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思想是符文彬教授在传承大师学术思想基础上,精研医理典籍,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理论创新,治疗以“肝失疏泄、脑(心)神失调”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症的思想。
符文彬教授传承岭南现代针灸奠基人司徒铃教授对经典的重视,认为针灸临床应该多学习经典,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著作。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从中医角度对“神”进行了诠释,认为神是指人体精神活动、思维意识、感知闻嗅、躯体运动等功能活动的能力,也是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液盈亏的外露征象。神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能和规律,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能力,也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赖后天水谷之精营养,舍于五脏,集于脑海,布于气血,依附于身形,从而主持人的生命活动。神的功能包括神对阴阳变化的调节,神对形体的协调平衡,以及神对内脏的协调平衡(《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石学敏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确了“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关”。因此,符文彬教授认为调神就是调心脑的神明。
《黄帝内经》不仅有针刺肝经穴位治疗肝胆病的记载,还记载了用肝经穴位治疗厥心痛、腰痛、小便不利、疟疾、厥头痛、痿证、耳聋等疾病,如《灵枢·厥病》指出“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此论肝气乘心之心痛,刺太冲、行间可疏肝气,泻盛逆而止痛。《灵枢·杂病》说:“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这就是肝气盛逆冲心及犯三焦,故取足厥阴肝经之穴调治而病自愈。《灵枢·厥病》言“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脉动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乃因肝气上逆冲头,故刺足厥阴可降逆去痛。
《伤寒论》论及针灸治病条文31条,而其中涉及疏肝治病者就有6条。如《伤寒论》第143条指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此乃妇女当月经期时伤寒,以致热入血室,形成结胸之证,刺期门以疏肝理气,泻血室之热。《伤寒论》第216条指出“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此论阳明热盛,热在血分,侵入血室之证,刺期门以泻肝经之血热,使热邪从血室外泻。
《针灸甲乙经》载有“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的针灸调肝临床实例;《备急千金要方》对针灸疏肝治病有许多论述,如“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壮,又灸行间七壮”“肝心痛,取行间、太冲”“行间主面苍黑,太冲主面尘黑”“章门主心痛而呕……四肢懈惰喜怒”“行间主短气呕血,胸背痛”“太冲主面唇色白,时时呕血,女子漏血”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阴廉治妇人绝产,若未经产者,灸三壮即有子”。元代王国瑞《针灸歌》汇有“咳逆期门中指长”“太冲腹痛须勤诵”“膝肿目疾行间求”等针灸疏肝治病的内容。
《针灸大成》收集了“阴挺出,灸曲泉、照海、大敦”“小便赤如血,灸大敦、关元”等从肝论治处方。《针灸大全》的“大便闭涩大敦烧”,《通玄指要赋》的“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标幽赋》的“心胀,咽痛,针太冲必除”“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等皆是疏肝治病的典范。
《读医随笔》指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又指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石室秘录》认为“诸痛者皆属于肝”,又说:“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读医随笔》明确了“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
以上均属调肝治病精华,可见针灸治病亦应如此,善于调肝才能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的学术思想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0—1999年,疏肝初始。针灸治疗重在疏肝,以调气为先,针灸以四关穴(合谷、太冲)为主。
2000—2009年,岭南疏肝调神针灸理论的形成。创造性地提出“脑神失调,肝失疏泄”的理论,针灸以百会、印堂、四关穴为主。
2010—2019年,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整合思想的形成。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疾病症状的多样性,单一的针刺技术只能解决疾病的某一阶段或简单的病症。因此,在整合针灸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治疗模式,确立了岭南疏肝调神针灸的整合治疗模式。该模式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包括治疗抑郁相关病症、脑病、痛症、妇产科疾病等。针灸整合方案为针刺百会、印堂、头维、四关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精灸四花穴(胆俞、膈俞)、涌泉;以皮内针在心俞、肝俞进针或在耳穴心、肝、脑行耳针。
“疏肝”是疏调肝的气机,以调气为先;“调神”是调心脑的神明。符文彬教授认为,疏肝是调神的基础,调神能更好疏肝,二者不可分割。疏肝的本质为调气,通过改善肝的疏泄功能,帮助一身气机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护心脑之神不再继续受扰,得以正常完成意识与思维活动。调神的重点在心脑,因脑为神明之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脑能调节脏腑功能,处理情志变化,协调形体平衡。故调心脑之神是为进一步协调五脏六腑,使机体维系正常生命活动。心脑之神受护则肝主疏泄功能更加完善,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疏肝调神即从整体观出发,调节整个机体,使机体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神动则气行,气畅则神安”。
围绕岭南疏肝调神针灸学术思想的传承,符文彬教授已在国内建立30个“符文彬教授名医工作室”,加强对创新理论和技术的传承,已带徒157人;开展岭南疏肝调神针灸干预阈下抑郁、轻度抑郁障碍、中度抑郁障碍、药物延迟效应和抑郁共病的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25项,证实岭南疏肝调神整合针灸方案对阈下抑郁、轻中度抑郁障碍及其合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根据病症不同时期、病情轻重、疾病缓急等,制订“一针二灸三巩固”的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整合方案和临床操作规范,拓展其治疗脑病、痛症、妇科病、男科病、皮肤病、五官科疾病等病症范围。“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的机制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