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否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或者,只做一个庞大系统中的代谢细胞?
人类经历了现当代的工业革命和信息数据化革命,物质的发明和生产都进入一个加速器时代,各种更新的观念令人应接不暇。人类从蒙昧的、不确定的自然和神话时代挣脱出来,把自己发射到了一个依靠数据与仪器来进行认知的时代。这个时代一切围绕着经济生产自动化展开,知识与经济密切关联,价值通过新的数据形式被实时计算
。越来越发达的算法与网络科技将每个参与社会的人,时时刻刻地连接到了这个计算加速器上。在这里,所有价值都被兑换为货币价值进行比较,个体按经济贡献被排序,不能被计算的多样化或差异化的精神领域的价值被忽略,效率成为唯一的指标。
这一切,将人带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中。
物质世界和数据世界貌似井然有序并高速发展,掩盖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进入一种无序与混乱的状态的事实。在这种生命能量退化的状态下,社会退化也正在以不同形式发生
。一边是越来越快地加速计算,一边是人作为个体在加速代谢与消耗。
我们的浅层意识(个体与社会协作的理性指挥官)在快速演化,以跟上外在世界的发展。但是,决定着我们内在感受与生命驱动力的深层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却进展缓慢,它们有着古老基因,不可能跟随我们的主观意愿飞速发展。因此,人的主观意愿和精神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出现了分裂、矛盾。我们出现了普遍的焦虑、抑郁、虚无、孤独等问题。
人被抛进了计算模式,被抛进了无处不在的激烈竞争,大多数人没有选择,只能将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生存与竞争的机器,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正在被抹杀,生命失去了灵动、活力与创造性,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人生的意义与方向,不知道每天为何忙碌,最终,成为空转的机器。
各种人文专业也围绕着这个计算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细分、规范以便于纳入算法。探索式的、为了人类幸福而进行创造的新知识越来越少,因为它们不便于被“现有价值计算系统”计算。学科内部竞争让大部分人文社科研究者埋头经营个人在学术圈的利益,逐渐远离生命的具体问题。横向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实验被“现有价值计算系统”阻断,纵向的跨越生命原初体验与抽象知识的流动也难以发生。即便擅长在精神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艺术,也逐渐形成一种学科内部的封闭循环,而不能再对普遍的精神问题发挥作用。
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里提到的那样:“宗教、政治、经济、艺术……各有各的领域,各自画地为牢,情、思、做分离了开来,想象与实践分离了开来,工作意义与工作本身分离了开来。”
人们将世界(包括人)进行不断细分和抽象以便于研究和计算,网络与数码媒介推动了让一切成为计算资源的模式。当人们迷恋于控制世界时,却忽略了真正危机的到来,人失去了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生命的体验变得支离破碎。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眼与心·世界的散文》中提出“科学选择了操纵万物,却放弃栖居在万物之中”
,他也指出,艺术擅长于创造生命体验,这将是心灵的出路。
艺术,作为一种重启人类感知与创造力,优化现代社会内在驱动力的工具,被众多思考现代社会出路的思想家提到了前台。人类在艺术活动所涉及的高级意识活动(感知、回忆、想象、爱、创造、直觉等),正好因为难以被纳入计算,被“现有价值计算系统”忽略了。这些被忽略的,正是人类意识中最具有生命向上牵引力的高级感知部分,直接关系着生命意义的寻找。过去,这些意识活动被人类安放在各种艺术中,安放在无数宗教与神话故事中,安放在丰富的生活细节中。然而,宗教与神话已经失去了其对现代人的普遍影响力,幸好,我们还有艺术!
