痼疾指临床上疑难、时间长、根深蒂固、难以治愈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系统萎缩、哮喘、肿瘤等。不少患有痼疾者四处求医,即使用上好药,也长期坚持治疗,却疗效甚微。《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符文彬教授指出:《黄帝内经》虽有“锋针”以解痼疾,但此类病患者大多阳微阴盛,以致痼疾难去,必须“从阳论治”,善用灸法,方能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他还强调人靠元气而生,而元气本于阳。阳虚是疑难痼疾的本质,以致痰瘀互结,虚实夹杂,用灸法温阳与中药补阳不同,灸法“补阳”和“通阳”可同时进行,若选穴灸量合理,可主动大胆地用,却不会像中药一样被冠以“伤阴动血”“滋腻碍胃”“壅塞三焦”之名。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类生存之本,故“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既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本身,又是维持功能活动的动力,对机体生长、发育、脏腑及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等,具有温煦、固摄、推动、化生等重要作用。符文彬教授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言“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惟此阳气”,道出了疑难痼疾治疗难点在于匡扶阳气。
疑难脑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也是当今社会、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如痴呆、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共济失调等,在人类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脑在人体中具有至高、至清、至阳以及其与神志关系的密切性的中医生理特性,《素问·五脏别论》有“或以脑髓为脏”,可见中医对脑的重视。
阳虚为本。脏腑阳气的温煦作用能促进精、气、血的化生,从而得以濡养脑部。若阳气虚衰,温煦功能不足,心虚则神机颓废,肺虚则少气,肝虚则筋软、体懒,脾虚则纳呆、便溏、中焦不运,肾虚则代谢减缓、命门火衰。五脏藏五志,脏虚则志衰,意味着人体之脑神失去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脑神失养,从而表现为“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千金翼方》)等症状。
痰瘀为标。瘀血和痰浊是疑难脑病的重要标证病机,且此二者都属于“阴”物。《伤寒论》曰:“本久有瘀血,故令喜忘。”《石室秘录》曰:“痰势最盛,呆气最深。”符文彬教授认为痰和瘀的产生,最终还是归咎于阳气的不足。当肾阳气不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泛滥而为痰”(《医贯》);“脾为生痰之源”,当脾阳不足,痰湿自生;“心主血脉”,当心阳不足,血脉推动无力,脑脉痹阻从而产生脑病。
综上所述,脑病多为(肾、心、脾)阳气虚弱、(痰湿、血瘀)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上以“扶阳”为主,同时“抑阴”为基本治法。
疑难骨病,如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均属于中医学的“痹证”,是目前医学中难治疾病之一。《类经·脏象类》载有“肾藏精,骨藏髓,精髓同类,故肾合骨”,肾荣精充,髓满骨强。髓又为肾之精气所生,骨的生长、发育和骨折后的修复靠肾中阳气的滋养,肾阳充足,骨才能保持其刚劲之性。《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痹证与风邪、寒气及湿气有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痹》中也强调“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符文彬教授强调此皆肾弱髓虚,使肾阳气受阻,气血鼓动无力,不得温煦四肢及腰背部,发而为病。因疑难骨病本在肾督,标在络脉,明确归咎于督脉阳虚。督脉为病常表现为脊柱病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可见,疑难骨病与督脉阳气及先天肾气不足密切相关,因而治疗原则应为“益肾强督”。
符文彬教授认为,久痹阳必衰,除痹应以温阳方得疗效。痹证阳气不足,患者通过针刺调气可修复部分正气,提高抵抗力,然其功杯水车薪,应多结合督脉、任脉、阳经上的腧穴进行艾灸来温阳祛邪,才能标本同治。
