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一词始源于道家,“元”有本始之意,《尔雅·释诂》有“元,始也”的记载,元神即原始之神,象征生命的原动力,元神之府即元神藏纳之处。在古代道家的著作中对“元神”的论述颇为详尽,而中医学界鲜有相关论述。直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辛夷时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的概念才逐渐被引入到医学领域中,并明确与脑相关。那么中医学中的“元神”指的是什么呢?今人多据此认为脑是神明居藏之处,而元神是指“精神活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说“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脑为元神之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臾主编,198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说“脑为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脑病的证候特征亦表现为神志精神活动障碍”。然而通过分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知,“元神”并不是这个意思。《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辛夷》:“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厚薄缓急直结之状,而扁鹊《难经》不知原委体用之分,以右肾为命门,谓三焦有名无状……至朱肱《南阳活人书》……始著说辟之。”可见李时珍认为命门“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确有其物,并非《难经》中“左肾右命门”。而命门“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可见“脑-命门-元神”是统一之体,脑、命门是藏物之府,而元神则是命门与脑所藏的物质。又说“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可见这种物质就是生命初始的本原物质,不仅决定了人与物的生成,而且决定了人与物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故脑为元神之府,亦为清阳所居,又为清阳之府。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可见父母之精是新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在筋、脉、肉、骨、皮产生之前,脑髓就已经生成,正是精与脑髓决定了人一生的生、长、壮、老、已。《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明确指出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从众多论述中可以发现,元神在父母之体藏于肾,新生命诞生时又藏于脑。脑髓在头,所聚之真气必须下降,以激发肾气,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肾精必须上奉于脑,化生脑髓以源源不断产生真气。因为这种阴阳升降交合,才有元神之用。
元神调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进程。《素问·本病论》云:“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宫下。”张介宾注曰:“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何谓“太乙帝君”?《中国医学大词典》说:“太乙帝君,为脑髓也。脑为人体之所最尊,犹神明中之太乙帝君。”此外,《素问·刺禁论》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肾,六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脾,十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从临床角度阐述了脑的重要地位。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中医学把它分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不是不认识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加以科学分类,将神、魂、魄、意、志作为中医学对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高度概括。人刚降生,懵懂无知,此时主要为元神所支配。随着生长发育,在元神的作用下身体功能及意识思维活动日益成熟,当五脏分化、发育成形后,神识元素通过血、营、脉、气、精的运行而入舍藏于五脏,形神合一而发挥作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五脏神皆由脑之元神统领,但又须接受来源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信息,如此上下、内外协同呼应,神之功用方能完成。
元神可自主调控全身的生命活动,主要体现在:①元神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如《医宗金鉴》说:“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②通过元神和脑的阴阳调节,人体之气可与自然之气相感相通,使机体适应内外界环境的变化。如脑所主的“志意”,《灵枢·本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③元神对生命活动自主调控也包括自动识别和抵抗、治疗疾病的能力。当感受外邪时,机体卫气自然趋于肌表而卫外,御邪于外或驱邪外出,如《云笈七签·元气论》说:“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