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灸,又称大艾条灸,是指运用直径8~10 cm的特大艾条,在督脉、阳经、任脉等选取穴位区域施以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操作,因其灸量大、作用强且持久而得名。广泛应用于脑病、骨病、肺病、胃肠病、肿瘤等疑难杂症,也可用于养生保健、美容抗衰老等。治疗上,根据患者体质及病症特点选取相应经脉及温阳组穴,以求达到温阳、扶阳、通阳之效。
阳气是人身的根本,人的生老病死与阳气盛衰有关,人体所患的许多难治疾病更是与阳气的急速衰减关系密切。所谓疑难病,疑在病机复杂、阴阳难辨,难则在于阳气衰退、难以养复。诚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强调的“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大灸比起其他灸法以其艾条粗大、艾灸面积广、热力强、灸量足为优势,临床中常结合督脉穴、背俞穴、阳经穴、任脉穴共同施用,尽显温阳、扶阳、通阳之功效。
督脉,奇经八脉之一,为“阳经之海”,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有统领全身诸阳之气的作用。其经脉纵行脊里,贯脊属肾,其络脉挟膂上项,通过经脉循行与肾、脑、脊髓等脏腑紧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互为辅佐。大灸督脉穴有升举阳气、温通阳气的作用,通过推动阳气通行温煦脊柱、头部和脑髓。若督阳痹阻,不能引领六阳经阳气上行,运行失畅,阳气不能上荣下达,则会出现脊柱强直疼痛、转侧受限、四肢不灵、共济失调、头晕等症状。
背俞穴包括从大椎至尾闾骨长强的一切背部经穴及经外奇穴。背部循行正中是督脉,正中旁开0.5寸是华佗夹脊穴,正中旁开1.5寸和3寸是足太阳膀胱经。另外,经过背部的经脉还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背俞穴主要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故可养各脏腑之阳气,通调各脏腑之功能。《素问·长刺节论》云:“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俞在阳。”这些均说明艾灸背俞穴可达到养护脏腑阳气之效。
阳经穴包括十二正经的六条阳经(手三阳、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的阳维脉、阳跷脉上的许多具有温阳功效的穴位,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手阳明大肠经的阳溪、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的后溪、足少阳胆经的丘墟、足阳明胃经的冲阳、足太阳膀胱经通阳跷脉的申脉等。
任脉为“阴脉之海”,但可通过大灸神阙通督脉和冲脉,大灸任脉的气海、关元同样可有益气强壮、温补肾阳、祛寒通络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大灸任脉还可达到从阴引阳之功。在治疗各种疑难脑病、关节痼痹、肿瘤阳虚体质时,除了大灸督脉、阳经以外,还可适当配合腹部任脉的大灸,甚为重要。
督脉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印堂。
任脉穴位: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背俞穴:华佗夹脊穴、五脏六腑背俞穴、大杼、厥阴俞、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八髎穴、会阳、委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
、魂门、阳纲、意舍、胃仓、志室。
阳经穴:各经原穴、井穴、募穴,阳溪、温溜、大巨、足三里、冲阳、后溪、阳谷、合阳、跗阳、申脉、阳池、三阳络、阳白、日月、京门、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光明、阳辅。
阴经穴:各经原穴、井穴、募穴。
督脉处方:腰阳关、命门、中枢、神道、至阳、大椎、风府。
任脉处方: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膻中。
背俞穴处方:五脏俞。
原穴处方:各经原穴。
详见图2-2。
图2-2 大灸技术操作规范
(1)严格按照艾条悬灸操作,手法柔和、和缓。
(2)右手持艾条,做到稳、准。
(3)左手辅助,感应患者局部皮肤温度,避免烫伤,并循经点叩。
(4)把握好灸度、灸量和时间。
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痉挛性斜颈、纤维肌痛综合征、肩袖损伤等。
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性痴呆、多系统萎缩、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小脑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损伤、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截瘫等。
肺小结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慢性间质性肺炎、体虚等。
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腹泻、胃轻瘫、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道动力性疾病、脂肪肝。
神经源性膀胱、压力性尿失禁、前列腺增生、不育症、肾阳虚性尿。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宫寒不孕、慢性盆腔炎、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痰湿型、阳虚型肥胖症,骨髓抑制等。
适应证: 帕金森综合征各期。
主穴: 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大椎、风府、肾俞、脾俞、心俞、风池、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悬钟、手足三阳经原穴。
配穴: 痰多流涎者加天突、丰隆,便秘者加腹结、大肠俞、上巨虚,尿频者加关元俞、八髎穴。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各个阶段的脊髓损伤。
主穴: 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大椎、脾俞、肾俞、悬钟,脊柱损伤处局部阿是穴。
配穴: 马鞍区麻痹者加八髎穴,小便失禁者加气海、关元、中极,下肢麻木者加腰眼、环跳、涌泉。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多系统萎缩。
主穴: 长强-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大椎-风府、风池、完骨、翳风、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各经原穴。
配穴: 肌肉萎缩者加足三里、手三里,睡眠障碍者加内关、三阴交、安眠,便秘者加腹结、大肠俞、上巨虚,尿频者加八髎穴、肾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痉挛性瘫痪中的偏瘫、截瘫、四肢瘫。
主穴: 循经大灸背部督脉、膀胱经,患肢阳经、阳跷脉,引气归元、悬钟、涌泉。
配穴: 便秘者加腹结、大肠俞、上巨虚,言语不利者加风池、风府、完骨,关节拘急者加局部大灸。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直径5 mm以下的肺小结节。
主穴: 肺俞、膏肓、四花穴、中府、脾俞、痞根、身柱、至阳、中脘、建里、滑肉门、气海、足三里、孔最。
配穴: 气虚痰阻证加列缺、丰隆,气郁痰阻证加肝俞、章门,肺脾两虚证加太白、章门。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间歇期类风湿关节炎。
主穴: 长强-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大椎、引气归元、水分、神阙、外陵、滑肉门、心俞、胆俞、脾俞、肾俞、局部关节。
配穴: 手指关节肿胀变形者加局部阿是穴、阳池,心烦失眠伴头疼者加内关、阳陵泉,风湿者加风池、风市、阴陵泉,疼痛固定伴有血瘀者加膈俞、章门。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大灸。
(2)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大灸时间减少到15分钟以内。
(3)大灸时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若烫伤应及时处理。
(4)大灸后可服用淡盐水,避免上火,或者在大椎、耳尖刺络。
(1)高血压危象者。
(2)高热者。
(3)局部有金属植入者。
(4)患精神病不能配合者。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