肺为“娇脏”,亦称“华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为宰相之官,肺气推动五脏气血津液运行,推动阳气温煦机体、护卫正气。若肺卫不足,不耐寒热,则易受邪气侵袭,内耗阳气,痰湿内生,出现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疑难肺病,如久咳、哮喘、肺胀等。以肺胀为例,阳虚水泛的病机多以久病阳气虚衰为基础,复而感受外邪,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由阳虚与水泛共同组成,其影响脏腑首起于肺,继而至脾、胃、肝、肠,最后累及心、肾。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阳气充沛,卫阳通达,可温煦肌肤、驱邪外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重寒伤肺”。现代人少晒太阳,喜吹空调,多饮冷,这些都是阴寒之邪,容易损伤肺脏,当肺阳不足、“卫阳不足”时,“寒饮内侵”是肺病的重要机制,疑难肺病更是如此。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阳气亏虚于内,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将乘虚而入。肺位最高,主气,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最易受邪气侵袭,耗伤气阴。若素体气虚,卫表不固,无法抗邪外出,邪气内恋,则病程迁延不愈;若引发旧疾,则易发生哮喘,为旧病复发;若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则痰湿内生,咳痰不止……
疑难肺病以“阳虚邪恋”为主要病机,一方面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另一方面邪毒内恋,以致津液不行,聚津为痰,又令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甚者痰瘀交阻,日久成积。治疗上只要令阳气恢复,内停之寒湿、痰饮则可自消。
符文彬教授提出“扶阳祛邪”的治疗原则,其中“助阳”是“祛邪”的前提和关键,针灸治疗也要关注扶助阳气,只有匡扶阳气,方能令邪无所留。一旦阳气未能恢复,仍有邪气再侵或者邪恋不去之忧,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寒气在脏者,以阳气虚也”。阳气和邪气,一里一外,一正一邪,一去一留,全凭医者治病时心中之权衡。
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重大难治性疾病,极其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古谓之“积聚”“癥瘕”“岩”“失荣”“石疽”等。
符文彬教授指出肿瘤全因“阳不化气、阴已成形”,肿瘤产生是机体阳气不足、寒凝不化所致。若“阳化气”作用不足,则“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灵枢·百病始生》),“正气虚则成岩”(《外证医案汇编》)。阳虚体质的人因“阳化气”的功能衰退,“阴成形”的功能过盛而易得肿瘤。
消除肿瘤,需用“温阳消阴”之法。《内经知要》言“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无阳则阴无以化”,可见治疗肿瘤,应温补阳气、驱寒消阴,方能令气血流通顺畅,阴积肿块才有可能消失。
符文彬教授强调“灸法扶阳”,认为艾火虽微,却犹如苍天之道,日月造化之理,非其他药石所能及也,并提倡“百病宜灸”“难病必灸”“大病需灸”。《说文解字》言“灸,灼也”,即用艾火烧灼之意。艾灸不是单纯用“火”治病的,艾性属木,木燃烧能生火,火温土生万物,火化气能伐水,这是艾灸本有的自然天性。艾炷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脉,又因经脉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因此《扁鹊心书》提出温阳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艾灸为扶阳的最佳选择。
有人会问,阴虚或非阳虚者也要灸吗?符文彬教授认为灸法不仅拥有“温阳”之功,更有“通阳”之效。因此,强调“阳气宜通”,让体内阳气始终保持通畅的状态。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机,并非机体阳气的虚损而是郁结导致的。阳气之郁结比阳虚更为棘手,因此临床中很多“虚不受补”的患者,表现出各种阳虚的症状,却耐受不了温阳之品,原因就在于其为“阳郁于内”,不达四末,而非本质的虚损。艾灸通过温通来通阳,比温阳药物更为有效。许多医家未能辨证清晰,误投温药,只会引发燥火,患者再继续误用寒凉之品以降火,以此反复,阳郁更甚,阴寒内生,病情更为复杂难愈。
