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八法是介于治则和具体治法之间,用于归类具体治法的理论。
通过发汗以驱除在表邪气和发散体内火郁的方法。出汗是一种生理现象,有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出汗为现象,宣散、逐邪、透达为其本质。
适用范围
(1)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还是燥邪、暑湿,只要邪气外来,从体表而入,尚停留于肌表,就宜通过汗法排解。外感特征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恶寒,中医症状名。凡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缓解的,称为恶寒。
(2)高热无汗。通过发汗,使热随汗解。
(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
(4)借其升散与升提之性用于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之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头面四大手法,推上三关,拿列缺,掐揉二扇门,点小天心,黄蜂入洞,拿风池,点风府,捏脊并拿肩井。
注意事项
(1)手法力度稍重,小儿常因之哭闹,有助汗出。中病即止,见汗即收,不宜强求。
(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3)汗法使腠理开,毫毛摇。治疗期间或治疗后须避风寒。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又称肌腠,即肌纤维间的空隙;理,指皮肤的纹理,即皮肤之间的缝隙。
通过涌吐使邪气得以宣泄的方法。呕吐是现象,通过涌吐使停留于肺、胃及上部的邪气从口中祛除。吐法代表气机上行,而并非一定产生呕吐。汗法主要袪除在表之邪,涌吐主要袪除在上之邪,二者机制相似,常同时运用。
适用范围
(1)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尚停留于上中二焦。如肺痈[yōng]脓血、痰热壅[yōng]盛、痰气交阻、宿食初停。
宿食指未能消化的食物,留存过夜的食物,夜餐。
(2)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
(3)肺气郁闭之小便不通,或尿失禁。吐法宣肺,有提壶揭盖之意。
(4)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久泻、头晕、咳喘、心悸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探法,逆(向上)推法,挤压法。勾点天突,咳穴催咳催吐,上推膻中,向上振按鸠[jiū]尾,按中脘,逆运内八卦,拿肩井,推上七节骨。
注意事项
(1)从重从快。探法多用手指、鹅毛、压舌板等深入咽喉深部。
(2)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可用于汗法适应证。
(3)严格掌握适应证,吐之不宜太过,以小儿有恶心即可。但邪毒内聚,食物中毒则以邪毒排尽为度。
(4)邪在中下二焦和体质过度虚弱者慎用。
大凡下法,是通过大小便排出邪气的方法。其趋势为从上向下,能泻实。最直观征象为大便或小便通利。
适用范围
(1)凡实证、热证,病位在下即可应用。有形邪气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无形邪气如火热、气滞、湿浊等。
(2)气机上逆,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借下法引之下行。
(3)腑病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lóng]闭等。
①宿食指未能消化的食物,留存过夜的食物,夜餐。②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③癃闭,中医病名。又称小便不通、尿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
代表手法与穴位
向下振按,向下推,挪法,荡法。清胃经,退下六腑,清大肠,清小肠,横纹推向板门,推桥弓,推天柱骨,开璇玑,推下七节骨,推按(振)中脘、天枢等。
注意事项
(1)从重从快,时间宜短,方向向下。
(2)充分考虑下法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而用之。
广义和法指调和气血、阴阳、脏腑;狭义和法为邪在半表半里,汗之不可,吐下不及时所采用的一种兼顾表里的方法。
适用范围
(1)天人阴阳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汗证等。
(2)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广义膜原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狭义膜原为内外交界之地,乃一身之半表半里,居于卫表肌腠之内,五脏六腑之外的膜及膜所围成的空样结构。
(3)脏腑不协调。尤其是肝脾、胃肠、肝胃不和,以及肠道功能紊乱等,可见呕吐、脘痞、腹痛、腹泻、夜啼等。
脘痞是指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的症状。
代表手法与穴位
分推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背阴阳,头面四大手法,双凤展翅,退下六腑配推上三关,内外劳宫同揉,揉百会配涌泉,运土入水与运水入土,二龙戏珠等。
