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胆论治针灸技术是选用心经、心包经、胆经相关的腧穴或心经、胆经、心包经的背俞穴、募穴配合,并运用整合针灸思维即“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模式治疗疾病的针灸技术,是符文彬教授为解决临床疑难病症及疾病的难点,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归纳所形成的针灸技术。
李梴《医学入门·脏腑》在“五脏穿凿论”中指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足少阳胆经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说明心胆有经脉相通的物质基础,其经脉脏腑相关、病候相应。
心及心包经腧穴:神门、少海、内关、郄门等。
胆经腧穴:阳陵泉、丘墟、足窍阴、足临泣等。
背部腧穴:心俞、胆俞、厥阴俞、阳纲、膏肓、神堂。
募穴:日月、巨阙、膻中。
一针:内关、阳陵泉、百会、印堂。
二灸:四花穴、悬钟、涌泉。
三巩固:①埋针心俞、胆俞或②埋针厥阴俞、阳纲,耳穴心、胆。
详见图2-3。
图2-3 心胆论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心胆相关穴位的选取。
(2)针刺注重调气调神。
(3)把握艾炷的大小,掌握艾灸的时间,注意控制灸量、灸度。
(4)注意皮内针的针刺方向。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痛症。
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中风偏瘫、中风后抑郁、帕金森病、面瘫等。
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湿疹等。
耳鸣、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
适应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各证型。
主穴: 内关、阳陵泉、心俞、胆俞、悬钟。
配穴: 行痹加风池、郄门,痛痹加中脘、肾俞,着痹加水分、脾俞,风湿热证加大椎、曲泽,瘀血痹阻证加膈俞、血海,肾精亏损证加关元、肾俞。
操作方法: 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背俞穴、腹部穴位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除脊髓型颈椎病外的各型颈椎病。
主穴: 风池、颈百劳、完骨、肩井、内关、阳陵泉。
配穴: 足少阳经加足临泣,督脉加水沟,足阳明经加足三里,手阳明经加合谷,足少阴经加太溪,足厥阴经加太冲,风寒湿证加天柱,气滞血瘀证加膈俞,痰湿阻络证加中脘,湿热痹阻证加液门、大椎。
操作方法: 水沟及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风池、颈百劳、完骨、天柱、中脘可针刺或精灸;膈俞、大椎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均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轻中度焦虑障碍。
主穴: 百会、印堂、神门、心俞、胆俞、丘墟。
配穴: 气郁化火证加行间、侠溪,心脾两虚证加脾俞,心肾不交证加肾俞、命门。
操作方法: 头面、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背俞穴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均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
主穴: 内关、阳陵泉、血海、心俞、膈俞。
配穴: 风热犯表证加大椎、风池,风寒束表证加风门、肺俞,肠胃积热证加天枢、大肠俞,气血两虚证加肺俞、脾俞,冲任失调证加公孙、气海。
操作方法: 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背俞穴、腹部穴位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均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帕金森病。
主穴: 百会、印堂、外关、足临泣、心俞、胆俞、悬钟。
配穴: 阴虚风动证加风池、肾俞,痰热动风证加风池、中脘,气血不足证加气海、足三里,阳虚风动证加大椎、肾俞,精神焦虑者加厥阴俞、阳纲。
操作方法: 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背俞穴、腹部穴位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均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单纯型强迫障碍及抑郁障碍伴强迫为主症。
主穴: 内关、阳陵泉、心俞、胆俞、百会、印堂、水沟。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肝俞、太冲,肝郁化火证加肝俞、行间,心肾不交证加神门、肾俞。
操作方法: 四肢穴位按照毫针操作规范;背俞穴、腹部穴位可使用精灸、刺络或埋针治疗,均依照操作规范执行。
(1)防止晕针,防止损伤内脏及神经。
(2)埋针严格消毒,注意针刺方向,勿影响运动,注意留针时间。
(3)颜面及大动脉处、关节部位注意控制灸度。
(4)阴虚内热或阴虚阳亢者只灸1壮,选穴应尽量少。
(5)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者避免灸井穴。
(1)皮肤感染溃烂、凝血障碍及出血倾向者。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3)患精神病等不能配合者。
(4)炎症性疾病高热、脑出血急性期烦躁属肝阳暴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