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两栖类

香港瘰螈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有尾目 CAUDATA 蝾螈科 Salamand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约150 mm。背中脊明显,背中央两侧的明显突脊一直伸展至尾前端。趾间无蹼。体呈红色到深咖啡色,腹部的橙色斑纹十分醒目。繁殖期雄螈尾中两侧有蓝色纹。

生态习性‖ 流水型。栖息于清澈、沙石较多的森林溪流。捕食山坑螺、蚯蚓、水生昆虫等。遇到危险时,会翻转身体装死并发出刺激性臭味。

分  布‖ 森林区(仅见于从化三桠塘幽谷)。

张亮©

黑斑肥螈 Pachytriton brevipes
有尾目 CAUDATA 蝾螈科 Salamand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150~180 mm。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口裂达眼后角下方;唇褶显著。躯干至尾基浑圆,向后逐渐侧扁,尾末端钝圆。四肢短而弱,彼此贴体相向时,指、趾端不相遇。皮肤较光滑。颈褶明显。活体背面及侧面棕红色;腹面橘黄色或橘红色,有稀少的棕黑色斑纹。

生态习性‖ 栖息于海拔1 000 m以上山区林间的山溪。捕食水生昆虫、环节动物。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

侯勉©

莽山角蟾 Xenophrys mangshanensis
无尾目 ANURA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形态特征‖ 体长50~100 mm。头较扁平,吻部呈盾形,吻端显著突出于下唇,吻棱很明显,颊部垂直略向内斜;鼓膜清晰,有耳柱骨;上端有齿,有犁骨棱和犁骨齿。背面皮肤光滑,上眼睑外侧中部有一个小肤突;上唇缘有锯齿状乳突。颞褶后部不呈豆状;头后方“V”形细肤棱不显,体背两侧各有一行纵行肤棱;体后和体侧有小疣;腹面皮肤光滑。腋腺小而圆,位于胸侧,有股后腺。

生态习性‖ 栖息于海拔400~1 000 m的常绿阔叶林山溪附近。捕食蚯蚓、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短肢角蟾 Xenophrys brachykolos
无尾目 ANURA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形态特征‖ 体长40~70 mm。吻端平切呈盾状,吻向前突出,吻棱呈棱角状。背部皮肤光滑,上唇缘自颊到口角部为浅色纵纹,后肢短,左右跟部不相遇。雄蟾第一、第二指具有细小的黑色婚刺。蝌蚪呈漏斗状,无唇齿,亦无角质颌。

生态习性‖ 栖息于海拔400 m的常绿阔叶林山溪附近。捕食蚯蚓、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仅见于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

张韬©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无尾目 ANURA 蟾蜍科 Bufonidae

别  名‖ 癞蛤蟆。

形态特征‖ 体长约80 mm。头部吻端至上眼睑内缘有黑色骨质脊棱。皮肤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其他部位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后腺较大,长椭圆形。腹面密布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体色一般为黄棕色,具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黄色区域有深灰色花斑。

生态习性‖ 陆栖静水型。白天多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夜间在河滩及水塘边活动。捕食各种昆虫、软体动物。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华南雨蛙 Hyla simplex
无尾目 ANURA 雨蛙科 Hy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0~40 mm。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而高,吻棱明显,吻端和颊部平直向下;鼻孔近吻端,鼓膜圆;舌较圆,后端微有缺刻。指端有吸盘和马蹄形横沟,第三指吸盘略小于鼓膜,第二、第四指等长,指间基部有蹼迹;关节下瘤显著,掌部小疣多。胫跗关节前达眼后角,左右跟部重叠,足短于胫;趾端与指端相同,吸盘略小,外侧三趾间具1/2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背面皮肤光滑,颞褶斜直较细;内跗褶棱起,腹面遍布平疣。活体背面蓝绿色,体侧和前后肢全无黑色斑点。腹面为乳白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海拔近水的灌丛、果园或水田中。捕食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湿地区。

