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针灸技术是针刺血管附近的穴位或部位,或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针灸技术,是《黄帝内经》“刺血法”和“刺脉法”等相关理论技术的发展应用。
“刺血法”的应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比《黄帝内经》更早的马王堆帛书《脉法》已有“砭石启脉”治疗痈肿的记载。随着诊脉刺脉的医疗实践和经络理论的完善,《黄帝内经》时期已出现由“刺血法”和“刺脉法”构成的血管针灸技术体系雏形,162篇中有40多篇论述了与血管针灸技术有关的名称、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禁忌证和治病机制等内容。在针具方面,《黄帝内经》时期已发展出“毫针”“锋针”“铍针”“大针”等不同规格的针具,用于不同的针刺部位和临床病症;在针刺技术方面,出现了络刺、大泻刺、赞刺、豹文刺等技术;在临床方面,示范了“刺血法”和“刺脉法”的操作方法。《灵枢·寿夭刚柔》载“刺血法”为治疗久痹的处方:“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刺节真邪》所记载的“解结法”亦有“刺血法”的应用:“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毫针刺脉调气的方法:“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此后,医家对刺血法的理论和应用形式多有创新,治疗经验不断积累,临床适应证不断扩大。如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虏黄”病的治疗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载“委中,主腰痛,挟脊至头几几然;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治疗疖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西晋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一书中专列“奇邪血络”篇,专论应用刺血法的治疗反应与病理机制。《外台秘要》则较早记载了刺络拔罐的应用,在治痈疮中“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唐代大夫甄权曾用三棱针刺血泻热,治愈了刺史成君绰“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的急症。金元时期刘完素创“八关大刺”法治疗火热所致的危重病症,“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张从正认为放血攻邪最捷,将刺络法作为汗法的一种方法,还将刺血疗法应用于某些虚证。《丹溪治法心要》有刺委中、十宣穴、少商出血治疗霍乱、腰痛、喉风等疾病的记载。金代儿科名医陈文中,以针挑出血治疗“痘疔”是为首载。明清以来,刺血法得到系统整理并广泛用于急症和疫病的治疗,如《针灸大成》辑录了大量古代刺血文献,并介绍了杨继洲个人刺血法应用经验;清初医家郭右陶广泛收集民间刺血刮痧的经验,著成《痧胀玉衡》,十分重视络脉诊病及瘟疫的刺血法应用。
符文彬教授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经络脏腑理论,系统整理“刺血法”和“刺脉法”技术理论,提出血管针灸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显示,血管针灸技术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强局部血供;降低实验大鼠的IL-1β、IL-6含量,抑制炎症反应;提高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4及IgE水平,纠正Th1、Th2平衡失调状态。据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血管针灸技术治疗的疾病已经超过150种,遍及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同时,以刺血为主的血管针灸技术可预防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结膜炎等,均收到了较好效果。
瘀血是机体血液瘀滞的病理产物,是重要的继发病因之一。内外伤导致的离经之血积存,或外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久病等多种因素致使血行不畅,均可产生瘀血。《黄帝内经》所载“血溢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孙络外溢,则有留血”“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等内容均为离经之血积存导致的瘀血。《黄帝内经》论述了血行不畅致瘀的病因,如《灵枢·经脉》所载“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生气通天论》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上”;《灵枢·百病始生》有“内伤于忧怒……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素问·五脏生成》指出“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黄帝内经》有瘀血致病的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载瘀血致痛“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水胀》载瘀血经水不利“恶血当泻不泻,衃以流止……月事不以时下”;《素问·刺禁论》载瘀血致肿“血不出为肿”;《素问·缪刺论》载瘀血腹胀“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素问·脉要精微论》载瘀血咳逆“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素问·痹论》载瘀血肌肤麻木“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灵枢·五邪》载瘀血痉挛“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瘀血致病的病机。明清时期,喻嘉言、王清任、唐容川、叶天士等医家进一步阐释了络病理论,丰富了络脉阻滞致病的内涵。
1.望络脉之形色
《黄帝内经》将五色诊的理论应用于络脉望诊中,《灵枢·经脉》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小而短者少气也。”《灵枢·论疾诊尺》载:“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此外,络脉诊法常用于指导治疗,异常充溢的孙络不仅是病位所在,亦是刺血的施治处。如《灵枢·血络论》载:“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即而泻之万全也。”《素问·气穴论》载:“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2.切脉动
《灵枢·禁服》载人迎寸口脉诊法,《灵枢·卫气》载六经标本脉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载三部九候脉诊法。
3.刺血祛瘀泻热
《黄帝内经》已有刺浮络出血治疗疾病的记载,常通过诊察异常浮络而明确施治部位,刺血疗疾,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刺血法多用于治疗痹痛、久病、热病、痈肿,如《灵枢·经脉》载“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灵枢·终始》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刺络放血有祛瘀泻热、消肿止痛之用,施术后应继续根据机体虚实调补气血,如《灵枢·经脉》言“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素问·血气形志》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4.刺脉调气
