食化积行气,用于脘腹胀满、肠鸣腹痛等。
(2)古人谓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3)摩法的方向古有“左转补兮右转泻”之说,后人多采用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方向。
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环形推动。用拇指运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运。
技术要领
(1)弧形或圆形轨迹要流畅,不要突然转折、中断、停止。
(2)弧形运作可始终沿一个方向,也可来回运作。
(3)古人谓“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约80~120次/分。
临床运用
(1)用于弧形或圆形穴位。
(2)运者,运输,有转运、输送之意。能平衡起点与终点的关系,如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也是祛邪导滞的重要方法,如运中脘、运太阳、运腹等。
(3)因其摩擦产热而适用于虚寒证。如运丹田。
吸定基础上的回旋运动称揉法。临床有拇指揉、多指揉、掌根揉和鱼际揉等。
技术要领
(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古人谓“肉动皮不动”。
(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
临床运用
(1)揉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
(2)因其力度、部位、频率、方向和深浅随证而变,最大限度满足个体病情,针对性强,古人谓“揉以和之”,言其调和阴阳与气血。
(3)指揉法多用于点状穴位,常与点、按、振等法结合,形成3揉1点(按、振)或5揉1点的定式。掌揉法多用于腹部,消散力强,是治疗小儿腹痛、腹胀、食积、便秘等的重要方法。鱼际揉多用在面部。
稍大面积的垂直下压为按法。
技术要领
(1)接触面积比点大,多用指腹和手掌。
(2)指、掌着力,先轻渐重,由浅入深,得气为度。每按压至小儿最大忍受度时,可适当停留数秒,放松,再按。
临床运用
(1)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强,适用于穴位及痛点。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脊柱和腹部。
(2)按之则热气至。按法是温补法的代表。如按肾俞、按小腹可聚元气、散寒邪,适用于虚寒证。
(3)按而散之。按法向下用力,长于消散,可用于脘腹痛、便秘、腹胀、厌食等。
掐以甲入。甲是指甲,入为刺入,即以指甲刺入皮肤,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技术要领
快进快出;垂直施力。
临床运用
(1)急救醒神。如掐人中、掐攒竹、掐合谷、掐涌泉、掐老龙、掐精威、掐五指节等。
(2)借其强刺激发汗祛邪,用于外感。如掐耳背高骨。
(3)中病即止,严格控制次数,不宜作为常规手法,不要掐破皮肤。古时多以掐后儿不做声为“不治”。
特指捏脊疗法。
临床有两种术式。一种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捏拿起脊旁皮肤,此法为普通捏脊法;另一种为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屈曲并重叠,以食指第2指节垂直于脊柱正中,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两拇指交替夹持起脊柱正中皮肤,此法为冯氏捏脊法。
技术要领
(1)均从龟尾向上推进,直至大椎。
(2)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力度要恰当,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得太松则不易提起皮肤;推进与捏拿要流利。
(3)一般捏脊法多操作3遍以上,冯氏捏脊法为6遍。最后1遍操作时,每捏3次提1次,提时力度沉重,多有皮肤与筋膜剥离声响。
临床运用
(1)攻补兼施,能明显增强小儿体质。
(2)两种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和作用部位有别。由于手的惯常定式使普通捏脊法主要刺激脊旁,冯氏捏脊法主要刺激脊柱。脊旁多与夹脊穴和背俞穴有关,正中则偏重督脉,故普通捏脊法长于调理五脏,冯氏捏脊法温补功著。
(3)消积化痰行气。尤长于治疗疳积,临床又称为“捏积”。
疳积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其干枯羸[léi]瘦的疾患。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临床以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脊耸体黄、咬甲斗牙、焦渴、嗜异、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4)传统为从下向上捏,今有从上向下捏之说,可供参考。
(5)捏3次提1次刺激强度大,小儿多哭闹,应最后操作,且不宜强求弹响。
节奏性敲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可用屈曲的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指间关节髁[kē]击打。
技术要领
(1)瞬间作用,快落快起,节奏感强。
(2)小儿穴区太小,应注意部位的固定和击打的准确性。
临床运用
(1)用于点状穴区,特别是四肢关节处,能活络通关、镇惊定志,如捣小天心。
(2)用于头部、额部,嘣嘣声响,与弹法同功,能醒脑开窍。
(3)用于小儿遗尿、抽动症、多动症及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等。
捏而提起谓之拿。分为拇指与食指、中指的三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的五指拿。
技术要领
(1)沉肩、垂肘,朝后上方拿起。
(2)两手同时或交替拿起,快拿快放,节奏感强。
临床运用
(1)重要的放松手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楚等,如拿颈肩部。