作为从事艺术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我们用近八年的时间,通过“艺术唤醒意识障碍患者(植物人)”的跨学科临床试验发现:艺术在唤醒、疗愈意识,改善生命驱动力,融合其他提升意识相关专业上有着独特价值,并建立了初步的“艺术、意识与生命驱动力”理论与一系列实践方法。
因此,我们希望以一种敢于被“现有价值计算系统”忽略的实验精神,以艺术为方法,开启一种围绕意识提升的更广泛的社会性实践。
我们从医学意识唤醒实验中得到启发,设想以艺术作为开放的基础,同时吸纳意识相关的艺术治疗、心理学、禅宗与传统心性之学,创造一个连续性的学习成长环境,从每一个个体的意识培育出发,创造一种新的社群关系,这有可能是治疗我们现当代精神危机的一剂良药。实践开启后的第四年,我们看到确实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意识,共创精神家园。
从2020年初开始建设的这块实验田被我们称为“生命力学院”:每一年都有40多位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性格各异的成员,带着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疑问与期待成为我们的共同实验者。我们在一起,围绕自我意识探索与提升,实践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与讨论,还包括心理实验、禅法的实践、社会议题的讨论,甚至美食制作、花草种植等。渐渐地,成员们的定力、感知能力、自我观察能力和内在驱动力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都更好地展示出了他的独特性与美感。我们一起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新型意识生态,一个精神可以自由流动的中间地带,它是彼此信任的、有爱的,它是活泼而有美感的。其中每一个个体意识的提升,都贡献出对彼此的启发与扶助。最初,由我们两位艺术家组织并带领成员活动;渐渐地,大家开始自发组织活动,将学院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开展活动,一些成员也成长为新一批的带领者,成为影响更多人的种子。实验项目正在开创一种新的微型社会群体方式,回应越来越孤岛化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我们从实验项目中挑选了8个真实的意识提升、生命蜕变的故事呈现在本书当中。这些故事以亲历者的主观视角展开叙事,同时辅以吴超的专业视角,提供专业观察者与研究者的思考。
我们遵循现象学的研究思路,选择以真实的故事来呈现我们的初期研究成果。因为故事充满真实的细节,所以能启发我们去检验、反思、创造新的知识。
在这些鲜活的故事、朴素的生命体验的后面,是与之相关的专业方法的思考与内在逻辑的重组。下面我们将尝试将这背后的思考和逻辑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和归纳,理论总会有点艰涩,仅给读者提供一个阅读故事的背景。
在项目中,生命力学院尝试采纳艺术的现代与当代两种发展取向,而不以某种当下的艺术形式为限制。一种发展取向是现代艺术,其中视觉艺术(包括听觉以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显示:艺术能有效地引发人的情感心理活动,能表达内在深层次的意识活动,能连接广阔神秘的自然万物。在这个方向上,巨擘们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从超现实主义的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和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开始探索将心理精神现象外化为艺术形式,到抽象艺术的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保罗·克利(Paul Klee)等尝试探索视觉艺术怎样返回自己的诗意叙事,与精神产生直接沟通。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 Ponty)也写出了《知觉现象学》《眼与心》,系统地探讨感知、认知和心灵活动的关系,更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了对现当代视觉艺术都影响深远的潜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另一种发展取向则是当代艺术,艺术被召唤发挥它的关系潜能,以重新组织社群感、修补社会关系等,在这个方向上有许多前卫的思想比如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提出的“象征的贫困”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感性分享”
[1]
和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的“关系美学”
[2]
,都认为艺术的力量可以激发社会关系或结构改变。
现当代艺术的两种探索艺术方向,其本质都是围绕艺术与人的关系进行的,无论是向内走向更精微的内在精神世界,还是向外走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这个时代向艺术实践与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如何从追求强烈精致形式的艺术作品中解放出来,如何将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性活动,注入人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中,让艺术精神与生命经验之间恢复一种连续性?
