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彬教授为解决重点专科主攻疾病的疑难点,在学习前辈针灸“治神”基础上,精研经典著作,创立了心胆论治针灸学说。
足少阳胆经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而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另外,《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言“脾、胃、肝、胆、两肾、膀胱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说明心胆有经脉相通的物质基础。
胆腑内藏相火,其气上通于心。心为君火,胆寄相火,相火上扰,引动君火,君相二火互腾,消铄心液,则心病加重。正如《类经》所云:“心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然而心病重则心胆俱病,触事易惊而虚烦不眠。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可驾驭调控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同时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灵枢·经脉》指出“胆经主骨所生病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并提出“胆气通于心”。《医学入门·脏腑》中“五脏穿凿论”明确“心与胆相通”。
骨关节等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属中医“痹证”之范畴。医家多采用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或气血双补等治法,疗效肯定但常反复发作,不易巩固。因此类疾病与骨关节有关,《灵枢·经脉》记载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明代张景岳《类经·十二经之厥》有“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足之少阳,胆经也;机关者,筋骨要会之所也;胆者筋其应,少阳厥逆则筋不利,故为此机关腰项之病”,说明少阳胆经有调节骨关节筋脉的功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就是胆病及心的最好例证。一方面,胆主决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在心主神明的统率下进行的,否则会出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病变;另一方面,胆属木,心属火,木火相生,故心的任物功能又需要胆的决断作用才能正常行使。由此可见心胆统一于神志,故临床上选用心胆论治针灸术可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面瘫等。
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均存在过敏原及先天禀赋不足两方面因素,过敏原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发作前常有鼻、咽、肺、肌肤瘙痒等症状,具有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的发病过程,与中医所谓“风”之表现相类似。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选与心相关的穴位有行血祛风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另外,过敏性疾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由于痰饮瘀血内停,归根结底则是由气机运行不畅引起,故疏调气机为根本治法之一。因肝主疏泄,肝胆相表里,且少阳主枢,针灸与胆相关的穴位可疏调气机,故心胆论治针灸术可治疗过敏性疾病。
耳鸣、耳聋也可从心胆论治,《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心脉微涩为耳鸣”,《济生方·耳门》认为“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说明心与听力密切相关,心血不足、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等可致心神失聪,导致耳鸣、耳聋。此外,胆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取心胆相关的腧穴可治疗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