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技击精华的太极拳,从我老家——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走出来,走向世界,如今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健身运动,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感慨万千。
作为太极拳的嫡宗传承人,我会铭记2020年12月17日。这天晚上北京时间20: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特大喜讯传来,陈家沟沸腾了,我们喜极而泣。当晚,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陈家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陈家沟的父老乡亲和来自全国太极拳七大社区、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传承人及太极拳研习者,汇集在太极拳祖祠、东沟、中华太极馆、国际交流中心、陈正雷太极书院,上千人一起在威武雄壮的鼓乐声中展示太极拳,将目前存续完整、脉络分明的各种套路、刀枪剑戟、拳术器械一一演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场面盛大而震撼,全球太极拳爱好者或在现场,或在屏幕前,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我的父亲陈正雷在北京文旅部申遗会议现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六次申遗,十二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这是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也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文化瑰宝。
从我家乡走出来的太极拳,成了在册的人类文化遗产,这对于陈家沟和太极拳的传承者们来说,意义非凡!
当时,我已着手整理本书文字和拍摄图片,从陈氏祖上代代相传的太极拳,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家族文化,而是整个民族的记忆,内里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魅力。
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陈正雷学习家传技艺。从老架一路开始,用了三十多年,系统学习了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单刀单剑、双刀双剑,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太极推手等陈氏传统拳械技法。后因参加比赛和考大学,又学习了陈式竞赛套路,二十四式和四十二式拳剑等国家推广套路。
在北京体育大学求学期间,根据大学课程安排,通过与同学、同好们的交流,我涉猎了其他拳派共计三十多个拳术套路。青年时期的我,徜徉在武术的海洋中,体悟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武术文化和侠义文化,收获着健康和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每一个拳派的博大与精深,领悟到各派蕴含的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八卦掌,在绕圈走转的过程中,用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掌法,采用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变换的运动形式,与太极拳中的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是源自《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方位;形意拳、大小洪拳等拳种也都有其独具魅力的特点。这些体验令我打开了身体运动的无限可能,不管是跳跃的、翻转的、劲力的、速度的、柔和的,都能靠身体语言表达出来。但技术动作的标准并不能诠释拳种的灵魂和韵味,一切都似乎浮于表面,最终劳而无功,我陷入迷茫之中。
有一天父亲跟我说:“自家的宝贝你才了解多少,会练个套路就叫会了吗?任何一种技艺和文化,只有一门深入、长时重修,才能有所成就。”这时我幡然醒悟,想到了父亲教拳时常常讲到的“五心(敬心、专心、决心、恒心、耐心),三要素(师资、天资、苦练),一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认识)”,反省自己:我缺了专心一意,坚定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恒心啊!这不是习武之大忌吗?
之后近二十年,我专注地沉浸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勤奋练功,丰富与积累学养,源源不断地将所学所悟融入拳术和思想中,对拳之动静,气之呼吸,身法之进退,步法之快慢,势之刚柔有了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力求做到锤自心出,拳随意发,招式、气息、意念、上下、内外,务求达至身心合一。
我上中学时,父亲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地的太极拳友慕名而来。记得当时我家里住了很多人,广东、广西的,湖南、湖北的,云南、四川的,还有很多外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法国人等),最高峰时家里住了三十多个人。
我家的三层楼房住得满满当当,很多人直接睡在训练房的地毯上。我妈妈很能干,有时候一天蒸十几锅馒头。考虑到各地风味不同、口味迥异,她把学生们按地域分成小组,当值人员须配合妈妈做饭和打扫卫生。这样一来,天南地北的饭菜都能在我们的院子里吃得到。
