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经技术是按经脉流注次序逐经选取井穴针刺治病的一种特色针灸技术。最早见于《卫生宝鉴》,载有“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先以三化汤一两,内疏三两……次与至宝丹……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步”。这是大接经法临床应用治疗中风偏瘫的例证的最早记载。符文彬教授在大接经针法基础上拓展了大接经灸、原穴接经、络穴接经、首尾接经与原络接经技术,为扩大大接经技术治疗病种提供了保障。
《灵枢·终始》言:“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因为中风病变涉及三阴三阳经,所以依次针刺各经之井穴,调节受于四末的阳气和五脏,则能增强全身经脉大循环和脏腑气血的运行功能,从而达到接气通经、调和阴阳的目的,治疗中风。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图2-9)。
图2-9 十二经脉流注图
大接经法依证候不同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二法。符文彬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认为证型属偏热证者应按“从阳引阴法”取穴,证型属偏寒或热证不明显者按“从阴引阳法”取穴。
从阳引阴法是从足太阳经井穴至阴开始,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针刺,即为足少阴经涌泉、手厥阴经中冲、手少阳经关冲、足少阳经足窍阴、足厥阴经大敦、手太阴经少商、手阳明经商阳、足阳明经厉兑、足太阴经隐白、手少阴经少冲、手太阳经少泽。
从阴引阳法则是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针刺,即取手阳明经商阳、足阳明经厉兑、足太阴经隐白、手少阴经少冲、手太阳经少泽、足太阳经至阴、足少阴经涌泉、手厥阴经中冲、手少阳经关冲、足少阳经足窍阴、足厥阴经大敦。
按男左女右进行取穴,如针刺男性患者的至阴从左边至阴穴开始,再到右侧至阴穴,依次为左涌泉、右涌泉,如此类推;女性则相反;也可以两侧同时针刺。
1.大接经针法
适应证: 中风重症、四肢瘫痪或合并智力障碍、意识障碍,血管性痴呆,其他如久治不愈的郁病、癫痫、周身疼痛等。
主穴: 十二经井穴。
操作方法: 毫针针刺,按证型属偏热证者按“从阳引阴法”、证型属偏寒或热证不明显者按“从阴引阳法”取穴顺序针刺,男左女右,或双侧同时进针,行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2.大接经点灸
适应证: 体质虚弱或偏阳虚。
主穴: 十二经井穴。
操作方法: 穴位的选择是按“从阴引阳”进行,选好穴位后,先用万花油涂在穴位表面,用药线点灸或艾绒点灸。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点灸,即取手阳明经商阳、足阳明经厉兑、足太阴经隐白、手少阴经少冲、手太阳经少泽、足太阳经至阴、足少阴经涌泉、手厥阴经中冲、手少阳经关冲、足少阳经足窍阴、足厥阴经大敦。
药线点灸中的药线是将苎麻搓成线,然后经特定药水浸泡加工而成,每根长约30 cm,直径0.7 mm。药线点灸技术操作:以右手拇指、示指夹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 cm,将露出的线端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迅速点按在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此为1壮,一般每个穴位只灸1壮。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
艾绒点灸是将艾绒搓成线条状,点燃艾绒灸,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珠火,将艾绒端珠火对准穴位,迅速点按在穴位上。注意事项同药线点灸。
点灸法刺激量的大小以点灸壮数及点灸手法轻重为准,应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年龄、体质强弱而定。施灸手法的轻重是以施灸时珠火接触穴位时间短者为轻,珠火接触穴位时间长者为重。因此,对于年老体弱及儿童患者、病情较轻者,应用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的轻手法;相反,对于年轻、体质壮实而病情较重者则用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的重手法。
3.原穴接经
适应证: 疾病治疗后巩固疗效,慢性病久治不愈,体弱。
主穴: 十二经原穴。
操作方法: 按“从阴引阳法”取原穴按次序接经针刺,得气后不留针,依次为肺经(太渊)、大肠经(合谷)、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心经(神门)、小肠经(腕骨)、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心包经(大陵)、三焦经(阳池)、胆经(丘墟)、肝经(太冲)。也可原穴接经点灸,原穴接经点灸参考大接经点灸操作。