王力军©

中国雨蛙 Hyla chinensis
无尾目 ANURA 雨蛙科 Hy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0~40 mm。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而高,吻棱明显,吻端和颊部平直向下,鼓膜圆,直径约为眼径的1/3;上颌有齿,犁骨齿两小团。背面皮肤光滑;颞褶细,无疣粒;腹面密布颗粒疣,咽喉处光滑。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海拔近水的灌丛、果园或水田中。捕食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湿地区。

张亮©

长肢林蛙 Rana longicru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30~40 mm。体窄长,头长大于头宽;吻长而钝尖,上眼睑宽大于眼间距。皮肤光滑,背部和体侧有不明显的疣粒;背侧褶细窄;腹面皮肤光滑。前肢较细弱,后肢细长。

生态习性‖ 栖息于低海拔近水的灌丛、果园或水田中。捕食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50~70 mm。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明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腹部白色,无斑。

生态习性‖ 栖息于水田、池沼。捕食小型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湿地区(人为引入,局部地区已形成归化种群)。

李辰亮©

李辰亮©

台北纤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30~40 mm。体小而纤细,背部纯绿色,背侧褶金黄色,醒目;股后方有两至三条浅色纵纹,通常是两条深色纵纹和三条浅色纵纹相间。胫跗关节达眼部,后肢长为头体长的1.66倍左右。雄性肱前或肩部无腺体,无声囊。

生态习性‖ 栖息于稻田、沼泽或路边的水沟等湿地里。捕食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长趾纤蛙 Hylarana macrodactyla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30~40 mm。背面颜色变异大,多为鲜绿色、棕黑色或深棕色;鼓膜及体侧棕色;脊线、背侧褶和体侧的断续侧褶均为黄色,以上五条黄色纵纹之间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唇缘和颌腺黄色很明显;四肢背面棕色或红黄色,有黑色或深色横纹,股后缘有两至三条黑色纵纹;腹面乳黄色或灰白色。

生态习性‖ 栖息于稻田、沼泽或路边的水沟等湿地里。捕食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沼水蛙 Hylarana guentheri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别  名‖ 青养。

形态特征‖ 体长80~100 mm。白色额腺和鼓膜明显。背侧褶粗长。身体背面为黄褐色、灰褐色或暗褐色,腹面淡褐色。雄蛙的前肢基部有一大型瘤状突起,后腿前方和后方具黑褐色大型斑纹。

生态习性‖ 陆栖静水型。栖息于水田、池畔、溪流,以及排水不良的洼地。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或石缝中,偶尔停栖在水边的石头上。捕食昆虫。喜成群出现。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张亮©

阔褶水蛙 Hylarana latouchii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30~40 mm。体瘦长,头长大于头宽;趾末端有横沟。背侧褶宽且厚,最宽处比上眼睑略宽,故名“阔褶水蛙”。活体背面棕色或灰棕色。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前肢基部有臂腺,第一指内侧有婚垫。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区稻田、沼泽或路边的水沟等。捕食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张亮©

粤琴蛙 Nidirana guangdongensi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40~60 mm。躯体较肥硕。头长略大于头宽,头部扁平。鼓膜大。皮肤较光滑,背侧褶明显,背部后端有少许扁平疣,部分个体背部中央有一条不明显的橙红色纵线,腹面光滑。

生态习性‖ 栖息于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丘陵、湿地、农田及水塘。鸣叫声如二胡。捕食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竹叶臭蛙 Odorrana versabili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80~100 mm。体不大,头长,吻尖圆,吻棱明显。皮肤光滑,背面浅褐色,有背侧褶,褶外绿色。四肢均细长,后肢股部有横纹。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清澈、湍急的溪流边,岩石上,树上。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大绿臭蛙 Odorrana graminea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80~100 mm,雄蛙显著小于雌蛙。体背部纯绿色,腹白色;体侧有一条黑褐色纵带。指、趾末端均有吸盘,趾间全蹼。皮肤分泌物中含有抗菌肽,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清澈、湍急的溪流边,岩石上,树上。雄蛙长有一对外声囊,鸣声似鸟。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黄岗臭蛙 Odorrana huanggangensis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80~100 mm。鼓膜大,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上眼睑、体后背部及后肢背面均无小白刺,体侧无背侧褶。指、趾均具吸盘,纵径大于横径,均有腹侧沟。体背面为绿色,间以棕褐色或褐黑色大斑点,多近圆形并镶以浅色边。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清澈、湍急的溪流边,岩石上,树上。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华南湍蛙 Amolops ricketti
无尾目 ANURA 蛙科 Ranidae

