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

一、概述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是在岭南地区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在特定时间将有一定刺激性的中药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促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发泡以治疗全身疾病的灸类技术。

将天灸技术融入岭南文化的古代名医,当先数晋代葛洪、鲍姑夫妇。葛洪精通针术,据说三元宫内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他的妻子鲍姑精通灸术,发现了越秀山所产的红脚艾的功效,用灸疗治疗赘疣,是岭南地区灸法体系的创始人。文献记载二人在岭南居住修道期间,用药物敷贴疗法为当地百姓治病,并著书记录。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多个使用药物敷贴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疗疾病的验方验案,后世也流传许多二人行医的佳话。两位著名医学家为天灸技术在岭南地区的传承和推广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推动了岭南针灸的发展。

宋代《针灸资生经》系统阐释了“天灸”技术概念;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张氏医通》《理瀹骈文》等发展了天灸技术内涵;民国岭南名医、第一代传承人周仲房通过创建中医学校、编写教材等方式传承发展岭南传统天灸技术;近代岭南名医、第二代传承人司徒铃结合“时间医学”“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发展了岭南传统天灸技术;广东省名中医、第三代传承人刘炳权、符文彬率领团队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拓展适宜病种、创新药物剂型、完善传承体系等方式,制定岭南天灸行业技术标准,使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成为广东省、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推广项目,相关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岭南传统天灸技术以广东为核心已辐射到我国广西、海南等23个省市,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智利等49个国家及地区。

二、理论基础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图2-7),以达到以下作用。

图2-7 天灸敷贴图

(一)药物的发泡作用

药物敷贴对局部产生的强烈刺激,使皮肤充血、潮红,达到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效;此外,发泡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肺化痰、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效。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岭南天灸技术多选用黄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辛香走窜药物,这些药物本身具有治疗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其他诸如附子、生姜等药,性亦多温,具有温经化痰通络的作用。

(三)药物的引经作用

根据药物的归经属性,通过“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如《理瀹骈文》强调:“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黄芥子性温,味辛,归肺经,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等病症;细辛性温,味辛,归心经、肺经、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用,《神农本草经疏》言“细辛,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四)经脉腧穴的作用

《灵枢·海论》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脉是沟通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联系通道。《素问·皮部论》载:“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皮部、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是天灸防治病邪的关键所在。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正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作用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达到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目的。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它在五行中与肺同属金,就是说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佳,而且在这一阶段人体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流通,人体之阳气可充分得天阳之助,使天灸膏更易透皮吸收,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放大效应,增强经络的传导作用,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祛寒、逐痰、补肺、健脾、益肾、平喘功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过敏状态,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研究表明,三伏天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药物透皮吸收产生对肺系疾病、痛症、胃肠疾病、抑郁相关病症等的治疗作用。

三、常用药物、取穴及时间的选择

(一)常用的药物

1.蒜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主治:解毒杀虫,消肿,止痢,辟邪温经,健脾开胃。主治霍乱吐泻,胃痛,腹痛,消化不良。

2.生姜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3.葱白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主治风寒感冒,阴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

4.胡椒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经、大肠经。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消痰。主治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5.醋

性味归经:酸、苦,温;归肝经、胃经。

功效主治: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主治产后血晕,痃癖癥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

6.黄芥子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胃寒吐食,肢体麻木,寒湿痛痹,瘰疬,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7.延胡索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经、肝经、脾经。

功效主治:活血行气,止痛。主治胸痹心痛,胁肋、脘腹诸痛,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

8.鹅不食草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通鼻窍,止咳。主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9.墨旱莲

性味归经:甘、酸,寒;归肝经、肾经。

功效主治:补肝肾阴虚,凉血止血。主治偏正头痛,疟疾,尿血,风火牙痛。

10.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经、大肠经、肝经。

功效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血闭经,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

11.威灵仙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主治痛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癥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骨鲠。

12.丁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效主治:温中降逆,散寒止呕,温肾助阳。主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气,口臭,牙痛。

13.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经、脾经、心经、肝经。

功效主治: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闭经,痛经。

14.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经、肾经、心经。

功效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牙痛,风寒湿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

15.吴茱萸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

功效主治: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主治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16.天南星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经、肝经、脾经。

功效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主治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17.甘遂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功效主治:泻下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腹水,支饮,喘咳,大小便不通。

(二)药物的加工

药物的加工流程为配药—清洗—粉碎—过筛—混合。依照处方配药,清水清洗后晾干,续将药物粉碎成细末,然后以60~80目的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使用时取药散适量,以姜汁调和成药饼后置于胶布上敷贴于穴位或患处。

