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相应取穴针灸技术

一、概述

相应取穴针灸技术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前病取后、后病取前、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针灸技术,由符文彬教授在传承《黄帝内经》巨刺和缪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巨刺是左侧病取右侧经穴、右侧病取左侧经穴来治疗。由于邪气侵犯经脉进而连及脏腑,表现为左侧邪气盛则右病,右侧邪气盛则左病,或“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等现象,治疗当巨刺。缪刺也是左侧病取右侧,右侧病取左侧,但巨刺是刺经而缪刺是刺络,两者有病位经与络之别。由于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并留止于孙络,其邪气留而不去,则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能传入经脉,就流溢于大络,而发生异常疾病。凡邪气侵入大络,可从左侧流注到右侧,从右侧流注到左侧,邪气上下左右流注,与经脉相干,并循大络流布于四肢。但由于邪气的流注没有一定部位,也不入于经脉之内,见身形有痛而九候莫病等现象,治疗当缪刺。巨刺与缪刺异同详见表2-1。

表2-1 巨刺与缪刺异同表

二、理论基础

相应取穴以经络循行为依据,是建立在人体左右两侧经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连接、沟通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取穴方法。

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脏腑相互连接、沟通。十二经中每一经都有两条经脉呈对称性地循行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而这两条经脉又络属同一脏腑。如《灵枢·海论》所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就是人体左右两侧之经脉通过脏腑相互连接、沟通起来。

左右两侧经脉通过督脉、任脉连接、沟通。手足阳经皆交会在督脉的大椎,足的三阴经都交会于任脉的关元、中极,加上同名经经气相通,所以左右两侧经络通过督脉、任脉而沟通。

经脉的左右交叉循行。同一经的左右两条经脉在循行过程中除与其他经交叉、相会外,有的还左右交叉循行,把人体左右两侧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手阳明大肠经“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带脉连接、沟通。由于带脉横于腰腹,环身一周,故带脉把循行经腰腹的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左右连接、沟通。

综上所述,循行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脏腑、任脉、督脉、带脉、交叉循行等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使两侧经气相通,相互影响。相应取穴是建立在此种经络关系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取穴法。

三、常用取穴及基础方

相应取穴由于左右、上下、前后的不同,分为左右对应取穴法、上下交叉取穴法和前后对应取穴法三种。

(一)左右对应取穴法

左右对应取穴法是选取与病位对应的健侧腧穴或对应点来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俗称的网球肘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选对侧肱骨外上髁来治疗;踝关节扭伤,足少阳胆经丘墟压痛明显,取对侧丘墟治疗;偏头痛取健侧对应点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常能立竿见影,迅速显效。另外,也可根据病变部位属何经,选对侧本经的原穴来治疗,如右坐骨神经痛,病在足太阳经,取左侧足太阳经原穴京骨治疗。

阴阳表里经是通过络穴联络的。因络穴沟通两经,阴经病变可取相表里的对侧阳经络穴治疗,阳经病变可取相表里的对侧阴经络穴治疗。如肺经病,取对侧手阳明经络穴偏历治疗;手阳明经病变,取对侧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穴治疗。十二经脉的原穴、络穴详见表2-2。

表2-2 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表

(二)上下交叉取穴法

上下交叉取穴法是上肢病变取对侧下肢穴位或者下肢病变取对侧上肢穴位来治疗。依取穴是否对应又分为以下几种。

1.上下交叉不对应取穴法

主要用于痛症。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上肢疼痛选对侧下肢同名经输穴治疗,下肢疼痛选对侧上肢同名经输穴治疗。如肩前痛属手阳明经痛,取对侧足阳明经输穴陷谷治疗;坐骨神经痛属膀胱经型,取对侧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后溪治疗。依此类推。十二经脉输穴见表2-3。

表2-3 十二经脉输穴表

2.上下交叉对应取穴法

病在上肢取对侧下肢同名经对应穴治疗,病在下肢取对侧上肢同名经对应穴治疗。如肩周炎在肩髃压痛明显,取对侧足阳明胃经髀关治疗;左踝关节扭伤,足阳明胃经解溪有压痛,取右手阳明大肠经阳溪治疗;右腕关节扭伤,阳池压痛明显,取左足少阳胆经丘墟治疗。

十二经脉上下交叉对应穴多为五输穴对五输穴,原穴对原穴,但部分穴位有非同名经上下交叉对应,如涌泉、劳宫、内关、三阴交等,也有部分穴位与解剖部位相对应。手足阳明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4。

