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传播艺术治疗的种子

去美国学习艺术治疗之前,我曾在启智中心担任过专任美术老师,也曾在少年监狱和个人的画室教画,这些经验让我接触到不少类型的特殊孩子。虽然教画的时候,我从未听说过“艺术治疗”这个词,但是在那过程中,我已发现许多孩子因接触艺术创作而得到改变,这些变化最常发生在他们的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和行为方面。

此外,我更发现艺术创作也能帮助心灵伤痛的孩子,使其得到情绪的纾解与慰藉。因此,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我对艺术所创造的奇迹越来越感到着迷,企图一探究竟,而这强烈的好奇心,带领我走上艺术治疗的“不归”路。

这是一本介绍艺术治疗的书,包含了我在美国学习的部分历程,以及返回中国台湾后的工作经验。不过,我必须先强调:艺术的疗效绝不能只靠欣赏大师的杰作而产生,每个人都可以唤醒沉睡的艺术本能,找回心中创作的热情,借由这样的实际体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艺术治疗的力量。

我在书中借由十个案例来说明艺术治疗是什么。为了不使叙述的范围过于庞大而模糊了焦点,所选取的案例集中在安宁病房,包括美国与中国台湾的病人与其家属,年龄从六岁到七十六岁,性别有男有女,可以说在艺术治疗介入时,他们都处于一个危急的状态。

在每个故事之后,我将分别说明艺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建立医患关系、设定治疗目标、治疗技术的介入,以及艺术与心理的联结而产生的治疗效应……

借由这十个故事,我们也将看到艺术治疗如何运用在东西方文化之中。我有意避开生硬的理论与专业名词,希望从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里,让人看见艺术的力量如何伴人走过死荫幽谷。

例如第一篇小杰的故事,重点在于心理创伤,这种伤痛是看不见、说不出又无法碰触的,我将说明如何运用非语言的方式来面对与处理这种创伤。

第二篇阿眉的故事,探讨的重点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作天赋,真的是每个人都能画吗?我将重新检视自己对于艺术的观点。

第三篇潘妮的故事,探讨的是人的防卫机制,唯有在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之后,病人与治疗师才可能形成治疗的同盟关系,而真正的治疗工作才能进行。

第四篇阿雄的故事,一对最纯朴木讷的夫妻,通过隐喻故事的创作,终能达到生死两相安的境界,探讨的是:在治疗中随意分析图画,有时会适得其反。我们要相信病人通过创作与分享是可以产生疗效的。

第五篇海伦的故事,探讨了一个迷思:病人只要接受艺术治疗就会比较快乐吗?事实上未必,心理治疗犹如动手术,它的成败取决于各种条件的配合,也很可能是一个极痛苦的历程,成功与否,病人本身的勇气与毅力是重要的因素。

第六篇勇士阿强的故事更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个人是否必须找到此生的价值才能放手、平安离去?是否“朝闻道,夕死可矣”?治疗技术的运用又该如何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

第七篇威廉的故事中,一位渐冻人在只剩下眼球能动的情况下,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与人世间的爱,探讨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如何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第八个故事里的小克莉丝俘获人心,使治疗师差点迷失,探讨的是:艺术治疗师在养成训练中培养自知之明的重要性,以及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者该如何自我觉察、稳定情绪与保持平衡。

第九篇彼得的故事是一个完全拒绝自我的案例。病人是否愿意面对真相,其实是他个人的选择,“自己”也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最后一篇将比较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探讨心理治疗如何在中国台湾实现本土化、目前艺术治疗在中国台湾的现况、未来可能的走向与愿景。

书中亦包含了我个人的心路历程与反思,尤其是助人者如何自助,身为艺术治疗师,除了专业知识与技巧之外,更需要拥有开放的心胸、宽阔的视野与自知之明,重点是:艺术治疗师必须借由持续不断的创作,才能确保个人的身心平衡与工作的良好质量。

此外,虽然我对艺术治疗的功效有绝对的信心,但也无意夸大,在本书里亦包含了失败的案例,呈现出了真实的情况。任何心理治疗方式都有其不足与限制,艺术治疗也不例外。

预防胜于治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讲求竞争与效率的社会,旧有的价值观已发生改变,许多人在面对人生的问题时,充满困惑与迷失,从而引发各种适应上的困难,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却碍于对精神医疗的偏见而苦无出路。这种非语言的、借由艺术而做的心理治疗,或许是一种更适合国人的方式。

尤其中国人普遍情感内敛、含蓄、不善言语表达,以及笃信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艺术治疗因此更能发挥其功效。我个人由衷期望能引进与传播艺术治疗的种子,让更多人受益。

借由本书,我们看到,既然艺术的力量可以在没有任何绘画技巧的临终病人身上发挥效用,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受惠,那么,一般人就更能借由艺术活动而获得帮助!只要我们愿意结合艺术与生活,实际投入某种创作,在长期熏陶之下,必能得到内心的安适与心灵的提升。我深信:只要将“艺术即治疗”发挥到极致,其预防的作用将远胜于治疗!

在这些故事中,每一位主角都真有其人,但为保护个人隐私,人名、年龄等都已改写,然而生命的本质是相近的,我们会发现这些在生死之间挣扎、对生命发出质疑的每一位主角,或许都有我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影子。 W6xo3XUPWpkF/SsWL4GDz0klqrPHPGcNDz0qnLlNLJXkACNfFg4aJWS1FnyyW1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