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肿物根据肿物的性质分为良性肿物和恶性肿物,根据肿物的组织学构成可以分为上皮源性、色素性、血管性、眼睑黄色瘤。大多数眼睑良性肿物对眼睑的功能影响不大,患者治疗良性肿物的主要诉求是美容效果。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眼睑最常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物。好发于睑缘,表面常有角化蛋白痂,呈乳头状隆起,有蒂或无蒂,颜色与邻近眼睑皮肤接近。
组织病理学表现: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纤维血管组织,表面有角化。
2.脂溢性角化病 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物,是由于皮肤基底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病变,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病变细胞类似于基底细胞,内含黑色素颗粒。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大多发生于40岁以后,故又称老年斑。好发于头皮、面部、躯干、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跖。开始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数目增多,直径1~10mm,边界清楚。有些损害的色素沉着可非常显著,呈深棕色或黑色。本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极少恶变。
3.眼睑疣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表面赘生物。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能自身接种扩散。颜面部常见类型是扁平疣,大多无明显诱因而偶然发生,表现为米粒到绿豆大小扁平隆起的赘生物,浅褐色或正常皮肤色,表面光滑,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一般多个同时发生。本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可缓慢增大。
4.汗管瘤 汗管瘤是眼睑常见的良性分泌性肿物,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表现为下睑或者颊部多个蜡黄色结节,1~2mm大小。数量不一,一般为多发。本病多无自觉症状,但多发时易影响外观,因此患者常有美观方面的诉求。
病理检查可见每个小结节由埋在致密纤维基质内的小管组成,小管内衬上皮细胞,管腔内可包含黏液样物质或者角化蛋白。
1.眼睑色素痣 表现为扁平或略高出皮肤表面的色素结节或斑块,好发于眼睑皮肤或睑缘。组织学上可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复合痣。
交界痣的痣细胞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一般出生后即有,临床表现为扁平、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的色素斑,颜色或深或浅,以棕色居多。有低度恶变的可能性,当病变短期内突然增大时,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皮内痣,最常见的色素痣类型,表现为轻度隆起或半球形的色素结节,颜色从肉色到棕色或黑色,表面可有毛发。痣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内,无恶性趋势。
复合痣多见于先天性痣,表现为轻度隆起、棕黑色斑块,有低度恶性趋势。组织学上痣细胞既分布于交界部,也存在于真皮内。
2.眼睑分裂痣 又称吻合痣,是先天痣的一种,在胚胎发育到第8周时,睑裂和痣细胞巢同时发育,上、下睑和痣细胞融合在一起。在胚胎5个月时上、下睑分开,痣也同时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分裂痣。因此,该病变同时累及上、下眼睑,上、下睑病变颜色、大小、形态基本对称。除累及皮肤外,多波及睑缘和部分睑结膜,在青春期该病变易发生明显增大,显著影响外观,需要积极治疗。
眼睑血管性肿物是血管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属于错构瘤的一种,根据组织病理学构成可以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良性原发性眼眶血管瘤,但发生在眼睑比较少见。
毛细血管瘤又称为草莓痣,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眼睑良性肿瘤。毛细血管瘤具有独特的进展史和消退史,病变一般在出生后1~2周或者出生时即出现,95%的患儿在6个月时会变得更加明显,之后瘤体大小增长比较缓慢,约75%的毛细血管瘤在7岁时会自行消退。
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根据病灶的深度不同而不同。当它接近皮肤表面时,表现为鲜红色或者紫红色,一般略高出皮肤表面。当它在皮下较深的部位时,病灶呈蓝色。
组织病理学上,毛细血管瘤由毛细血管小叶和小叶间纤维组织间隔组成。早期未成熟的病变内皮细胞大,血管腔消失。消退期毛细血管纤维化,管腔消失,小叶被结缔组织和脂肪代替。
由于毛细血管瘤有自行退缩的趋势,因此年龄小于7岁且瘤体较小不影响眼睑功能和遮挡视线者,一般可予观察。如果瘤体持续不消退,可采用局部涂抹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瘤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也可行手术切除。
眼睑黄色瘤属于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变,患者多伴有高脂蛋白血症和(或)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病灶一般双眼同时发生,好发于上、下眼睑内眦部,上睑更为常见,表现为黄色扁平或者略高出皮肤表面的斑块,可缓慢长大。
组织学显示斑块内包含大量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围绕血管和真皮附属器结构。由于病变发生和脂质代谢有关,治疗时需嘱患者注意饮食调配,高脂血症的患者必要时还需进行降血脂的药物治疗。若长期脂质代谢异常,此类病变激光治疗或者手术切除后有较高复发的可能性。
基底细胞癌是眼睑最常见的恶性肿物,占眼睑恶性肿物的85%~90%,其发生可能与长期阳光暴晒或者长期皮肤刺激有关。
本病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睑,占50%,内眦受累占25%,上睑为10%~15%,外眦部占5%。初起时,肿物呈微隆起的小结节,缓慢增大后,肿物中央表面出现小溃疡,呈“火山口”状。其基底硬而不平,表面覆盖痂皮或者有色素沉着,边界不清。
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较低,很少发生转移。一般局部缓慢地向四周组织浸润,因此只要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如果早期未能及时切除,病变可逐渐向周围组织和眶内侵蚀,引起广泛破坏。若患者对放疗敏感,广泛侵袭病变手术切除后可联合放疗。
眼睑皮脂腺癌主要起源于睑板腺,故又称睑板腺癌,在我国眼睑恶性肿物中居第二位,占19.3%~33.3%。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上睑。
早期临床表现为眼睑内坚韧的小结节,类似于睑板腺囊肿,以后逐渐增大,睑板弥散性斑块样增厚。睑结膜面相对处呈黄色隆起,表面凹凸不平,眼睑皮肤多为正常。随着病变的进展,有的肿块表面出现溃烂而形成菜花样溃疡,有的直接侵犯眼眶组织,引起眼球突出,少数病例的癌细胞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肺、肝、脑和骨组织。对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的睑板腺囊肿,或者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建议行睑板腺囊肿手术时保留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免漏诊睑板腺癌。
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皮肤或结膜上皮的恶性侵袭性肿物,占眼睑恶性肿物的8%左右,比较少见。好发于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如睑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居多。鳞状细胞癌早期表现为皮肤局部隆起的斑块或者结节,不痛不痒。随着病程的发展,肿物逐渐增大,中心常有溃疡,并且溃疡逐渐长大、变深,底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
其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高,发展快,肿物不但向表面生长,还向周围组织扩散浸润,损害眼球和眶内组织,还可经淋巴转移至全身。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并辅以放疗。
恶性黑色素瘤占眼睑恶性肿物的1%,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容易扩散转移,生存率低。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最初存在的交界痣、复合痣等,少量是自发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物侵犯皮肤深度、肿物厚度密切相关。因此,当色素痣在短期内突然发生性状改变,如体积增大、颜色变深、表面破溃出血等异常情况时,应尽早行手术切除联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恶性黑色素瘤导致延误诊治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