形态特征‖ 体长通常小于60 mm。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多数标本在两眼间前中线上有一突出小白点;吻棱略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明显或可见;犁骨齿弱小,后端间距窄;舌长椭圆形,后端缺刻深。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清澈、湍急的溪流边,多见于山溪及附近潮湿处,常借助趾端吸盘将身体吸附在瀑布或急流处的岩壁上。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泽陆蛙 Fejervarya multistriata
无尾目 ANURA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别  名‖ 泽蛙。

形态特征‖ 体长不超过55 mm。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六至八条黑色纵纹;两眼间有“V”形斑,肩部一般有“W”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色、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

生态习性‖ 陆栖静水型。栖息于稻田、水沟、沼泽、菜园等处。捕食昆虫、蚯蚓等。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潘虎君©

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别  名‖ 田鸡。

形态特征‖ 体长可超过120mm。皮肤粗糙,头部及体侧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趾垫发达,呈灰色。

张亮©

生态习性‖ 陆栖静水型。栖息于池塘、农田、水沟。雄蛙具一对外声囊,鸣声似犬。捕食鱼、其他蛙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湿地区。

邵敏健©

谢辅宇©

张亮©

福建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无尾目 ANURA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形态特征‖ 体长50~60 mm。背面灰棕色或黑灰色,皮肤粗糙,具短肤褶和小圆疣,无背侧褶;背部肩上方有一对“八”字形深色斑,两眼间具有镶浅色边的深色横纹;上下唇缘有黑纵纹;体侧及胯部有浅花斑。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区林间道路两旁的沟坑和积水中。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潘虎君©

张亮©

于勇©

小棘蛙 Quasipaa exilispinosa
无尾目 ANURA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不超过70 mm。鼓膜隐约可见。全身背面满布大小圆疣或长疣,疣上有细小黑刺。背面棕褐色,散布不规则黄斑;体腹面白色,咽喉处有细密的小斑点。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植被繁茂的山溪内。捕食鱼、小型无脊椎动物。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
无尾目 ANURA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别  名‖ 石蛙。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80~120 mm。全身灰黑色或棕黄色,皮肤粗糙,胸部白色,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圆疣,雌蛙背部散布小型圆疣。雄蛙较大,雌蛙较小。

生态习性‖ 陆栖流水型。栖息于清澈、岩石较多的森林溪流。捕食鱼、小型无脊椎动物。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岭南浮蛙 Occidozyga lingnanica
无尾目 ANURA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形态特征‖ 体长12~18 mm。头小,头长、头宽几乎相等;吻短而略尖,无吻棱;鼻孔突出,位于吻背面,鼻间距很窄;眼位于头背面上侧方,眼间距窄,小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明显而轮廓清晰;无犁骨齿;舌窄长,后端薄而尖;下颌前方有个齿状突。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区林间道路两旁的沟坑和积水中。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潘虎君©

张亮©

锯腿原指树蛙 Kurixalus odontotarsus
无尾目 ANUR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0~30 mm。体背皮肤粗糙,满布小疣;鼓膜较大,紧接眼后;前臂、跗部和第五指(趾)外侧锯齿状肤突明显;指(趾)端具吸盘和横沟,背面无“Y”形骨迹;胫跗关节前伸可达眼前。

生态习性‖ 栖息于林区溪流旁阔叶林中或小溪边的树上。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无尾目 ANUR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别  名‖ 擒树拐。

形态特征‖ 体长40~50 mm。身体扁平,头部较大,腿细长;趾末端均具有吸盘;身体背部为黄色、橙色或浅棕色,有数条深色纵纹或“X”形深色斑。股部后方和泄殖孔周围有黄色、紫色、棕色等颜色形成的网状斑纹。

生态习性‖ 树栖型。栖息于水塘边的灌丛、农田和草丛中,善于爬树和攀岩。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张新旺©