当艺术成为一种专业,艺术家就只在一个很小的范畴中工作,在专业范畴内展示成果。同时,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活动已成为一种商品购买形式,意识与潜意识都被市场策略影响着,失去了通过艺术创造去探究个人化的美从而形成个人思考的机会。
怎么做才能让人重新获得这种使用艺术的能力,达成意识的活化与提升?这正是我们在实践的:以意识提升为目标来重新使用艺术,不以创造精致的艺术作品为目的,不以纵向的艺术史为界限,也不以横向的艺术形式为区隔,灵活使用各种艺术方式。
首先,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短小的艺术创作活动(可以看作由我们事先设计好流程的工作坊),让完全没有艺术基础的人,能迅速地感觉到艺术创作与自我精神的关系。然后,在较长期的连续艺术创作中,逐渐地让他们自己的个人化艺术特质呈现出来,确认自己的生命独特性,让他们的人生感性体验与理性反思彼此映照。
带领大家初步进入工作坊时,我们借鉴了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快速地搭建起普通人进入艺术创作的桥梁。随着参与者持续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会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如绘画、拼贴、各种材质的创作、写作、身体行为、戏剧等,带领大家更深入地探索艺术与意识的关系。当他们已是一群热爱艺术创作的人时,我们再引导大家激发出探索自我生命的兴趣,思考现实处境的兴趣,发起自己的研究项目。个体会越来越深入地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在会逐渐充实起来,甚至达到一种精神的提纯与超越。这种变化,不断地改变着现实世界个体的人生。这正是艺术最本质的作用。
为了调和现代人浅层意识与更深层的潜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意识与潜意识必须被带入一个彼此互动的系统关系中。意识就像一个看得见的容器,里面包含着易于理解的心灵内容,它与现实世界实时互动。而在意识之下,是大量未被觉察到的潜意识,它是心灵深处的动力来源,也是障碍来源,但是只有它显现并被自我掌握之后,才能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形成反思,并发挥出它在现实中行动的指导作用
。
我们借鉴了早期的一些潜意识自主绘画的研究成果,并从荣格的大量意识研究理论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更系统的潜意识绘画方法,并在创作后深入讨论,推动个体去感知这些心灵深层的图景,推动不同个体之间形成意识互补。为了培养大家长期的自我研究能力,吴超把自己常用的艺术研究笔记方法融合了进来,让每个人的图文记录成为自我意识研究笔记和自我精神成长史。
个人创造的艺术象征,在意识与潜意识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象征,指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抽象的意义。象征的使用,存在于所有的人类文化当中。象征聚集着潜在的、隐形的心理、情绪、欲求等强烈的意识动向,并呈现为某种形象。它是“情结”
的集中显现,有时是完全个人化的,更多的时候会表现出普遍性,直接与集体无意识相连接。
当人们从生活表面的喧嚣无序进入更深层的秩序,停下头脑思维,开始专注于无目的的艺术创作时,创造者的个人化象征会自然浮现,它犹如个人意识世界的能量附着体。当个人化象征被创造、被塑造,或者仅仅只是被观看、被讨论时,就足以带来意识的流动。这种意识能量的凝聚,会改变整个个体身心系统的运作状态以及个体对外的行为,也会引起个体周围的相关群体的系统变化
。
在本书的8个成长个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这种连续性的艺术活动,让初步萌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观念等,能够不断地完善、塑形,并逐渐具有牵动生命能量的力量。这时候,一种生命中普遍潜在的平衡原则开始运作,人类集体无意识开始发挥调和作用,超越了个体和时空
。
通过一起进行艺术创作、野游、读书、烹饪,大家在一次次的活动细节中,一起不断地创造出人与人之间信任、友爱、有趣、开放的新体验,这些新体验逐渐地治愈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病症:不信任、孤独感、恶性竞争等。当成员们不再压抑意识的潜能时,当他们变成具有活力的意识主体时,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的意识之间就能充分流动起来。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意识生态一旦形成,很多问题的出路可能就会渐渐出现,阻止生命活力衰退的“反熵”
