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针灸临床教学是培养针灸人才的重要环节。针灸学是中医类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既是理论课,也是临床技能课程,因此,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和临床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高质量针灸临床特色人才是教学实践和改革的重点。在以往的传统临床教学中,不同层级的学生均被看成同一水平,常常出现本科生临床学习跟不上,研究生却认为知识浅易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不同,为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身条件和方向的充分培养与发展,符文彬教授笃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培养方案。他致力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创新,深入贯彻精准施教理念,开展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针灸治疗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和新南方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承担省部级教学课题8项、校级教学课题12项,发表教学课题14篇,荣获广东省教育厅第三批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课程类)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届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因材施教”具有了丰富的现代内涵。在符文彬教授的带领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通过践行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经典、强临床”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能力,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精准施教”的教学培养理念,构建特色针灸临床教学分层培养教学模式,精准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符文彬教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注重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治学严谨,带领教研室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培养针灸特色人才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与临床带教中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厚植“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培养胸怀“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妙手仁医。
积极开展基于国家标准化的特色针灸网络教学改革,建设了“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针灸学网络教学平台和针灸学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课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提供更充分的时间与自主性,以问题为导向,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延伸学科理论至临床实践。操作考试是针灸学见习教学考评中重要的一环,腧穴定位、针刺技术、灸法、各种针法等是针灸学操作的根基。通过在Blackboard平台中加入相关的操作视频,上传腧穴定位、针刺技术、灸法、各种针法的图片以及一些较为生动和详细的PPT资源,克服了传统教学学时数、空间受限的缺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延伸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符文彬教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延伸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的针灸思维,激发求知欲望,提高针灸技能。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针灸学创新人才”为目标,符文彬教授立足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将裸眼3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引入针灸学教学改革中,主持了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改革课题,开展“开放化、信息化”的裸眼3D虚拟现实针灸实验教学工作,逼真、生动地展示了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操作,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深入完善平台的构建,创新针灸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针灸学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符文彬教授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秉承“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倡行“先思而后行”“教材为临床服务”,突出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坚持体现“三基”“五性”的原则,为培养各层次针灸人才,编写了一系列基于国家标准化的特色针灸学教材及参考书,更新教材内容,担任6部教材主编,7部教材副主编。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本科教材《临床针灸学》,首次从明确疾病的诊断、加强病症的评估、重视经脉辨证、明确针灸治疗策略、治疗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论述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教材《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80种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概述、理论基础、穴位(穴区)定位和主治、取穴原则、操作规范、技术要点、适应证、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率先引入针灸标准化的理念,创新性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学生直观了解、系统学习各类针灸特色技术,快速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充分感受针灸临床的魅力和价值。符文彬教授充分利用流派、名医工作室资源,总结岭南司徒铃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石学敏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等流派、名医学术思想,定期举办针灸特色疗法演示及培训,传承名中医学术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以名医名家经典针灸医案为教学题材,讲解名家诊疗思路和针法特点;在临床教学中,每周由高年资医生进行针灸技能讲座和示范,内容涵盖针灸科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鉴别诊断、预后康复,以及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如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岭南传统天灸技术、石氏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和精灸技术等,开阔学生的针灸临床视野。
符文彬教授遵循“立德树人、精准施教、分层培养”的教育理念,结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因材施教,开展特色针灸临床教学分层培养。培养方案从临床和科研技能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对临床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等进行全方位培养。临床技能培养方面,采用多手段临床技能培训,如日常病房管理、跟师门诊学习、小讲课、临床针灸技能培训与考核、教学查房等。针对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需求,开展文献阅读小组会、专科知识小讲课、对外交流学习等形式的科研技能训练。本科生以夯实针灸理论与临床基础为目标,培训着重于中医经典古籍与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进行针灸临床特色疗法培训。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扎实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专科技能、临床辨证思维、循证医学方法和基本科研技能的培养。对专业型博士研究生重点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详细培养模式见图1-1。符文彬教授依托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开展“特色针灸临床教学的分层培养方法试验”的前瞻性研究,试验组针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施分层培养方案;对照组的学生不进行分层,采用相同的临床带教模式进行临床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结果发现,采用分层培养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考核、技能考核成绩。
此外,针对师带徒学生以解决疑难疾病能力需求为目标,通过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临床查房和门诊跟师教学等方式,着重培养针灸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
以上特色针灸临床教学分层培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临床学习结束时都能掌握本学历阶段该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成为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独特针灸技能和一定循证医学知识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针灸人才。
图1-1 特色针灸临床教学分层培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