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临证注重病症结合

符文彬教授“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他在临证中注重“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他认为“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应该是辨病治疗、辨证治疗和对症治疗的有机融合。辨病治疗就整体而言,指明确疾病的诊断、病因、病理、转归和预后;辨证治疗就个体而言,指判断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归经、病势等证候特点,并最终达到根据病机处置的目的;对症治疗指针对兼夹症进行治疗。每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化,皆具有“病”、“证”与“症”的相互融合和演变,着眼于贯穿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辨病论治和整体认识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的结合,对疾病诊治更清晰,针灸治疗更有效。

符文彬教授认为,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诊断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认识人类的遗传与变异的本质,已经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而理化检验和影像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中医四诊对疾病的认知范畴,使对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直接、准确,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更加规范和易于推广。②病因方面,现代医学在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原微生物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外,现代医学非常注重遗传、环境、心理等综合因素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③病理方面,逐渐建立细胞水平上生物化学、免疫学的发展与应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病因病理的基本规律。④转归和预后方面,现代医学以疾病本身为研究对象,对疾病发展历程进行揭示,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的逐渐建立,对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深入研究为精准针灸治疗提供了依据。

同时,他认为不同的患者虽罹患同一种疾病,但由于性别、年龄、体质以及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有所差异,由此也导致中医辨证的不同。临床辨证是患病个体个性特征的充分体现,既是对患病个体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特定临床症状、体征的高度归纳,也是对疾病个体间差异的高度总结。同一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当然也会导致治疗上的差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反映疾病及患者的状态,才能为医者提供预测疾病预后和正确评判疗效的可能。

符文彬教授重视对症治疗,他认为对症治疗能够消除或改善疾病的兼夹症状,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不适,也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四肢无力的病症为例。四肢无力是以四肢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中医诊断为“痿证”,现代医学诊断为“瘫痪”,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符文彬教授重视辨病治疗,首先,根据体格检查、血清酶学、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肌电图、脑脊液、肌肉活组织、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验、检查鉴别是神经源性瘫痪、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还是肌源性瘫痪。如神经源性瘫痪有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脑血管疾病、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放射性脑病、脊髓炎、原发性侧索硬化、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有运动神经元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有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等疾病,肌源性瘫痪有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疾病,还有肿瘤和癔症性瘫痪等疾病。明确疾病的诊断,对疾病进行评估和治疗,如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其病位在脑,重点应用头皮针和石氏醒脑开窍针法予以治疗;如脊髓炎、脊髓型颈椎病,病位在脊髓,重点治疗督脉;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位在神经根,重点应用华佗夹脊穴治疗;如周围神经病变,重点应用毫针治疗。其次,运用经脉、脏腑、八纲辨证,确定病症属何经、何脏腑,并辨明疾病的性质,属寒、热、虚、实中的哪一类,以作出辨证治疗。如肾虚督寒证重用灸法,瘀血证重用刺络放血等。符文彬教授还会根据症状分清标本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治疗方案。如合并吞咽、言语障碍应用舌针治疗,合并二便障碍应用八髎穴及下腹部穴位治疗等。通过病症结合诊疗模式制订诊疗方案,往往能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etrCxJAj2/Defy6ziRH7oKLBE0xsNTUl4nTVAjUKLTdh6zLVZMXxXBtN7dqgHr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