从病程来看,难病必日久;从病情来看,患者必多方治疗未效,方来求治,或病在五脏、膏肓,病深而难拔根。艾灸温阳扶正,通阳祛邪,只要能及早治疗,不令真气虚脱,正气旺则形渐复;若病情拖延,则会真气渐失,酿成大病。《扁鹊心书》强调:“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强调灸量要足,比如顽固性面瘫患者,多因正气虚损而迁延难愈,在临床中极为棘手。符文彬教授选用精灸的重度灸以增加灸量来治疗,效如桴鼓。
大病多因病入血络、膏肓、骨髓。五脏六腑大多受累,阴阳气血必然紊乱失调,因此,不能只在局部一脏一经下功夫,必须“从阳论治”,因为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六腑能通,气血自行,有“回阳救逆”一说。符文彬教授常用大灸技术等来救治重病,以及提倡艾灸任脉神阙以通阳的重要性,而灸量也是大病当前必须强调的内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指出灸量若不足,则只能治疗小病小痛,大病之前,灸量是关键。
在灸法方面,符文彬教授循古不泥古,独创多种灸法应用于临床,以达“扶阳”“养阳”“通阳”“引阳”之目的。
精灸技术是符文彬教授在传承针灸大师司徒铃灸法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中医理论精髓,不断发展、完善的直接灸类技术。因其具有艾绒精细、艾炷精小(2 mm×3 mm)、取穴精妙、壮数精少(1~3壮)、时间精短(5~7秒)、热力精准且渗透力强、疗效精确等技术特点,故称其为精灸。精灸借其热力渗透力强的特点,增强体内的阳气以治疗疑难痼疾。此直接灸法较传统灸法耗材更少,用时更短,烟雾更少,灸度更易控,因此更易于推广。其灸度一般分为3度:①轻度灸,艾炷燃到1/2,灸至穴位皮肤红晕为度;②中度灸,艾炷燃到2/3,灸至穴位皮肤潮红为度;③重度灸,艾炷燃尽,穴位皮肤发白或轻微发泡。
天灸技术,灸法之一,又称“自然灸”“冷灸”“药物灸”“穴位敷贴”。天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大蒜、五倍子等,通过敷贴药物对穴位或患处皮肤的刺激,产生持续性的温热刺激,使其自然充血、潮红甚则发泡,进而刺激穴位,激发体内阳气,调整气血,以治疗疑难痼疾。
天灸的敷贴时间选择三伏天和三九天,这是一年当中阴阳转化的关键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应顺其生长之气以补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以滋阴。符文彬教授认为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也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可利用天灸以养阳祛寒,除了防治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疑难病外,还将天灸推广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并根据病因病机定下各伏的处方,先后著有《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岭南传统天灸大全》《岭南天灸疗法精要》等著作,以示后人。
大灸,又称大艾条灸,是指运用直径8~10 cm的特大艾条,在督脉、阳经、任脉上选取穴位区域施以温和持久艾灸的一种灸类技术。
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与六条经脉交会于大椎,为“阳脉之海”总摄诸阳经。膀胱经位于背部,其背俞穴居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注出入之处,《类经》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艾灸背部膀胱经可直接温补调摄诸脏腑。任脉,为“阴脉之海”,可通过脐部通督脉和冲脉,大灸任脉同样可有温补肾阳、祛寒通络的作用。另外大灸有从阴引阳之功,在治疗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痴呆、放射性脑病等疑难脑病中疗效显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肿瘤阳虚体质等疑难痼疾更是深得患者认可。
大接经技术是按经脉流注次序逐经选取井穴针刺治病的一种特色针灸技术。大接经法首载于《卫生宝鉴》,原意专治中风偏枯,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二法。《灵枢·终始》言:“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符文彬教授受其启发,在临床上对大接经法进行发挥,易针刺为灸法,将点灸与大接经法糅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接经灸法。点灸各经原穴,增强体内阳气,调节全身经络大循环中气血的运行功能,以接气通经、调和阴阳,除中风外,更用以治疗郁病、不寐、多种兼夹体质等疑难痼疾。较大接经针法而言,大接经灸法操作耗时较短,疼痛较小,患者接受度高,更适合体质虚弱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