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强调整体观,巧用经脉诊察

针灸治病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为指导的。古人云:“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临床上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进行分析,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寒、热、虚、实的哪一类型,以作出辨证,然后结合经络腧穴功能和针灸特性,进行临床取穴治疗。《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经筋》等篇章记载的内容,均表明经脉系统将人体的脏腑身形都联系了起来,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符文彬教授强调,针灸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等,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综合辨证施治。在疾病诊断上既要借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利用CT、MRI、肌电图、心电图、B超和理化检查等来充实临床针灸的诊断,也要考虑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的特点,在脏腑、气血、八纲等辨证的基础上,加强经脉诊察,有利于指导临床决策。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人体脏腑都有各自所属的经脉,而且有一定的循行路径,每一经分布着一定数目的腧穴,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从起点到终点,每一经都络属脏腑;经脉病症主要表现为本经所属脏腑病症和经脉所过病变,每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描述了经脉病变的具体症状,每经的虚实病症所出现的脉象亦不同。因而首先从整体观出发,通过观局部与整体、循经脉、明阴阳、知病所、识病情、知标本、察形气、诊脉象等进行脏腑、经脉辨证,然后在相应的腧穴上进行针刺或艾灸,就可能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以调节脏腑、气血,发挥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整体辨治中,经脉诊察起了重要作用。经脉诊察是以中医的脏腑、气血、八纲理论为指导,以经脉系统为核心,以人体的解剖、体相常态为依据,采用望、闻、问、切等基本方法,观察分析人体经脉及其附属系统的气血、经气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判断疾病定位,为针灸临床提供针对性强的诊断依据。符文彬教授在临证中,灵活运用经脉诊察辨证,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估、治疗方案的确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符文彬教授认为,在深化研究、以科学的手段诠释针灸学的同时,仍应注重整体,确定其经脉之寒、热、虚、实等,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符文彬教授熟读经典书籍,并在其从业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理论,如舌针技术、眼针技术、腹针技术等新型针灸技术,并将经典书籍和新型技术中关于经脉与脏腑身形的相关内容烂熟于心,在临证中信手拈来,灵巧运用。如腰痛有足太阳经腰痛、督脉腰痛、足厥阴经腰痛、足少阳经腰痛、足少阴经腰痛、带脉腰痛等多种经脉分型,临证时除病史的采集外,可在患者背俞穴、腰痛对应点、腹部全息点上对经脉气血变化、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或切诊,如有反应点则可辅助诊断与治疗;可应用眼针技术,在眼部进行观察,在对应区域(如肾区、膀胱区等)观察血管和颜色的变化,以判断是何经、何脏腑的病变;还可以通过督脉、膀胱经、腹部经脉上的特定穴、背俞穴、募穴等进行切诊,结合脉诊辨别腰痛的病变经脉或脏腑,最后再进行临床决策,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s1totZeSThxV/O81MU5oeATfzcLo7lEsBQ3fvN/jlstVN+fLUETtp5p9g1Npcd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