(2)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如拿风池。
(3)腹部拿法减肥助消化。提拿肚角,镇痛良效。拿肩井为常用收势。
以双手拇指、食指二指对称置于穴位四周,同时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挤称捏挤法。
技术要领
两手四指对称,穴位在正中央,四指在穴位周围正方形的四个角上;捏挤时,四指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同时向中央发力,手指在皮肤表面并无摩擦,而是推挤皮下组织。
临床运用
(1)强刺激手法,其刺激量比常规推拿手法强,比取痧法(刮痧、拧痧、扯痧)轻。与取痧同功,用于小儿发热、中暑、神昏、感冒等。
(2)消导之力强,用于食积、痰浊、流涎、肥胖等证。
运用特殊手法快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其潮红,并出现细小如沙(痧之名源于此)粒状的深红色斑点称推拿取痧法。
技术要领
(1)主要有揪痧、拧痧、扯痧、刮痧(器械)等。取痧部位有前额、人迎、前胸、大椎、七节骨、肘窝、腘窝等。
揪痧操作方法为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取痧的部位,把皮肤与肌肉夹起,用力向外滑动,然后松开。如此一夹一扯一放,反复进行,以有“巴巴”声响为佳。拧痧(又名扯痧、提痧)操作方法为五指屈曲,以大拇指与食指对准取痧部位,用力夹紧并扯起,提拧皮肤至最高处时,两指和被夹起的皮肤一同适度旋转,然后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如此一提一拧一放,反复进行。揪痧、拧痧均可在同一部位连续操作10~3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度。刮痧是应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在人体体表的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进行刮拭。
(2)手法从重从快,取痧器具要光滑、整洁,多用冷水、酒精或植物油为介质,见痧则止,小儿皮肤细嫩,应控制力度。
(3)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运用。
临床运用
(1)适用于痧证。痧为传统中医病名,指因气候影响,小儿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邪不得解而表现为心慌、头昏、脘痞腹胀、转筋吐泻,甚至昏厥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传统医籍有转筋痧、绞肠痧、痧气病、痧胀病等。
脘痞是指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的症状。转筋俗名“抽筋”,多指腓肠肌挛[luán]急。
(2)取痧能清解暑热,发散外邪,透营转气。可用于外感、高热等。
在夹持基础上来回运动为搓法。其法为用双手掌夹持小儿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并作上下往返移动。
技术要领
夹持松紧适度,双手用力均衡,搓动快,移动慢。
临床运用
(1)运用于柱状部位,如上肢、下肢、胸廓和胁肋等。
(2)用于四肢活血化瘀,放松肢体。用于胸廓和胁肋顺气、化积、化痰、消痞、散结。
夹持搓揉谓之捻。
技术要领
拇指、食指对称着力夹持肢体,快速搓揉,缓慢移动,动作自然连贯。
临床运用
(1)适用于手指、足趾。能舒筋活络,调畅气血。用于指、趾的损伤和/或疼痛等。
(2)捻耳与依次捻手指与脚趾,均是重要的调节心神、健脑益智之法,用于小儿脑瘫、语言障碍、耳鸣耳聋、多动等。
使肢体做被动环转运动的方法称为摇法。
技术要领
(1)以一手托住或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双手协调,做相反方向的环转运动。
(2)环转的轨迹为一圆锥体。顶点在关节处,底为关节远端肢体环转运动所呈的圆形轨迹。固定顶点,圆形轨迹为其基本要点。
(3)摇动的范围由小至大,频率由慢渐快。
临床运用
(1)用于肩、肘、腕、髋、膝、踝[huái]等关节,能增强其运动范围。适应于伤筋及各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臂丛神经损伤、脑瘫、五迟、五软、五硬等。
五迟为立、行、语、发、齿迟;五软为头项、口、手、足、肌肉软;五硬为头项、口、手、足和肌肉硬。
(2)动摇肢体,活气血、通经络、消积滞。能导引阳气,用于阳虚倦怠等。
以高频率振动肢体或穴位的方法为振法。有掌振法和指振法。
技术要领
指或掌吸定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前臂强直性收缩,细微振动。要求蓄力于掌或指,形神合一。
临床运用
(1)先有点按,后行振动。有了振动,产生机械波,有利于点按刺激的纵向深透和横向扩散。
(2)振动使原有刺激变得柔和。
(3)频率很高,有消散之功。于肢体可通经活络,镇痛消炎;于脘腹能消积导滞,消痞散结;于小腹和腰骶可导引元气,以温补见长。
以手在小儿体表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称为擦法。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也称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也称侧擦法)、指擦法等。
技术要领
(1)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面,手掌面、大鱼际、小鱼际部分着力,附贴在小儿体表一定的经络或特定穴,或治疗部位的皮肤,稍用力下压,肩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前后移动,肘关节做屈伸运动,带动前臂使着力部分在小儿体表做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
(2)直线往返运动,局部透热为度,可配合使用按摩油。
(3)不可擦破皮肤,操作时不可屏气,擦后所擦部位不可再使用其他手法。
临床运用
掌擦法多用于肩背、胸肋部。大鱼际擦法多用于四肢、肩胛骨上部。指擦法多用于头面、四肢穴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