而我们姊妹三人不仅协助母亲干活,也要充当父亲的助教。在武术界,讲究先入门为长。所以我们仨虽是小小年纪,却当了大人们的师兄、师姐。我们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站在前面领练,发号施令,有时候还模仿父亲讲解几个动作!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教来自东京的江口先生和来自大阪的坂野先生。父亲出差前嘱托我们放学后要陪着他们练拳,出于年幼调皮,我还模仿父亲,上学前给他们布置训练任务。我说:“师父说了,你们今天练缠丝劲,练到我们放学回来!”缠丝劲动作都很简单,但是要始终保持着松肩坠肘,屈膝松胯,重心下沉至双腿,即使是腿部力量很强的人,练上个把小时也会吃不消,更何况是初学者,开练一久,腿疼气浮,心根本静不下来。我甚至都想好了,只要他们没做到,就惩罚他们替我们做家务一个星期!谁知,中午十二点半回到家里,两位师弟还在二楼的训练房,对着镜子,慢悠悠、静悄悄地画圆呢!因为出汗,在北方的冬天,他们头上还冒着热气。我一算,七点半到十二点半,整整五个小时!从此之后,我再不敢肆意妄为了。
对于习武练功来说,下“笨功夫”就是走捷径。事实也证明如此,如今这两位师弟在日本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师父了,我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认真踏实、专心敬业、厚积薄发的品质。这对我后期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的教学课堂非常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站桩、缠丝劲、各种腿法和素质训练会贯穿始终。即使是学一节课的体验者,我也力求让其有专业的感悟,能将一招半式的所得持续下去,保留于身。此外,我不赞成把太极课堂搞得很热闹,太极拳是修心、静心之法,习练者应平心静气,去除浮躁。最后一点,在学太极拳上,需要因材施教。有的人体质虚弱,就要以补养为主,有的人阳气旺盛,宜爆发和疏泄。陈氏太极拳中有以静为主的老架一路,也有以动为主的老架二路,更有能提高身法协调性的刀枪剑棍等套路。每一种套路,都有心法,都能帮助习练者修身养性,怡神养心。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尔夫球场、健身房、瑜伽馆、跆拳道馆、羽毛球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现代化的场馆设施,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先进的管理模式、认证模式、考评模式,让老百姓蜂拥而至,一时间非常成功地占领了有健身需求的中青年健身养生市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却成了体育运动圈的小众运动项目。
所幸一直以来,有些民间的团体在守护和推动太极拳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群体,就是中老年人。他们在太极拳的发展道路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太极拳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还能帮助老年人修身养性,提高生活质量,为个人健康、幸福家庭、老年康养做了相当隐形的贡献!
这些年来,我开设的太极拳馆也在都市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并根据拳术特点需要,将场馆布置、地板铺设、功能分区等都设计得让拳友们感到方便和舒适。随着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太极拳走进了许多领域,比如医疗、运动康复、心理健康、学校教育等,人们发现它的健身效果不输任何一种外来的健身运动,可能还更科学、更神奇,同时还能以术入道,让人通过太极拳,对中国的易经、中医、儒学、道学、美学、兵法等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了解太极拳背后的文化支撑和理论。老祖宗的文化、智慧及对子孙的教诲和期望,都通过一套拳法、一种兵器娓娓道来,习练者像穿越了时空,与先贤对话,向祖师讨教。这种教育潜移默化,逐渐让习练者拥有善良的品性、光华内蕴的气度、上善若水的修养、智慧通透的认知、强大的社会担当、坚韧坚忍的毅力及舍己从人的胸怀。
2000年始,遵从父亲意愿,我携团队以广州为核心开馆授艺,积极推动太极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在高校和企业中普及陈氏太极拳,并结合岭南都市环境和经济发达地区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创编了四季导引等办公室太极拳工间操系列。
二十年来在大湾区有记录的学员就达几十万人,在让广大岭南人民更加安全快乐地进入太极拳健康生活的推广过程中,岭南地区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地域风格的“轻太极”陈氏太极拳。
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暴发,这是一次罕见的全球性危机。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我们国家全民动员,举国上下一起努力,为世界守住疫情防控的区域防线,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宝贵的经验。抗疫期间,钟南山、张伯礼等院士肯定和推介了太极拳“提高免疫力”“改善气血和肺功能”的抗疫价值。太极拳成为广大民众防疫抗疫的重要选项,多个媒体平台注意到我推出的“居家防疫”太极拳小妙招,并在节目中进行了宣介推广。
太极拳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需要的空间很小,适于居家锻炼,我在创编时又考虑到零基础的朋友入门难的问题,本着“正宗太极轻松学”的理念,依据传统阴阳五行、四季养生理论,发扬了陈氏太极拳在导引吐纳,缠绕舒展,震荡发力等养生效果。我从陈氏太极拳和器械中萃取提炼,发扬创新出一套本书首推的养生功法“四季导引——正太极五式”。
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还是疫情之后的日常,提升自身免疫力始终是关键。这本书里的四个功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强健筋骨,练气调息,凝神静心。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功法习练得当,身体就像多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我希望每一位朋友,每天早上六点半,无论你身处何方,我们都能一起从“四季导引——正太极五式”的呼吸、伸展、爆发中感受到健康的快乐,从而拥有敏锐、机智、清晰的头脑去迎接美好的一天!
陈娟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