成为可能。在这种新型的意识生态中,艺术创作所激发的不仅是浅层意识,还包括广阔的无意识。这是一种实验:把个体的意识放入一种彼此影响和衍生的群体意识中,不同的意识体犹如多声部即兴协奏曲,不断变化新的形态,产生一种超复杂的迭奏,催化看不见的意识中新世界的萌芽
。
得益于艺术的媒介丰富、形式灵活、观念开放,我们尝试把心理学与禅宗关于意识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融入进来,并通过艺术创作变成具体的个人经验,而不只是知识。比如把心理学融入艺术创作的目标与过程设计中,将“行禅”“生活禅”等方法融入艺术行为等。读者可以在一些个例描述中领会。
心理学和禅法刚好与艺术形成了极好的互补。
心理学,尤其是荣格学派的心理学,为我们重新理解艺术与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思考,结合其他心理学流派比如存在主义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人的心理结构。因此,我们在使用现当代艺术方法时更具有问题导向:在层层深入的心理逻辑结构上,创造出适合的艺术方法。这让成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会陷入漫无边际的感性与自我表达,而会建立与自我探索相关的感知与反省的逻辑,形成自我的观察与研究思路。
禅法的使用,正好解决了现当代艺术过于追求自我表达的问题,以及现代人自我执着过多、意识散乱、信息干扰过多、意志力缺乏的问题。禅法是一种具体可实践的方法,不仅可以提升人意识的定力,减少烦恼与干扰,推动人走向超越“小我”的“大我”,更具有爱与慈悲的能力。虽然我们对禅法的理解和实践还有待深入,但我们发现禅法与艺术最巧妙合一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以真实直接为前提,停止狭隘的头脑作用,穿透浅层的情绪纠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生命领悟。
我们发现,在一定维度上,偏重感性的艺术、偏重分析的心理学与偏重意志力的禅法,可以形成意识提升的完形路径;我们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在追求走向人类意识的高峰。
共创的艺术节闭幕式上,学院成员一起在学院的前院共绘
学院成员在户外练习行禅,在瀑布前打坐
全体成员为两位成员共同创作的婚礼仪式环节之一——篝火原始舞
学院成员在山顶小路练习二人盲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托
艺术本是人类最原始、最共通的“语言”,也是人类情感、心灵世界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承载着人类感知的普遍共通性,它建构着人与内在精神、人与人、人与更广阔的世界的沟通。这正是在神话与宗教枯萎之后,我们需要艺术的原因。
艺术的任务在于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全人”,而不仅仅是具有某种“功能”的人。艺术推动人们去反思时代的偏差,审视理性,重启感知,以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生命问题。我们需要发挥艺术本原的作用,建立意识、艺术、生命驱动力之间的互相推动方式。通过对意识深处本原意象的活化,唤醒可以修复“时代创伤”的精神形式,让我们找到回归生命深泉的道路。
我们浪漫地设想:一个意识得到完全提升后的理想的人,应该既是一位沉着迅捷的战士,也是一位与自然万物相应相和的美妙生灵;既能聆听宇宙古老的声音,也能使用现代的科技;既能为人类的传承与建设而消融自我,也能回到自己独特奇妙的小世界。这将是一种多么具有艺术美感的生命形态啊!
我们现实地设想:一个意识得到部分提升后的现代人,他虽然受过人生的挫折和伤害,虽然生活在信息与计算的网络中,但还能勇敢地去爱,有能力去经营自己独特有趣的小世界,去聆听自己生命的节奏,创造出自己生命的图像与故事,成为一位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本书的真实故事,正是对这样一种很具体的设想的尝试。我们必须从个人经验与问题出发,才能抵达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在此,我们诚挚地感谢每一位故事素材的提供者。在本书成稿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意识还在不断地生长完善,生命的超越历程还在继续。感谢所有以自己的真实生命历程参与这个实践项目的人,感谢在研究的路上为我们提供启示的师友们。特别感谢并纪念艺术治疗导师吕素贞,感谢她带给我们艺术与生命的启示。
吴超 夏维伦
2023年7月
[1] Jacques Rancière, Le Partage du Sensible : Esthétique et Politique (Paris: La Fabrique-éditions, 2000).
[2] Nicolas Bourriaud, Esthétique Relationnelle (Diyon: Les presses du rée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