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灸技术是采用小米粒大小的艾灸炷于穴位上燃烧,以治疗全身疾病的灸类技术。它是符文彬教授在继承岭南针灸大师司徒铃灸法的基础上,对艾草选用、艾绒加工、艾炷制作等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精灸的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因其热力集中、透热迅速、耗时短、刺激量强,1壮可达到普通麦粒灸2~3壮之效,取其精而效验,故得其名。“符氏精灸”入选广东省中医院首批以人才名义命名诊疗项目。
精灸属于灸类技术,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能,对神经、代谢、内分泌、免疫、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有良性调节作用,且有较好的镇痛、安神、抗抑郁作用。《黄帝内经》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体现了灸法的重要性。但国内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国外有针无灸的现状,迫切需要灸类技术进行革新。精灸技术就是符文彬教授在传承司徒铃灸法的基础上,避免了传统艾灸壮数多、烟雾大、耗时久、灸量难以控制等缺点改良发展而成。一般认为影响灸量的关键因素有艾炷(图2-4)的大小、壮数和时间等。
图2-4 精灸艾炷
艾炷的大小是灸量控制的重要方面,其底面积大小除了影响艾炷的重量,还影响艾灸的刺激量。《小品方》《扁鹊心书》中认为“灸不三分,是谓徒冤”“此为作炷,欲令根下广三分为适也”“减此为不覆孔穴上,不中经络,火气则不能远达”,艾炷的底面积不能太小,否则影响热力的传入而疗效不佳。而《外台秘要》详述“黄帝曰:灸不过三分,是谓从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阔三分也。若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络,火气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东、岭南,寒气既少,当二分为准”,提出应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不可拘泥于“三分”这个范围。唐代孙思邈指出了“炷务大也”,但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艾炷大小,“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日本透热灸派的米粒灸强调用高质量的灸材制作艾炷,在压痛点、硬结处、经穴部施灸,使皮肤出现发白或水泡来治疗疾病;精灸技术使用小米粒大小的艾炷进行艾灸,具有迅速透热、热力集中等特点,艾炷虽小,但也能达到治病目的。
壮数的多少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轻重、疾病的性质、患者的耐受性、地域等。病情轻重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如《扁鹊心书》中“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病位在卫分、上焦、经络等位置轻浅者,不需要太多壮数的灸治;而随着疾病的深入,涉及血分、中下焦等位置较深者,则需要增加艾灸的壮数。另外,选穴部位、患者体质不同,艾灸壮数也有所区别,如《医学入门》有“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此外,地域不同对壮数的要求也不同,北方寒冷地区艾灸壮数可多,南方湿热地区壮数可少。
精灸技术壮数虽少,但一般只需1~3壮也能祛病,所以简单地把“灸量=艾炷大小+壮数+时间”是不科学的,应该考虑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证候不同、体质敏感度、穴位的功能、穴位多少、热力作用点大小、透热集中程度、灸度等因素。
详见图2-5。
图2-5 精灸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精细的艾绒,推荐使用80∶1的黄金艾绒,即每80 g艾叶经加工制成1 g的精细艾绒。
(2)艾炷精小,为底面直径2 mm、高3 mm的圆锥状艾炷。
(3)取穴精准,因艾炷细小,取穴要准确。
(4)壮数精少,一般1~3壮。
(5)耗时以秒算,3~5秒。
(6)注意控制壮数、灸度,参见图2-6。
图2-6 艾灸的壮数、灸度
头痛、颈痛、面痛、肩痛、腕管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痛经、产后身痛等。
中风、眩晕、面瘫、面肌痉挛、失眠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等。
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肥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耐量异常等。
月经病、围绝经期综合征、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调理、小儿抽动障碍、小儿遗尿、小儿发育不良等。
预防中风、调节血压、美容等。
适应证: 轻中度抑郁障碍。
主穴: 膻中、期门、滑肉门、肺俞、膈俞、胆俞、引气归元、涌泉。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气海,肝郁脾虚证加脾俞、足三里,肝郁痰阻证加中脘、丰隆,心脾两虚证加巨阙、脾俞,气滞血瘀证加章门,心肾不交证加肾俞、神门,心虚胆怯证加神门、丘墟,肾虚肝郁证加肾俞、命门,伴有焦虑者加神门、丘墟、太溪,伴有强迫症状者加阳纲、丘墟,气郁化火证可加心俞、肝俞刺络。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轻度到中度,1~2壮。
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
主穴: 安眠、膈俞、胆俞、引气归元、三阴交、涌泉。
配穴: 心脾两虚证加脾俞、巨阙,阴虚火旺证加肾俞、命门、足三里,心虚胆怯证加神门、丘墟,痰热内扰证加心俞、胃俞刺络,难入睡者加肾俞、章门,易早醒者加肝俞、肺俞,肝郁化火证加心俞、肝俞刺络。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轻度到中度,1~2壮。
适应证: 因过敏等导致的刺激性干咳或流行性病毒感冒后咳嗽。
主穴: 定喘、肺俞、心俞、胆俞、天突、中脘、悬钟。
配穴: 风寒袭肺证加风门,痰湿蕴肺证加丰隆,燥邪伤肺证加足三里,心咳者加巨阙,肝咳者加期门,脾咳者加脾俞,肾咳者加肾俞,膀胱咳者加膀胱俞、中极,夜晚咳甚者加至阳、身柱,白天咳甚者加孔最,过敏体质者加内关。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中度到重度,2~3壮。
适应证: 周围性面瘫。
主穴: 风池、颈百劳、肺俞、心俞、胆俞、胃俞、中脘、大骨空、小骨空、阳陵泉、足三里、涌泉,患侧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牵正、翳风。
配穴: 风寒证加大椎、合谷,风热证加曲池,风痰证加丰隆,气血不足证加气海,鼻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眼裂变小者加申脉。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面部穴位灸度为轻度,其他部位灸度为轻度到中度,1~2壮。
适应证: 异常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主穴: 列缺、气海、关元、子宫、脾俞、次髎、地机、隐白。
配穴: 心脾两虚证加足三里、公孙,脾肾阳虚证加肾俞、命门、腰阳关,肝郁化火证加肝俞刺络,气滞血瘀证加血海、章门。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轻度到中度,2~3壮。
适应证: 预防中风(热证表现不明显者)。
主穴: 风池、翳风、肾俞、中脘、足三里、悬钟、内关、涌泉。
配穴: 血糖偏高者加脾俞、胃脘下俞、关元俞、关元,血压异常者加肾俞、命门,血脂偏高者加脾俞、阴陵泉、章门、内关,肥胖者加天枢、丰隆、曲池,动脉斑块者加太渊、膻中、胆俞,血液黏度高者加膈俞、胆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轻度到中度,1~2壮。
适应证: 颈椎病反复发作。
主穴: 风池、颈百劳、大杼、肾俞、中脘、关元、内关、涌泉。
配穴: 寒湿证加脾俞、阴陵泉,气滞血瘀证加膈俞、胆俞,痰湿证加脾俞、阴陵泉,肝肾不足者加肝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胃俞,头晕者加悬钟,上肢麻木者加心俞,失眠者加安眠、列缺。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灸度为轻度到中度,1~2壮。
(1)颜面及大动脉处、关节部位应注意控制灸度。
(2)阴虚内热或阴虚阳亢者只灸1壮,选穴应尽量少。
(1)炎症性疾病高热或局部疮疡、溃烂者。
(2)脑出血急性期烦躁属肝阳暴亢者。
(3)糖尿病患者的四肢末端。
(4)孕妇的腰骶部、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