无声囊泛树蛙 Polypedates mutus
无尾目 ANUR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40~50 mm。体色淡而鲜亮,身体背部为浅棕色,有深色纵纹或“X”形深色斑。股后方和泄殖孔周围有黄色、紫色、棕色等颜色形成的网状斑纹。眼内虹彩附近有一金黄色圈。

生态习性‖ 树栖型。栖息于水塘边的灌丛、农田和草丛中,善于爬树和攀岩。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张亮©

大树蛙 Rhacophorus dennysi
无尾目 ANUR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50~100 mm。头部扁平,雄蛙头长和头宽几乎相等,雌蛙头宽大于头长;吻端斜尖;眼间距明显大于上眼睑宽;鼓膜大而圆,犁骨齿列强,几乎平直。背面皮肤较粗糙,有小刺粒;腹部和股部密布较大扁平疣;指、趾端均具吸盘和边缘沟。

生态习性‖ 栖息于林区溪流旁阔叶林中或小溪边的树上。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于勇©

红吸盘棱皮树蛙 Theloderma rhododiscus
无尾目 ANUR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形态特征‖ 体长20~30 mm。头和背面深棕色,鼻与眼之间、两眼之间和背正中各有一枚黑斑,上颌缘和体侧散有白色细痣粒或细白纹,指(趾)吸盘为橘红色。无犁骨齿。雄性无声囊。

生态习性‖ 栖息于海拔1 300~1 350 m的山区。捕食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廖之铠©

粗皮姬蛙 Microhyla butleri
无尾目 ANURA 姬蛙科 Microhy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不超过30 mm。背部棕黄色,有葫芦状不规则黑色斑块,皮肤粗糙,密布小疣粒。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捕食小型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

张亮©

潘虎君©

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
无尾目 ANURA 姬蛙科 Microhy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不超过30 mm。背部较光滑,只有少量分散的小疣粒,有对称排列的灰棕色斜纹。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鸣叫时,咽喉下方的声囊鼓出呈气泡状,发出连续的“吱吱”声。捕食小型昆虫。日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姬蛙 Microhyla pulchra
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

别  名‖ 犁头蛙。

形态特征‖ 体长26~30mm。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尖圆,吻棱不明显;皮肤较光滑,有少数分散的小疣粒;腹面皮肤光滑。背面皮肤粉棕色,有若干重叠的倒“T”形黑棕色及浅棕色纹。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捕食小型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谢辅宇©

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
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

别  名‖ 黑蒙西氏小雨蛙。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不超过30mm。背面棕灰色;自两眼间开始到身体后端有两条前后排列的“人”字形深色纹,还有一些与之平行斜出的线纹。背部有一条黄白色纵线,纵线两侧各有一块黑色弧形小斑点。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雄蛙有外声囊,鸣叫时膨胀呈泡状,鸣声低沉。捕食小型昆虫。日行性。

分  布‖ 森林区。

于勇©

花狭口蛙 Kaloula pulchra
无尾目 ANURA 姬蛙科 Microhylidae

别  名‖ 亚洲锦蛙、地牛。

形态特征‖ 体长平均70 mm。皮肤厚,光滑,但有一些圆形颗粒。背部棕色,有一个大的深棕色三角形斑。趾端方形平切状,膨大成吸盘,因此会爬树。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善挖洞,仅需数秒钟即可将身体埋入土中。雄蛙鸣叫时声囊膨胀呈泡状,鸣声低沉。捕食小型昆虫。夜行性。

分  布‖ 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湿地区。

张亮©

花细狭口蛙 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无尾目 ANURA 姬蛙科 Microhylidae

形态特征‖ 体长最长可达60 mm。头细小,皮肤粗糙,带有疣粒;背部有数条棕色纵虚线。能分泌气味强烈的黏液。

生态习性‖ 栖息于山丘区林间的湿地、坑洼附近。捕食小型昆虫。昼夜活动。

分  布‖ 森林区。

刘彦鸣© CQlRqtZWa646cuwq0G93sWoD1yxZoI8TbDLIKoRw0blveIlhFhwyAUOUeIwRQM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