刺动脉调气是《黄帝内经》常用的针刺技术。《灵枢·卫气》详细记录了针刺动脉的系列操作,“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黄帝内经》还有多处刺“动脉”的处方。“动脉”有时指搏动的动脉,有时指异常的络脉,如《素问·刺疟》有“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素问·缪刺论》有“人有所堕坠……刺足跗上动脉”,《灵枢·厥病》有“耳鸣,取耳前动脉”,《灵枢·杂病》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
5.刺络调神
一般认为,针灸的基本作用是疏通经络气血,而符文彬教授认为调神亦是针灸的基本作用之一。此处“神”为狭义之神,是与精神活动相关的生命现象,包括意识、思维、记忆、情绪等诸多方面。《黄帝内经》针灸调神法的具体方法为毫针刺法结合导气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论“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灵枢·刺节真邪》言“徐往徐来致其神”;《素问·调经论》载“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符文彬教授基于针灸治神原则与五脏神理论,认为刺络法为针灸治神的重要手段之一。《灵枢·营卫生会》言“血者神气也”,《灵枢·本神》言“脉舍神”,故“神蕴于血”,符文彬教授常选取背俞穴刺络以调五脏神。
1.人迎
定位: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高血压、癫痫、面肌痉挛、代谢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急腹症。
刺灸法:直刺0.3~0.8寸,针刺在颈动脉壁上,不做提插手法,慎灸。
2.太渊
定位:掌侧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目疾、过敏性哮喘。
刺灸法:直刺0.3~0.5寸,针刺在桡动脉壁上,可灸。
3.曲泽
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热病、中暑、呕吐、泄泻、抑郁、昏迷、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针刺在尺动脉壁上,或在肱静脉处刺络。
4.冲阳
定位:足背最高处,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高血压、胃绞痛、腹胀、面肿、齿痛、癫狂病、痫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针刺在足背动脉壁上,可灸。
5.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吐泻及丹毒、疔疮、湿疹、荨麻疹等皮肤外科病症。
刺灸法:直刺1~2寸,针刺在腘动脉壁上,或在局部瘀络、股腘静脉处刺络。
6.太溪
定位:踝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消渴、泄泻、腰痛、头晕、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失眠、咳喘、咳血。
刺灸法:直刺0.5~1.0寸,针刺在胫后动脉壁上,或在局部瘀络处刺络,可灸。
7.气冲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外阴肿痛、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阳痿。
刺灸法:直刺0.5~1.0寸,针刺在股动脉壁上。
8.极泉
定位: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高血压、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性情急躁、带状疱疹、颈淋巴结肿大。
刺灸法:直刺0.3~0.8寸,可针刺在腋动脉壁上。
9.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痛经、闭经、滞产等妇产科病症;各种痛症,为拔牙、甲状腺手术等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针刺在桡动脉壁上,或在静脉部刺络,可灸。
10.内关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症,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症,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失眠、郁病、癫狂病、痫病等神志病症,肘、臂、腕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针刺在前臂正中动脉壁上,或在前臂正中静脉刺络,可灸。
1.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怕冷、中风、癫狂、热病、感冒、疟疾、癫痫、小儿惊风、风疹、痤疮。
刺灸法:斜刺0.5~1寸,寒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2.风门
定位: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鼻塞、气喘、感冒、项强、肩背痛、游走性关节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风寒证者可灸,风热证者可以刺络。
3.肺俞
定位: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鼻塞、气喘、喉痹、水肿、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病、郁病、肢体麻木、关节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4.厥阴俞
定位: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鼻塞、气喘、心脏病、神志病、过敏性病症、痛症、胸闷、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5.心俞
定位: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鼻塞、气喘、心脏病、高血压、神志病、过敏性病症、痛症、麻木、梦遗、吐血、盗汗。
刺灸法:斜刺0.5~0.8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6.膈俞
定位: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心肺病症、胃病、血证、潮热、盗汗、皮肤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7.肝俞
定位: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脾胃肠病症、肝脏病症、抑郁障碍、癫痫、癫狂、中风、高血压、月经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8.胆俞
定位: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脾胃病症、肝脏病症、骨病、痛症、神志病、过敏性病症、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9.三焦俞
定位: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脾胃病症、水液代谢病症、痛症、皮肤病。
刺灸法:斜刺0.5~1寸,虚证者可灸,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10.身柱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肺病症、癫痫、热病、感冒、疟疾。
刺灸法:斜刺0.5~1寸,虚证者可灸,实证、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11.委阳
定位: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尿潴留、腹满、水肿。
刺灸法:直刺1~1.5寸,实证、热证、血瘀证者可以刺络。
12.尺泽
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腰痛、膝关节内侧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急症可刺络。
13.商阳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病症、局部疼痛、热病、昏迷。
刺灸法:浅刺0.1寸,多用刺络。
14.中冲
定位: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心胃病症、神志病症、昏迷、中暑、舌强不语、热病。
