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是符文彬教授在传承大师学术思想基础上,精研医理典籍,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理论创新,治疗以“肝失疏泄、脑(心)神失调”为主要病机一类病症的针灸技术。
人体的功能活动,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升发与疏泄、脾气的升清和胃气的降浊、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等,都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行的具体表现。肝处中焦,其气疏畅发泄,能上通下达,旁调中州,疏畅内外,无处不至,为三焦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血证论》曰:“三焦之原……上连肝胆之气。”《读医随笔》认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医碥》有“百病皆生于郁。而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石室秘录》认为“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说明肝气不舒会引起抑郁、痰饮、血瘀、疼痛、积聚等病症。
符文彬教授认为,疏肝是调神的基础,调神能更好地疏肝,二者不可分割。疏肝的本质为调气,通过改善肝的疏泄功能,帮助一身气机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护脑(心)神不再继续受扰,得以正常完成意识与思维活动。调神的重点在心和脑,正如《黄帝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确“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调神”是调心脑的神明。因脑为神明之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脑能调节脏腑功能,处理情志变化,协调形体平衡。故调心脑之神是为进一步协调五脏六腑,使机体维系正常生命活动。心脑之神受护则肝主疏泄功能更加完善,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疏肝调神即从整体观出发,调节整个机体,使机体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神动则气行,气畅则神安”。
经脉学说认为“督脉入络脑”,因此,通过疏调督脉可调脑神。《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已明确指出通过针刺百会、印堂等督脉穴位可直接调理脑神;四关穴是合谷与太冲的合称,二者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原穴,善调五脏六腑失和之气血、机体升降失常之气机。心俞、肝俞能更好地疏肝气、调心神;百会、印堂、四关穴、心俞、肝俞合用能更好地调节心脑之神,疏肝畅气,以治疗“肝失疏泄、脑(心)神失调”一类病症。
百会、印堂、水沟、承浆、廉泉、合谷、太冲、心俞、厥阴俞、肝俞、神堂、魂门、魄户、期门、大敦、行间、神门、大陵等,耳穴心、肝、胆、神门、脑等。
1.针刺
百会、印堂、头维、四关穴、引气归元。
2.精灸
膈俞、胆俞、涌泉。
3.埋针或刺络
心俞、肝俞或神堂、魂门,耳穴心、肝。
详见图2-1。
图2-1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严格按照针刺次序。
(2)行针至有针感后行导气法。
(3)把握灸度灸量。
(4)巧用背俞穴,可埋针或刺络。
阈下抑郁、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双相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围绝经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等。
紧张性头痛、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胸痛、原发性痛经、癌性疼痛等。
高血压、帕金森综合征、脑卒中、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等。
血糖不稳定、月经不调等。
主穴: 针刺百会、印堂、四关穴,或心俞、肝俞埋针,或耳穴心、肝埋针。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证加行间,痰气郁结证加列缺,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证加心俞、肾俞,失眠明显者加照海、申脉。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轻中度抑郁障碍。
主穴: 百会、印堂、头维、四关穴、鸠尾、中脘、气海、三阴交、四花穴、涌泉、心俞、肝俞,耳穴心、肝。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证加心俞、肝俞刺络,痰气郁结证加列缺、天突,心脾两虚证加脾俞,心肾不交证加肾俞,伴有焦虑证加列缺、照海,伴有强迫症状证加丘墟、命门,失眠明显证加照海、申脉。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轻中度原发性失眠。
主穴: 百会、印堂、四关穴、照海、申脉、引气归元、四花穴、涌泉、神堂、魂门,耳穴心、肾。
配穴: 心脾两虚证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证加肾俞、命门,心虚胆怯证加神门、丘墟,痰热内扰证加丰隆、胃俞,肝郁化火证加心俞、肝俞刺络,难入睡者加肾俞、命门,易早醒者加肝俞、肺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主穴: 百会、印堂、四关穴、引气归元、四花穴、涌泉,耳穴心、肝。
配穴: 肝气郁结证加膻中、期门,心肾不交证加神门、太溪,脾气虚弱证加大包、章门,眠差者加照海、申脉,心悸、焦虑者加列缺、照海,健忘者加悬钟、水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四神聪、悬钟,咽痛者加列缺、照海,肌肉酸痛者加地机、大包。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主穴: 百会、印堂、头维、四关穴、引气归元、公孙、子宫、四花穴、次髎、涌泉,耳穴心、肝、肾。
配穴: 肝肾阴虚证加照海、列缺,肾阳虚证加关元、命门、大椎,肾阴阳俱虚证加关元、命门、照海、列缺,胸闷者加膻中,烘热者加厥阴俞、三焦俞,怕热、怕冷者加肺俞、身柱,心慌者加心俞,焦虑、紧张者加心俞、阳纲,尿频、尿急者加膀胱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肠易激综合征。
主穴: 百会、印堂、四关穴、引气归元、大横、四花穴、足三里,耳穴心、肝、脾。
配穴: 寒滞胃肠证加胃俞、小肠俞,食滞胃肠证加滑肉门、胃俞,肝气郁结证加期门,脾肾阳虚证加脾俞、肾俞、关元。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帕金森综合征。
主穴: 百会、印堂、头维、水沟、廉泉、四关穴、引气归元、四花穴、悬钟、涌泉,耳穴心、胆、脑干。
配穴: 阴虚风动证加肝俞、肾俞,痰热动风证加丰隆、胃俞,气血不足证加足三里,阳虚风动证加大椎、肾俞,震颤甚者加后溪、申脉、风府,强直明显者加肺俞、脾俞、肾俞,运动迟缓者加悬钟、大椎、命门,姿势平衡障碍者加外关、足临泣,汗多者加肺俞,便秘者加天枢、腹结,吞咽困难者加廉泉、风池、翳风。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适应证: 纤维肌痛综合征各期。
主穴: 百会、印堂、头维、水沟、廉泉、四关穴、引气归元、脾俞、四花穴、涌泉、中渚、心俞、肝俞,耳穴心、肝、脑。
配穴: 气血两虚证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不足证加肝俞、肾俞,瘀血痹阻证加血海、章门,肝气郁结证加璇玑、期门,疼痛在枕部、下颈部、斜方肌、冈上肌、肘关节部位属手三阳经者,加三间、外关、后溪,疼痛在臀部、股骨大粗隆、膝部属足三阳经者,加束骨、足临泣、陷谷,疼痛在腰背部者,加肺俞、肾俞、心俞。
操作方法: 按操作规范执行。
(1)针刺过程中注意调气。
(2)注意防止晕针,防止损伤内脏及神经。
(3)严格消毒,埋针时注意针刺方向,勿影响运动,注意留针时间。
(4)颜面及大动脉处、关节部位注意控制灸度。
(5)热象明显者只灸1壮。
(1)皮肤感染溃烂、凝血障碍及有出血倾向者。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3)患精神病等不能配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