(三)选穴原则

按照辨证一般选取背部膀胱经、督脉,腹部任脉、胃经、脾经穴位为主,必要时配合四肢穴位,一般选8~12个穴位。

(四)时间的选择

时间选择一般以三伏天及三九天为多,根据需要,可平时贴药治疗。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日均为庚日。

三九天:冬至这一天为“一九”,又称“初九”;相隔九天为“二九”;再隔九天为“三九”。

三九天灸技术是三伏天灸技术的补充。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四、操作规范

详见图2-8。

图2-8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五、技术要点

(1)穴位配伍、定位准确是疗效的关键。

(2)药物配伍的合适比例是疗效的保证。

(3)药物的精细加工是疗效的基础。

(4)皮肤渗透剂的选择会影响药效。

(5)敷贴时间的把握是治疗安全的保障。

六、适应证

(一)肺系相关病症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慢性肺气肿、慢性咳嗽等。

(二)胃肠病症

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腹胀、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肠动力性疾病、便秘等。

(三)痛症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肩周炎等。

(四)抑郁相关病症

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阈下抑郁、慢性疲劳综合征、产后抑郁等。

(五)其他

肥胖症、遗尿、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等。

七、临床应用

(一)支气管哮喘

适应证: 哮喘发作期的辅助治疗或缓解期。

主穴: 定喘、肺俞、心俞、天突、中脘、脾俞。

配穴: 风寒外袭证加风门,痰浊阻肺证加滑肉门,肺气不足证加气海、足三里,肺肾气虚证加肾俞、关元,脾气亏虚证加大横。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二)过敏性鼻炎

适应证: 鼻炎发作期及缓解期。

主穴: 大椎、肺俞、心俞、胆俞、中脘、肾俞。

配穴: 肺虚感寒证加风门,脾气虚弱证加足三里,肾阳亏虚证加关元。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三)膝骨关节炎

适应证: 各证型的膝骨关节炎。

主穴: 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水分、脾俞、膀胱俞。

配穴: 气滞血瘀证加血海,风寒湿痹证加风门,痰湿阻络证加大横,肝肾不足证加肾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四)抑郁障碍

适应证: 轻中度抑郁障碍。

主穴: 肺俞、膈俞、肝俞、胆俞、鸠尾、中脘、气海。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期门,气郁化火证加曲池,痰气郁结证加脾俞,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证加心俞、肾俞,心虚胆怯证加心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五)消化不良

适应证: 消化不良。

主穴: 膈俞、胃俞、中脘、大横、足三里。

配穴: 脾虚气滞证加脾俞、气海,肝胃不和证加肝俞,脾胃湿热证加阴陵泉,脾胃虚寒证加脾俞,胃胀明显者加建里、滑肉门,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六)颈椎病颈痛

适应证: 颈椎病颈痛。

主穴: 颈百劳、大椎、肩中俞、中脘、心俞、胆俞。

配穴: 风寒湿证加风门,气滞血瘀证加膈俞,痰湿阻络证加脾俞,肝肾不足证加肾俞、肝俞,气血亏虚证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七)不寐

适应证: 不寐。

主穴: 魄户、神堂、魂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命门。

配穴: 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证加心俞、肾俞,心胆气虚证加心俞、胆俞,痰湿证加足三里,焦虑症状者加肾俞,围绝经期综合征者加次髎、子宫。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八)阈下抑郁

适应证: 阈下抑郁。

主穴: 四花穴、脾俞、肝俞、中脘。

配穴: 脾气虚证加章门,心气虚证加心俞,肾气虚证加肾俞,肺气虚证加肺俞,肝气虚证加期门。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八、注意事项

(1)贴药时皮肤应保持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2)贴药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部分可出现较小的皮肤水泡,无明显不适可不予处理。

(3)贴药后若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状且难以忍受,应尽快去除膏药,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4)若局部皮肤出现较大水泡溃破,应保护创面,必要时进行外科处理。

(5)贴药当天戒酒、海鲜、牛肉、芋头、花生等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食品。

九、禁忌证

(1)局部皮肤溃疡者。

(2)对药物刺激皮肤过敏明显者。

(3)发热者。

(4)孕妇。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糖高控制不佳者。 YkhJQYr1z/2VYiT+/chHf+/8V7QcMW380XfPBAZYspz1W0x4qMuLh1csgVHCo9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