注意事项
(1)操作不疾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体现中和之象。
(2)既然调和,就不应单方向运作。如摩法、运法和揉法宜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推法可分推与合推、上推与下推配合。
温法为给机体温热刺激,以祛除体内寒邪或温养阳气的方法。温与火同性,属阳,能散寒。
适用范围
(1)表寒证。见恶寒、头痛、身痛、全身酸楚、无汗等。
(2)里寒证。见呕吐、呃逆、心胸疼痛、脘腹冷痛、形寒肢冷等。
①恶寒,中医症状名;凡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缓解的,称为恶寒。②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3)阳气虚弱。见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或久咳、久喘、久泻,哮证缓解期。
代表手法与穴位
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推上三关,摩关元、神阙,揉气海,擦或运丹田,横擦腰骶,点肾俞,擦命门,上推七节骨,运动上、下肢。
注意事项
(1)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缓缓渗透。利用摩擦类手法致局部温热即可,不可太过。摇、抖、搓等运动关节类手法幅度不宜大,时间不宜长,频率不宜快。临床以小儿有热感或微汗出为佳。
(2)推拿时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
(3)治疗各种痛证较为有效,可作为疼痛的治标之法。
清者,清热降火也。清本寒水之性,能给予机体寒凉性刺激,使体内之火热消除。
适用范围
(1)时行热病。热在卫分、气分及初入营分。
(2)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
(3)脏腑失去营血濡养,失去津液滋润,表现为阴虚内热或脏躁证。
(4)食积化热。
代表手法与穴位
掐十宣、老龙,心肝同清,清胃经,退六腑,清天河水,推箕门,捏挤大椎,下推天柱骨,下推七节骨,点三阴交,摩涌泉,水底捞月,各种取痧法。
注意事项
(1)热在卫分常配合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存津液,宁心安神,防治闭脱;脏腑热盛可与下法合用,以釜底抽薪;阴虚内热应与养阴法同用,从而滋生津液、阴血;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消其积,治其本。
(2)注意保存津液,推拿前可适当饮水。
(3)操作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见痧为度。
(4)运用清凉性介质,如凉水、鸡蛋清、葱汁等。
消即消散,体内本无此物而忽有之,使之消除为消法;不能完全消除,使之散开亦为消。消法针对体内各种积聚。
适用范围
(1)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或虫证、肠梗阻、肠套叠等。
(2)气滞成聚,以脘腹胀满,包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为特征。
(3)痰水停蓄,以肠中气过水声,消化不良,慢性咳喘为特征。亦见于慢性鼻窦炎、哮证缓解期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掐小横纹,揉掌小横纹,运板门,捏脊,点阳陵泉,摩腹,揉腹,搓摩胁肋,分推腹阴阳,针对包块局部运用摩、揉、振等方法。
注意事项
(1)手法力度较轻、操作时间较长。包块疼痛、质硬者不宜重手法。
(2)包块、积聚为标,运用消法同时应积极寻找积聚原因,治病求本。
(3)消法与下法适应证基本相同,均为有形或无形之邪停积体内。下法为通过大小便排解,属标本兼治;消法为使之消散,却并不增加大小便,故临床多配合运用,给邪出路,使之彻底消除。
(4)宜空腹操作。食后推拿,恐伤肠胃。
补法是针对虚证的一类方法,是为改善虚衰状态,扶助人体正气而设立的治法。推拿不能直接输入气血、津液等物质,但可增强人体功能,促使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
适用范围
(1)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五硬等。
五迟为立、行、语、发、齿迟;五软为头项、口、手、足、肌肉软;五硬为头项、口、手、足和肌肉硬。
(2)后天不足,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脏腑虚弱或整体功能低下,如气怯声低、遗尿、反复感冒、完谷不化等。
代表手法与穴位
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揉二马,捏脊,横擦腰骶,揉中脘,摩腹,运丹田,揉关元,神阙补法,揉脾俞、肾俞,点足三里。
注意事项
(1)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等法治之。结合食补、药补效果更好。
(2)推拿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
(3)小儿虚证的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
(4)推拿重在运用手法改变机体状态,而没有直接输入气血阴阳等物质,故在临床上多配合食疗和药疗补益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