刺灸法:浅刺0.1寸,多用刺络。
15.耳尖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主治:目疾、头痛、咽喉肿痛、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1~0.2寸,多用刺络,可灸。
16.角孙
定位:侧头部,折耳郭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偏头痛、耳疾、面瘫、颈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痄腮。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以刺络。
17.十宣穴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中毒、手指麻木。
刺灸法:浅刺0.1~0.2寸,多用刺络。
18.八邪穴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以刺络。
19.八风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
主治:足跗肿痛、趾痛、毒蛇咬伤、脚气。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以刺络。
详见图2-12。
图2-12 血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施术时要掌握好部位、角度、深度、速度。刺脉调气应先明确动脉位置,缓慢试探性进针,中脉即止,行针手法轻柔;刺络放血法应尽量寻找浅表络脉,刺法做到“稳、准、快”。
(2)刺络放血法掌握好出血量:体格强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多,小儿、女性及年老体弱者则出血量应少;头面、四肢末端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多;阳证、实证、热证出血量可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可少。出血标准:①微量,出血量在1 mL以下;②少量,出血量在1~5 mL;③中等量,出血量在5~10 mL;④大量,出血量在10 mL以上。
(3)刺脉调气不可刺破动脉,若动脉出血应采用压迫止血法按压3分钟以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关节扭伤、骨折后功能障碍、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非典型面痛、颈椎病、痛经。
高血压、脑卒中、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癔症、抑郁障碍、睡眠障碍。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寻常疣、面部痤疮、黄褐斑、色素沉着、局限性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疖肿、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管(结)炎等。
闭经、不孕症、产后少乳、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遗尿症、小儿惊厥。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睑腺炎、耳源性眩晕、鼻炎、耳鸣、耳聋等。
中暑、中毒、手指或足趾麻木、高热、肺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等。
适应证: 适用于外感所致的高热。
主穴: 大椎、耳尖、尺泽、商阳、身柱、陶道。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癫痫、发热、破伤风、中毒引起的抽搐且证属实热。
主穴: 人迎、十宣穴、八风穴、八邪穴、十二井穴、中冲、曲池、大椎、曲泽、委中。
操作方法: 癫痫抽搐先针人迎,其他穴位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中暑阳证或暑热生风证。
主穴: 中冲、大椎、心俞、十宣穴。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高血压Ⅰ期、Ⅱ期且证属实证。
主穴: 人迎、太渊、四花穴、心俞、肝俞。
操作方法: 人迎、太渊常规消毒,毫针针刺;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偏头痛且证属实证。
主穴: 关冲、角孙、耳尖、太阳、心俞、四花穴。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风火牙痛证和阳明火邪证引起的牙痛。
主穴: 胃俞、心俞、大杼、商阳。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外感风热证和肺胃实热证引起的咽喉肿痛。
主穴: 大椎、肺俞、胃俞、商阳、尺泽。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颈椎病颈痛且证属实证。
主穴: 颈百劳、大椎、肩中俞、肩井、四花穴、心俞、少泽。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肩痛且证属实证。
主穴: 大椎、肩髃、肩贞、肩前、阿是穴、肩井、四花穴、心俞、尺泽。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肋间神经痛且证属实证。
主穴: 期门、四花穴、肝俞、心俞、至阳、关冲、阿是穴。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筋膜纤维组织炎等且证属实证。
主穴: 脾俞、膀胱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配穴: 寒湿证加三焦俞,湿热证加尺泽、大肠俞,血瘀证和厥阴腰痛加大肠俞、肝俞,阳明腰痛加陷谷,督脉腰痛加水沟,急性腰扭伤加龈交、百会,腰肌筋膜纤维组织炎加秩边、腰眼。
操作方法: 陷谷、水沟、龈交、百会用针刺外,其他穴位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膝骨关节炎且证属实证。
主穴: 委中、心俞、胆俞、委阳、脾俞、膝眼、尺泽。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关节扭伤急性期。
主穴: 局部肿痛阿是穴、心俞、四花穴、尺泽、肺俞。
配穴: 腕关节扭伤加阳溪、阳池、阳谷,踝关节扭伤加照海、商丘、解溪、丘墟、申脉,膝关节扭伤加委中、膝阳关。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
主穴: 局部肿痛阿是穴、心俞、胆俞、委中、委阳、脾俞、小肠俞、尺泽。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急性脑梗死偏实热证。
主穴: 十二井穴、四花穴、十宣穴、耳垂。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乳腺炎且证属实证。
主穴: 肩井、阿是穴、胃俞、肝俞、心俞。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下肢丹毒且证属实热。
主穴: 八风穴、病灶及附近。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睑腺炎(俗称麦粒肿)。
主穴: 与患眼同侧的耳尖及至阴、脾俞。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带状疱疹且证属实证。
主穴: 夹脊穴、局部阿是穴、心俞、胆俞、三焦俞。
配穴: 颜面部加上星,胸胁部加期门、大包,腰腹部加章门、带脉,疼痛甚者加肺俞,后遗神经痛加膈俞、肺俞。
操作方法: 按刺络操作规范执行。
(1)要注意严格消毒,以免感染。
(2)点刺、散刺时,针刺宜浅,手法轻快,出血不宜过多;如出现血肿,要注意处理。
(3)施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晕针。
(4)面色苍白、体质虚弱、低血压、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慎刺。
(1)妊娠、产后、习惯性流产者。
(2)败血症、贫血、外伤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
(3)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者。
(4)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