4.络穴接经
适应证: 慢性病久治不愈且体质壮实,也用于井穴接经治疗后巩固疗效。
主穴: 十二经络穴。
操作方法: 按“从阳引阴法”进行络穴接经针刺,得气后不留针,依次是膀胱经(飞扬)、肾经(大钟)、心包经(内关)、三焦经(外关)、胆经(光明)、肝经(蠡沟)、肺经(列缺)、大肠经(偏历)、胃经(丰隆)、脾经(公孙)、心经(通里)、小肠经(支正)。
5.首尾接经
适应证: 疼痛性疾病或其他感觉障碍。
主穴: 十二经每条经脉的首穴和尾穴。
操作方法: 首尾接经法是选取每条经络的首、尾穴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用毫针针刺。热证、实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平补平泻法。证型偏热证者按“从阳引阴法”,证型偏寒或热证不明显者按“从阴引阳法”取穴。
从阳引阴法是从足太阳经至阴、睛明开始,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针刺,即为足少阴经(俞府、涌泉)、手厥阴经(中冲、天池)、手少阳经(关冲、丝竹空)、足少阳经(瞳子髎、足窍阴)、足厥阴经(大敦、期门)、手太阴经(中府、少商)、手阳明经(商阳、迎香)、足阳明经(承泣、厉兑)、足太阴经(隐白、大包)、手少阴经(极泉、少冲)、手太阳经(少泽、听宫)。
从阴引阳法则是从手太阴经中府、少商开始,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针刺,即为手阳明经(商阳、迎香)、足阳明经(承泣、厉兑)、足太阴经(隐白、大包)、手少阴经(极泉、少冲)、手太阳经(少泽、听宫)、足太阳经(睛明、至阴)、足少阴经(涌泉、俞府)、手厥阴经(天池、中冲)、手少阳经(关冲、丝竹空)、足少阳经(瞳子髎、足窍阴)、足厥阴经(大敦、期门)。
6.原络接经
适应证: 多次针灸治疗无效,重病后康复,预防保健。
主穴: 十二经原穴和络穴。
操作方法: 依照经脉循行的顺序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以得气为度,不留针。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重病后康复和预防保健由原穴到络穴。
由原穴到络穴接经次序为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络穴(偏历)、胃经原穴(冲阳)、脾经络穴(公孙)、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络穴(支正)、膀胱经原穴(京骨)、肾经络穴(大钟)、心包经络穴(大陵)、三焦经络穴(外关)、胆经原穴(丘墟)、肝经络穴(蠡沟)。
由络穴到原穴接经次序为肺经络穴(列缺)、大肠经原穴(合谷)、胃经络穴(丰隆)、脾经原穴(太白)、心经络穴(通里)、小肠经原穴(腕骨)、膀胱经络穴(飞扬)、肾经原穴(太溪)、心包经络穴(内关)、三焦经原穴(阳池)、胆经络穴(光明)、肝经原穴(太冲)。
详见图2-10。
图2-10 大接经技术操作规范
(1)掌握“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应用。
(2)入针要快,捻转手法要娴熟。
(3)点灸要做到“精、准、快”。
(1)中风重症、四肢瘫痪或合并智力障碍、意识障碍者。
(2)血管性痴呆者。
(3)慢性病久治不愈如郁病、不寐、癫痫、周身疼痛者等。
(4)体质虚弱者。
适应证: 血管性痴呆。
主穴: 十二经井穴。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闭锁综合征。
主穴: 十二经井穴。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各证型的昏迷。
主穴: 十二经井穴。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截瘫或其他感觉障碍。
主穴: 十二经每条经脉的首穴和尾穴。
操作方法: 使用首尾接经法,选取每条经络的首尾穴依次按十二经流注顺序用毫针针刺,热证、实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平补平泻法。证型偏热证者按“从阳引阴法”、证型偏寒或热证不明显者按“从阴引阳法”取穴。
适应证: 纤维肌痛综合征。
主穴: 十二经每条经脉的首穴和尾穴。
操作方法: 使用首尾接经法,操作同“截瘫”。
适应证: 慢性病久治不愈。
主穴: 十二经原穴或十二经络穴。
操作方法: 体质虚弱者,按原穴接经,“从阴引阳法”接经针刺,得气后不留针,也可点灸操作;体质壮实者,按络穴接经,“从阳引阴法”进行接经针刺,得气后不留针。
(1)血压高于200/100 mmHg 者需慎用。
(2)脑血管病急性期躁动者手法要轻。
(3)针法、灸法操作手法要熟练。
(4)治疗时要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
(1)有出血倾向者。
(2)局部皮肤溃疡、感染者。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禁灸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