表2-4 手足阳明经常见对应穴表

手足太阳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5。

表2-5 手足太阳经常见对应穴表

手足少阳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6。

表2-6 手足少阳经常见对应穴表

手足太阴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7。

表2-7 手足太阴经常见对应穴表

手足少阴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8。

表2-8 手足少阴经常见对应穴表

手足厥阴经常见对应穴见表2-9。

表2-9 手足厥阴经常见对应穴表

非同名经上下交叉对应穴,有足少阴肾经涌泉与手厥阴心包经劳宫相对应,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相对应,经外奇穴八邪穴与八风穴相对应。

经穴与解剖部位上下交叉对应见表2-10。

表2-10 经穴与解剖部位对应表

由于一些病症不在经脉,位于四肢某些特定部位的解剖标志,可以选取解剖标志上下交叉对应点来治疗。

四肢常见解剖标志对应见表2-11。

表2-11 四肢常见解剖标志对应表

3.前后对应取穴法

前后对应取穴法是《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及《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应用发展,是一种较常用的相应取穴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指出“承浆主偏项难举”,便是前后对应取穴的临床实例。

任脉、督脉常见对应穴见表2-12。

表2-12 任脉、督脉常见对应穴表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与足阳明胃经腹部对应穴见表2-13。

表2-13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与足阳明胃经腹部对应穴表

续表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2侧线与足阳明胃经胸部对应穴见表2-14。

表2-14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2侧线与足阳明胃经胸部对应穴表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2侧线与足太阴脾经对应穴见表2-15。

表2-15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2侧线与足太阴脾经对应穴表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与足少阴肾经胸部对应穴见表2-16。

表2-16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1侧线与足少阴肾经胸部对应穴表

足少阴肾经腹部与华佗夹脊穴对应穴见表2-17。

表2-17 足少阴肾经腹部与华佗夹脊穴对应穴表

其他前后对应穴,尚有胃经缺盆与小肠经肩中俞相对应,脾经天溪与小肠经天宗相对应,肺经云门与小肠经臑会相对应。

四、操作规范

详见图2-11。

图2-11 相应取穴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五、技术要点

(1)明确病变部位。

(2)正确选取对应点。

(3)配合针刺运动。

六、适应证

(1)痛症:牙痛、偏头痛、下颌关节炎、落枕、肩周炎、肋间神经痛、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胃脘痛、关节扭伤、肱骨外上髁炎及掌指关节痛等。

(2)心脑疾病: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局部感觉障碍等。

七、临床应用

(一)踝关节扭伤

主穴: 阳池、腕骨、阳溪、太渊。

操作方法: 按操作常规执行。检查患侧,若丘墟有压痛,选对侧阳池针刺;若申脉有压痛,选对侧腕骨针刺;若商丘有压痛,选对侧太渊针刺;若解溪有压痛,选对侧阳溪针刺。必要时可予三棱针局部刺络放血。

(二)棘间韧带损伤

主穴: 璇玑。

操作方法: 按操作常规执行。在患者背部正中探查,T 1 、T 2 棘突间压痛明显,陶道有压痛,选取璇玑针刺或以艾炷重灸。

(三)肩周炎

主穴: 患肩对侧髀关。

操作方法: 按操作常规执行。检查患肩局部,肩周炎一般于肩髃处压痛明显,取对侧足阳明经穴髀关针刺,针刺期间嘱患者配合活动患侧肩关节。

(四)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型)

主穴: 后溪。

操作方法: 按操作常规执行。患侧臀部至下肢后方疼痛,属膀胱经型坐骨神经痛,取对侧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后溪,针刺后溪行针至得气,留针期间嘱患者配合患肢及腰部运动。

(五)胃脘痛

主穴: T 12 棘突下。

操作方法: 按操作常规执行。患者胃脘部中脘穴有明显压痛,依前后对应取穴,在T 12 棘突下毫针针刺或艾炷灸。

八、注意事项

(1)注意预防晕针。

(2)胸、背、腹部的穴位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度,防止伤及内脏。

(3)针刺时注意配合运动针法。

九、禁忌证

(1)皮肤感染溃烂者。

(2)凝血障碍及有出血倾向者。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4)患精神病等不能配合者。 KSW8BLmxc848OGRvpqROn8GG4Sqn+lZNWhDMQm8c8J/AzkLVDMxIiMa/6KOhJH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