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部分/全草
别名│ 三叉草、井边茜、小凤尾草、凤尾芼。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状茎细长,斜升或横卧,粗4~5毫米,被黑褐色鳞片。叶密生,二型;柄长10~30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与叶轴同为禾秆色;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不育叶远比能育叶短),宽5~15厘米羽状,羽片3~6对,对生,稍斜向上,上部的无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叶的下部羽片相距1.5~3厘米,常为羽状,小羽片2~3对;能育叶的羽片疏离(下部的相距5~7厘米),通常为二叉或三叉,中央的分叉最长,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两对羽片有时为羽状,小羽片2~3对。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孢子叶边缘,但小羽片的顶部及基部无孢子囊分布。
分布及生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斐济和澳大利亚也有。生于林下或溪边潮湿的酸性土壤上。
功用│ 甘淡、微苦,寒。清热消滞,凉血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夏季感冒发热,泌尿系感染,尿血。腮腺炎,疖肿,鲜草捣烂外敷。湿疹,煎水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