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用“有用”和“无用”来区别事物。那么美育对人到底有没有用呢?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木心
因为文盲上一个月的扫盲班就不再是文盲,但是一个人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木心有点清高地说,我悲哀地看着你们这群不知道悲哀的人们。
“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吴冠中
对很多人来说,认识文字的眼睛是有的,但是认识美、发现美的眼睛是没有的。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
——席慕蓉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美源于天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和民族特征,这是美育最重要的意义。而美育就是通过分享生命里的美好让这种天性得以升华。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教化”我们学会分享,尤其是学会分享生命里的美感。比如我们看到小鸟,就会分享它的飞翔;看到天,就会分享它的辽阔;看到地,就会分享它的宽厚和仁慈;看到蝴蝶,就会分享它的变化。
一切让我们的心为之柔软、为之陶醉、为之喜悦,引发了我们无限爱怜的事物,都是美的。人的差异源于灵魂的差异,源于生命能量的差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站的角度的差异。如果你站在有限的角度,你感受不到太多的美感,因为你局限了你自己;如果你站在无限的角度,你会觉得美感无处不在,因为你的生命是承载万物的。
我们要学习的无非就是感受世界的美,对世界的美负责任。只有在有美感的环境里生活,才能成为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审美水平依然令人担忧。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文化的经典、艺术的果实。品位使人独特,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只是在生存,而是在生活。去欣赏音乐和诗歌,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去绘画,这些事情跟美有关,而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无用”的事情,会成为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体现我们的独特之处。
《十大画之四,青年》
希尔玛·克林特
图片摘自朱光潜《世间的无言之美》
“有用”之学为术,可以让你获得物质财富;“无用”之学为道,它是精神财富。一个是有用的知识,让你活着;一个是无用的知识,让你活得美。
人的一生,不是单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得美,为了感知天地的大气磅礴,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丰富多彩。美育的意义在于陶冶人的性情,认识美丑,培养高雅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审美不用学,实践就可以了。这里引用中国知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一番见解:
“如果你没有决定怎样才是美,你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美;如果你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你就没有理由说这件作品是艺术,那件作品不是艺术。世间固然也有很多不研究美学而批评文艺的人们,但是他们好像水手说天文,看护妇说医药,全凭粗疏的经验,没有严密的、有系统的学理做根据。我并不敢忽视粗疏的经验,但是我敢说它不够用,而且有时还会误事。”
“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很多人喜欢做深不可测的弹指派,但我想做一个讲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