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这是第一目标,也是最终目的。历代名医及我的三位恩师都是我的榜样,成为苍生大医是我努力的动力。从一开始进入杏林,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真正能治病、治好病的大医。但我也深知,要提高临床疗效,必须进行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慢慢积累,才能称得上大医。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熟读经典,坚持临床一线,几十年如一日。1983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南省南阳中医药学校教学期间,我就注意坚持临床。1986年,我在广州中医学院读研究生的第二年,就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做临床,毕业后又到一附院内四科当住院医师。1993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挂牌成立,我回到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1994年1月10日,我院第一个内科病房建立,我就到病房做住院医师,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个值班医生。甚至于以后到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直到退休后,我仍然坚持临床一线工作,从不间断。记得2016年,去上海出差,回来时飞机晚点,凌晨5点才回到广州,休息一下,洗个脸,就照样出专家门诊。2018年,有一次晚上出现严重的头晕、恶心,在急诊科治疗到凌晨3点,头晕稍好转,早上8点钟又回到门诊岗位上。多年来,除了公务,我从未因个人私事中断过门诊一线工作。现每周3天的门诊,年门诊量超过10000人次,前来就诊的患者遍及海内外。在我和我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心血管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普通专科,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全国13个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之一。
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医内科心血管病,一开始,我就选择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主攻方向,兼治内科疑难杂症。我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脏象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病机学说,传承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血管病学术思想。我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心脏阳气虚弱,心主血脉功能降低,血脉运行无力,加之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痰浊瘀血、气滞胸中,导致心脉不通,因此提出了心血管多虚、多郁、多痰、多瘀、多寒的五多学说,主张应用温通法治疗心血管病,后逐渐形成了岭南心血管病温通学派。提倡补虚、温通、开郁、化痰、活血五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对于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尤其近年我集中精力攻克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临床难题,发现通过中医中药的治疗,可使冠状动脉、颈动脉斑块显著减小甚至完全消除,从而达到根除冠心病、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此打破了以往冠心病只能依赖西医支架技术和搭桥技术的壁垒,为冠心病的治病求本找到了一条新路。我所研制的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中药制剂“通阳宽胸颗粒”在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为医疗机构制剂,应用临床20余年,让广大冠心病患者获益。此外,我还创立了益气化痰法治疗高血压、补心泻肺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益气补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等,提高了临床疗效。我也因此成了享誉一方的名医,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多次被评为“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和重点专科心血管科的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