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手术患者是发生医院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的高危人群。国内外文献报道,超过23%的院内压力性损伤与手术相关,手术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达18.96%,而患者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其死亡风险上升约4倍。为了减少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对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护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大限度上降低了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与已经广泛深入开展的院内压力性损伤研究相比,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才逐渐开展对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和预防研究,包括各类自制评估表、术中减压装置、床垫、敷料、手术体位、支撑面、麻醉、患者状况等。近30年来,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护理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对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干预、管理也更精准、细化,较完整的专科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得以形成。

(一)手术室压力性损伤流行病学

与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通常称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受患者体质、手术体位、手术时间、麻醉状态等因素影响,可发生于术中与术后。研究显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术后3天内的发生率可达3.7%~27.2%。国内一项由12家医院参与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手术当日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8.18%,术后第1天45.46%,第2天27.27%,第3天9.09%,占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第4位,压力性损伤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

造成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类。外源性因素包括手术体位、手术类型、麻醉状态、手术时长、术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手术操作难易度和熟练性,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程度等;内源性因素包括高龄、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营养不良、机体缺血缺氧、体温异常、大小便失禁,以及皮肤水肿等。

(三)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工具的研究

从使用Braden、Waterlow量表到手术室专用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危险评估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逐渐开展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研究,研究中普遍使用Braden和Waterlow量表进行评估,虽然这两种量表对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预测的准确性和指导性不足,但已显示出人们对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认识不断深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之后国内外学者自行设计了大量与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风险量表,这些评估工具更专业、更紧贴临床。如吴勤等设计的“急性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魏革等设计的“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王悦等设计的“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及Price等设计的“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工具”,都很好地贴合了手术特点。

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来手术室压力性损伤评估工具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美国围手术期护理专家Munro创建的“围手术期压疮风险评估量表”,适用于术中和术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巴西圣保罗大学Lopes等研制的“手术体位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ELPO)”,适用范围广,可较准确地评估手术体位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设计的“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术前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的敏感度高。这些评估工具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预测能力,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1年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CORN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是国际上第一个由学术团体发布的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了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度的专业评估工具,同时为国内外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式的统一提供了具有权威性的评估量表。

(四)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的研究
1.护理管理方法

(1)集束化管理的运用。集束化管理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诊疗或护理方案来处理某种难以治愈的临床疾患的护理方法。手术室在实施压力性损伤的集束化管理时,通常采用建立专项小组,并纳入培训、管理、全流程质量控制等方式。研究显示,对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管理,可对手术室压力性损伤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系统性提高团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有效降低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但目前,各类集束化管理方案差异较大,建立集束化管理模块或形成标准化流程更易于手术相关人员对手术室压力性损伤进行更系统和专业的管理。

(2)循证护理的运用。循证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审慎、明确、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患者意愿相结合,获得最佳证据的过程。在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管理中,循证护理是临床工作的实践基础。有研究者在心脏手术、小儿手术中寻找并应用最佳证据,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兴莲等总结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条目简洁,便于临床运用。将循证护理运用于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支持手术室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管理的决策,使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管理更紧密地贴合临床。

(3)基于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也是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预防中常用的管理方法。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可迅速提高护理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上有针对性地形成标准化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认知和防范能力,最终达到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目的。

2.支撑面

与压力性损伤相关的支撑面包括床垫、体位垫、手术床、平车和坐垫等,可用以保护身体脆弱部位避免受压和分散受压部位的压力。早期,患者在手术阶段引起的压力性损伤易被忽视,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认识不足,缺乏防护意识,术中虽使用体位垫、支架、沙袋等固定体位和保护局部受压组织,但对于固定和支撑装置的材质、分散压力的效果及体位垫保护之外的受压部位并未关注。近20年来,手术室护理工作者对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分类、干预越来越细化和深入,在支撑面管理和研发上更趋科学与合理。

提高支撑面分散压力的性能无疑是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主要措施。一项关于支撑面在预防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中作用的综述调取了1990—2016年6个英文数据库233篇与支撑面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性压力性损伤预防上,凝胶和聚氨酯材质床垫在抗压、抗剪切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局部压力性损伤预防上,凝胶垫、泡沫敷料分散压力的效果显著。日本Mine Yoshimura等通过BOSS(border operating room spinal surgery)试验比较了软质硅胶泡沫敷料与聚氨酯敷料用于预防脊柱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结果表明软质硅胶泡沫敷料的效果明显优于聚氨酯敷料。该作者之后的另一项研究延续BOSS试验方法,在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俯卧位患者胸部两侧和双侧髂骨分别垫聚氨酯薄膜敷料和软质硅胶泡沫敷料,后者显示出了良好的抗压效果。近年来,软质硅胶泡沫敷料在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中的作用突出,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研究者改良或发明的可控性交替式气囊垫、凝胶头托、可调节式U形凝胶啫喱垫头部支撑装置等,较好地解决了术中头面部压力性损伤的问题。目前,国内有学者报道了一款拉伸性和提升皮肤延展性效果较好的电活性水凝胶敷料,该敷料与皮肤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压力具有缓冲和分散功能,其独特的电活性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电信号可深入刺激皮下组织和血管生理活动,调控压力性损伤部位氧气与营养物质,进而预防与治疗该部位的压力性损伤。De-Fe Shih等研究的一款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和实时读出系统,可定时测量支撑面压力并读取数据,通过数据了解术中组织受压的情况,从而支持手术室护士制订干预措施。目前,临床使用的支撑面大多同时具备减压、减震、利于排汗等良好的性能,使得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更安全、准确,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手术中合理选择支撑面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应该综合全环境进行考虑。支撑面器具的改进也可融合温度、压力传感器等要素,使手术室护士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减压,更简便快捷的操作。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风险评估将替代传统的压力性损伤评估手段

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是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均由护士使用各类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表人工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仍受护士个体能力或认识水平差异的影响。日本有学者使用电子健康记录分析压力性损伤相关因素,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住院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对手术室外发生的压力性损伤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能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国内有医院引进手术室护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的手术室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块采集手术数据,机器通过学习,构建并训练出有显著学习效果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在术前对压力性损伤护理效果进行有效预测,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有意义的量化参考指标。护理人员制订术前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时,可使用预测模型对方案进行评估,估测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护理措施。智能化机器学习预测压力性损伤更精准、快捷,可实现精准化预防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效。不难推测,未来智能化风险评估技术将广泛地运用于压力性损伤的评估和干预中,全面替代传统的压力性损伤评估手段。

(二)多学科合作管理模式或将成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管理的主要模式

院内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以多学科压力性损伤管理团队为核心,从团队建设、环节质量控制等方面考虑,在患者就诊、急诊、ICU、手术室、病房、延续护理各环节实施压力性损伤评估、干预,建立组织和环节管理链,加强了压力性损伤护理的横向管理和控制,形成了无缝隙、连续的链式管理结构,有效降低了院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有研究者将院内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模式运用于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管理,组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多学科团队,运用大数据预测压力性损伤风险,结合压力性损伤风险类型给予规范干预方案,在手术室、病房间建立压力性损伤跨科交接班制度,建立完善的上报和评价系统,形成病房、手术室、麻醉等部门医护团结协作、环环相扣的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这种多学科合作模式联合医疗机构的优势力量,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该模式在专科护士领域已经开展得比较成熟,将多学科合作模式更普遍地运用于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管理,未来有可能全面提高我国手术室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水平。

(谢红珍 宁成云) un65nCqvHDaItjvMFYcOc6TBVBsPtQo5P9gSCb61CAUEG7yaonsDlTU61eTjsi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