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被列为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的五大常见问题之一。术中压力性损伤一般是指发生在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损伤,术后48~72 h内最常见。手术患者是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欧美国家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4.3%~21.2%,在我国其发生率为7.2%。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且延长了预后时间,若处理不及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体位、手术时长、出血量、体温等。了解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防治尤为重要。
压力性损伤相关性疼痛(pressure injury related pain,PIRP)是指身体某部位发生可见压力性损伤而产生的疼痛。压力性损伤患者在各个分期都存在不同的疼痛感,诱发PIRP的因素除了伤口炎症、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组织损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外,还有敷料移除、伤口清洗、清创及不恰当的敷料选择引起的伤口疼痛。其中,神经性疼痛多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疼痛。
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高风险患者由于皮肤软组织受压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各种细胞毒性物质无法进行有效转运,使其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引起局部皮肤组织坏死从而出现压力性损伤。当皮肤生理屏障被破坏后,皮肤常驻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便在创面大量繁殖,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引起感染。损伤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危及生命。
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会降低老年患者的自身疾病防御机制,可能诱发或进一步加重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但增加了疾病治愈的风险,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手术治疗的预期效果。
压力性损伤导致患者身体局部产生疼痛,皮肤外观发生变化,且因治疗和康复导致其生活和经济负担加重,由此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影响病情康复。
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必要时还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延长了住院时间,给患者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有文献报道称,英国每年花费近20亿英镑(1英镑≈10.0元人民币)预防、检测和治疗压力性损伤。2012年,英国一项研究指出,治疗Ⅰ期压疮约消耗1 214英镑,Ⅳ期压疮约需14 108英镑。一项研究显示,2014年重庆某医院122例老年住院患者压疮治疗总费用为183 356.5元。
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使得本就经费有限的医疗机构在压力性损伤药物或材料上的支出增加。如果能够在围手术期做好预防,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就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将其用在更需要的患者身上。
缺血是压力性损伤形成的主要因素。人体毛细血管的平均动脉毛细血管压力约为6.26 kPa(1 mmHg≈0.133 kPa),当局部压力高于毛细血管关闭所需的压力时,就会导致受压组织毛细血管网血运阻断,引起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缺血后,各层组织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细胞氧化磷酸化减少、能量代谢障碍等,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结构异常而变性坏死。压力性损伤的形成具有压力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特点,强烈的压力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损伤,形成严重的压力性损伤。
缺血再灌注是压力性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组织受压时,缺血组织含氧量减少,当血液再灌注时,组织恢复供氧,大量的电子受体使氧自由基爆发性释放,加重组织氧化损伤;钙超载致血管收缩、痉挛或栓塞;炎性细胞浸润产生大量炎性介质,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
体温过低或过高均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体温过低是指因手术、麻醉等因素在手术过程中可导致机体处于低体温的环境,使机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室温度过低、失血量过多、使用大量未加热冲洗液及血制品等因素,导致机体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减弱末梢循环功能,进而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升高。体温过高时,汗液分泌过多,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机体耗氧量增加,对于持续受压患者,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耗氧量增加10%,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李文红 何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