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商数(简称美商)是一个人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能力。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属于客观的辩证思维,它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美学是指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其特征是不确定性。为什么说它不确定呢?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一样。人类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对美的定义都不相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大理石雕像
齐白石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换言之,就是像与不像之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而美与画一样看起来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但越高级的东西,也许越飘忽。美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状态。
美感属于主观的知觉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人类的审美意识,其特征是辨识表象。
显意识层面的东西一旦训练成模块反应后,就会不自觉地把它递交给下意识,美感的产生也是如此。
眼睛每秒向大脑发送1000亿个信号,当你“看到”一张脸时,只有大约10%的信息来自视神经,大脑的其他部分要解构信号——识别面部、辨识状态,换句话说,“看”的最重要部分不在于接受视觉图像,而是理解它们。人类对于美感的初级反应属于感性意识,就是生理直接产生,不是人为控制的,也就是本能做出反应的下意识,归属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初始意识阶段。
进化心理学发现,人类在长期的择偶竞争中,就已发展出对某些面孔的偏爱。20世纪科学家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事实,主要实验对象为刚出生的婴儿。例如,在婴儿面前分别摆放两组成年人判定为“美”和“丑”的面孔照片。结果发现,婴儿凝视时间更长的面孔,正是成年人认为美丽的面孔。婴儿对面孔的反应,尚未受文化背景影响,而且这种审美偏好与面孔涉及的种族、性别也无关。这表明,人类对面孔美丑的判定,是存在一种先天机制的。
现代科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密逻辑思维已经告诉我们一切现象背后的隐形原因。生命的丰富多彩来自头脑的创造,而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每个人对“美”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
人体美学受到种族、社会、个人经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和谐、比例协调,才能被大众所接受。眼睛受大脑支配,大脑先帮你做感性决策,然后你的眼睛再去寻找理性依据。既然美学飘忽不定,美感又有主观差异,“美商”应该怎么学呢?笔者总结了一个思维模型给大家参考:在直观感觉的表象基础上,能应用比例数据来辨识美感的理性认知系统,最终形成一套理解美学和美感的逻辑模型。
飘逸的白色烟雾数字艺术
理解“美”是一种求存的精神属性,是感应分离、感而不应的飘忽状态。在对面孔进行鉴赏时,不能凭主观臆断来进行审美分析,而是应该用自己掌握的美商逻辑模型为求美者反射出他的特点或缺点,如实反映求美者的真实状态。
借助医疗美容的先进技术,为求美者提供可提升美感的改变方向,此为让美学实践于生活的创造能力。拥有这种创造能力的美商教练才能为求美者带来符合其预期且长期的美好改变。
《梦》
巴勃罗·毕加索
个人形象包括面孔身材、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等方面,这些都与美有关。一个人的气质就隐藏在美商里面,你的样貌特征、妆容、穿搭、言谈举止、修养、性格就塑造出自我风格。
美商是继智商、情商、逆商之后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能力。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自己所创造的,找寻自我的过程也是提高美商的过程。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包括对自身形象的了解,都在探索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盲目模仿,不被审美潮流裹挟,不轻易迷失自我。这个时代,外在的一切如相貌、风格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但要变成什么样子,过什么样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都离不开你拥有的核心竞争力。而在“颜值时代”,美商对于自我认知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朱光潜说:“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个性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美商的作用就是找到自我,是一个人对自我人生的感知和规划。良好的美商一部分来自天生的淡定从容,但更多的是后天不断地学习和改变。目前,国人对审美的认知整体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现象表面,很多人把“整商”当作“美商”。其实二者之间有两点本质区别:第一是目的,第二是维度。
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这就是目的。
“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个人整容的主要原因是想变美,而不会是因为想挨刀子,单纯为整而整是低维的。蛮干、瞎做就是现在大量医美事故高发的原因之一。“美”既是初心也是目标,而美商涵盖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所以美商高的人,他有专业的深度,不会选错术式;有美学的宽度,不会选错改变方向;有理性的高度,会懂得从自身出发,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别人。
量子力学描绘了一个多维度的世界。点就是零维,没有长、宽、高;线是一维,只有长度;面是二维,有长度和宽度;体是三维,在长宽之余还有高度。三维空间如果再加上时间维就是四维。量子力学的“弦论”听起来好像是一个音乐学的名词,其实“弦论”认为,这个世界是十一维的,我们对四维都很难想象,就像蚂蚁无法感知三维空间一样,对蚂蚁来说,世界是平的。好多时候我们都是零维的,我们追求一个点:痛点、爽点、槽点。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降维打击”,站在比你高一个维度的人,用低维度世界无法想象的武器攻击你,攻击的结果往往就是,我不是针对你,而是将你的整个世界拍平了。
处在一个低维世界里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你还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低维世界,你对自己的根本性缺失毫无察觉。这也是目前医美咨询师最大的无知。所以笔者提倡学习“美商”,因为美商是高维的,它涵盖了“整商”,是人类思维的高度集结。
现代的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美商教练的思维体系进一步细分为感应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感应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觉,心理学称为潜意识,佛家叫顿悟,直觉属于无意识和潜意识,是基因进化几十亿年形成的固有思想和经验意识(即下意识)的触发。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这来源于原始物理现象中的“感应”属性。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应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每个人天生的能力总和是相仿的,即人的智商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而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能力倾向也会不同。
