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应依“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理论,以益气活血通络,滋肾开窍醒脑为大法,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精选符合辨证论治原则之组方。基于此理论研制的参七脉心通、益气复元合剂在急慢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应用广泛。有《参七脉心通胶囊对颈部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稳定的影响》等相关论文22篇,涉及范围涵盖动脉硬化常见心脑血管及眼科等多个学科。相关研究成果已有省级科研项目“黄芪多糖抑制小胶质细胞ATP/P2X7R炎症通路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参七脉心通胶囊通过甲基化lncRNAHOTAIR促进VEGFA表达”“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参七脉心通胶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双向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等。同时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参七脉心通胶囊对颈部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稳定的影响》《参七脉心通胶囊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相关内皮损伤因子的影响》等相关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科研取得良好效果。
脾胃气机升降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脾胃的功能和运动变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明代李中梓说脾胃“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脾胃既是气血化生的场所,也是水谷精微运化的场所。而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这一纳一运之间,化生了水谷之精气,使得津液能够上升,糟粕能够下降,这升降之机也诱发了肝之疏泄升发,肺之宣发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腾,从而人体阴阳自和,才会健康。如果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则气血不能化生,气血之源匮乏,逐渐导致气血双亏,精少气衰,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也会使人体的枢机不利,肝气不得升,肾水不得滋,心火不得下,肺气逆于上,百病化生(如图1)。
图1 肾精、元气及脏腑功能生理病理示意图
脾胃为枢机,为百病之源,故治百病首当治脾胃。脾胃升降主要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其升降的关键在于脾胃之气的健旺。只有脾胃健旺,才能保证脏腑气机升降的动力来源,才能保证气血生化有源。当中又以脾之阳气更为重要,所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故对于卒中,益气升阳、活血通瘀为治病之要,佐以升阳,催动气机枢纽,百病可安。临床可用黄芪、白术、党参等补益脾胃中气,用升麻、葛根、柴胡等气厚味薄之类具有生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临证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益气升阳方药。同时,在临证用药的过程中也须克服升散过度,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在升阳益气的同时常加黄芩、黄连之类苦寒降火,降中寓升或升中寓降。如使用升阳益胃汤的目的是益气升阳,在黄芪、陈皮、独活、防风等升浮药中,配伍少量半夏、泽泻等沉降之品,以使升中有降,升而不过。风药亦善于升阳,制方遣药可注重配伍风药以助生长、升发之用。常使用升麻、柴胡、防风,引脾胃清阳之气布于诸经,从而生发阳气。藁本、葛根、川芎、白芷、荆芥等亦可作为风药加减,因风药天然具有的升发、向上、向外之特性,利用配伍组方达到升阳、胜湿、散火、疏肝、引经等功效,而实现巧除病邪、消除病因、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恢复脏腑功能协调的目的。杨沛群等人用以黄芪为主药的升清方(益气醒神)对缺血性卒中及重症脑损伤意识障碍的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陈朝俊团队通过较长时间临床研究与理论实践,逐步形成了脑病诊疗重视元神与顾护元气的“脑病元神论”辨证诊疗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在相关领域做了有价值的探索,是中西结合诊疗思维方法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