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57年3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东三里一个叫马埂村的小村子。 小时候就听父亲说,我们当地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老中医,叫李兰之,方圆上百里的老百姓凡有外科疾病,都会找他看,李兰之医生也是家父的好朋友。记得小时候,农村卫生条件差,我的腿上经常生疮疖,父亲总会带我去找李医生看病。我当时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很好奇,父亲就说,如果你喜欢当医生,等你长大了,就去跟李医生学中医吧。还有一件事,对我小时候影响较大,就是我的母亲会用土方法治小儿的发热病。邻家有小儿发热了,母亲就用筷子裹上棉布,垫在小儿的上下牙之间,然后用食指蘸小磨香油,探到病儿的喉咙里,如果发现有乳蛾(扁桃体肿大),母亲就用力压一下,不久,孩子就退热了,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甚是神奇。这些事情,让我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好奇。
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马埂村,当上了一名生产队会计。当时正值国家倡导一根针、一把草治疗疾病的农村赤脚医生时代,因此我接触的第一本医药书是《农村中草药手册》,它是哪里编写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我对书里各种农村常见中草药、能够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子以及身上的穴位很感兴趣,爱不释手。其实那些中草药就是我们在农田里常见的各种青草,如车前草(我们当地叫车轱辘菜)、白茅根(我们当地叫茅草根)能够清热利小便,地骨皮(甜菜芽)治虚热骨蒸等。我曾经试着用中药给人治疗,竟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感觉很神奇。还有一本关于针灸的书,也记不得什么名字了,但我对上面记载的密密麻麻的穴位也很感兴趣,曾经背过那些穴位名称,并试着在自己身上扎针,感受得气的感觉,于是在当时兼职干起了赤脚医生。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需要在高考前填报志愿,由于是考前填报志愿,不知道能考出什么样的成绩,所以,我很彷徨,不知道怎么填。因我的大哥王清顺对中医极感兴趣,在哥哥极力推荐下,我的第一志愿填报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结果竟如愿以偿。进入河南中医学院(原址在郑州市文化路上原河南农学院内)中医系,我被分配在78级7班。开始上课的第一学期,所学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国医学史》等。在中医理论启蒙阶段,由于受从事基础教学的唐宋老师和中医系主任赵清理教授的影响较大,我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日增。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全班50余名同学中考100分的只有2名,我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都来向我祝贺,更加激发了我对学习中医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逐渐变成了爱好。我与当时学习中医比较好的刘玉宁(现在北京东直门医院工作)、张云程(现在北京工作)、张濮麟(现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工作)三位同学结成了学习小组,并立志要学好中医,将来当一名好医生。1980年,我即在专业学术期刊《河南中医》杂志发表了我的论文处女作《痰饮病证治》,也是我们年级第一个发表中医学术论文的学生。大学理论学习四年,我先后在《河南中医》《湖北中医杂志》等中医专业杂志发表了四篇中医论文,在当时学习氛围极佳的河南中医学院78级里也算小有名气。个人的小成就,大家的赞扬声,加上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使我立志要学好中医,将来当一位好医生。唐宋老师说,要当一位好医生,必须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必须学好中医四大经典。于是,我开始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1983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河南省南阳中医药学校教学。该校位于南阳市云阳镇的山区,比较偏僻。距离我家60公里,可乘火车前往。该校是大专层次,主要开设专业有中医学和中药学,我被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承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工作,担任84级3班班主任。教学相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更加夯实了我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后来的临床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