人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可以称之为形象,都是采用感官生成的形象思维。当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明确的看法(运用视觉、听觉等),对复杂多变的对象有了基本感知和基本判断,你就拥有了形象思维。而美感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这里不妨拓展到文学层面的美学,之所以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是指艺术为我们营造出来一种幻境,使得我们可以轻易地迷失其中,浑然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存在。无论你是看一幅画,听一首歌,读一首词,只要你深深陶醉了,陷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了,那么你就进入了它的“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由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新皮层——额叶建构,用于建立思辨系统,可细分为精密逻辑(科学知识体系)和粗疏逻辑(如辩证逻辑,属于理性逻辑的低级部分,是哲学概念)。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有数理等自然科学、哲学及美学。
大脑思维方式图
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成了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美学家;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成了文学家、艺术家、匠人、医生;有的人灵性思维强大,成了佛学家、道学家、心理学家。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任何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成果,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
大脑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所有的高级过程——思考、推理、判断等,都发生在大脑皮层最靠外的4mm厚的表面。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美学教授泽米尔·扎基在神经影像技术的帮助下发现,当人们陶醉时,大脑中有一个叫作内侧眶额叶皮层的区域总是会“亮起来”,换言之,它与美的感知相关,会对美作出反应,无论是视觉、音乐、数学,还是道德之美。尽管每种体验都会激活大脑不同区域的组合,但重叠的部分总是发生在眶额叶皮层的内侧。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目标,是解开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奥秘,也就是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方法学和科技的进步,生理学家对于行为和意识的根本,比如学习与记忆的功能,逐渐有所掌握及了解。
行为与意识的研究,起初属于心理学的范畴。由于心灵意识的不可捉摸,所以早先的心理学研究,都以观察及内省为主,与以思辨论证为主的哲学差别不大,而与属于实验科学的生理学有相当差距。
随着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进步,如今的实验心理学早已归入神经科学大旗之下;神经科学家也终于可以在实验动物与被测试人的脑中,一窥其运作情况,并可着手建立所有神经连接的图谱。
虽然这么做离真正解开意识的奥秘还有段距离,但神经科学家的共识是:意识是脑部整体功能的呈现,没有脑中诸多神经细胞的协同运作,也就没有意识可言。至于意识的基本组成,离不开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功能。
美商教练有别于其他的辅导、咨询人员以及心理治疗师或销售顾问。美商教练帮助求美者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看清自己内心真实需求,认清自身盲点,用专业、客观、高超的审美力(美商),成为求美者变美路上的引导者,帮助求美者发现自我、改变自我、愉悦自我、实现自我。美商教练和求美者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彼此信任和帮助。
美商教练的思维是在以上三种思维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不被外物影响的客观“看脸技术”思维模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因为美学是理解审美现象、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的底层思维。这就如同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底层思维。美学不同于审美,亦如科学不是哲学,但离开了哲学思维的底层逻辑就无法诞生科学,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学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升级思维,或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而从单向思维或直线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方式,能通过最基本的事实或原理演绎出可能的结果。
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是受其底层逻辑模型影响的,该模型决定着展现在你头脑中的世界图景。以上原理应用在审美问题上依然是成立的。美学表面看毫无用处,实际上美学是一个人审美素养的底层基石。
一个人的审美水准必然受其思维底层逻辑模型影响,它决定着你是如何看待、解读一张脸的。你看到的每一张面孔,都是你思维模型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在你的世界观模型上运行的产物。如果你没有这种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底层思维训练,如何能练就自己的“美感之眼”?全凭感性的审美是大众的乐趣,而理性审美的训练才是专业人士的素养。
这么重要的功课,整个美业却熟视无睹,仅一味讲应用层面的医美技术,这会带来很大的缺失和遗憾。为什么叫求美者而非求医者?回溯其初心,难道不应该是回归美之本位吗?这也正是“中国美商教练营”开课之始,就要为大家梳理美学设计师思维模型的原因。
思维画派
因为“思维”才是真正多维的,奥秘无穷且魅力无限。“思维画派”的视觉是靠思维联系在一起,它是新立体空间,靠文化和艺术的多个参数来定位。
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
卡尔·马克思曾经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实际上需要从改变认知开始。只有理解了美学的思维模型,你才能推开审美艺术的大门。而困难在于,人们往往很难摆脱旧的认知模式。尽管理解美学难度很大,但并非没有可能,而且你一旦掌握审美的能力就可以轻松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坚信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的最大机遇是满足人的精神文明发展需求。美感虽是一种感性经验,却有理性基础,而医美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具备实现物质实体“面孔”和精神存在“美感”的特殊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