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查体位: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取坐位时,检查者位于患者的对面,仰卧位时检查者位于患者的头部上方或侧方。对于不能配合者,需要医师或家属协助固定其头部及四肢。
2.麻醉:在进行耳鼻咽喉内镜检查或相关操作时,可以应用表面麻醉药物。咽喉内镜检查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是0.5%~1%的丁卡因或2%的利多卡因。对于需观察声门下或气管内病变者,可以采用麻醉剂滴喉或经环甲膜穿刺注药等方式进行表面麻醉。注意麻醉剂量切勿超过药物中毒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对丁卡因过敏者及严重过敏性体质者禁用表面麻醉。特殊状态下的检查,如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诱导睡眠下的内镜检查,需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3.检查方法:
(1)软性内镜检查:检查时嘱患者放松,头部摆正,检查者一手握内镜操作部,另一手持内镜前端。接着常规进镜,原则上先观察健侧,再观察患侧,发现病变后应确定其部位、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可以视病情需要进行活检等操作。
(2)硬性内镜检查:在进行硬性咽喉内镜检查时,患者取坐位,进行耳内镜检查时,患者可取卧位,受检侧朝上。可通过气体吹张、加热、涂防雾剂等方法,防止喉镜镜面起雾。进行硬性咽喉内镜检查时,嘱患者伸舌,可借助纱布包裹、牵拉舌前1/3,检查者将喉镜送入患者口咽部,镜面对准喉上口,镜头接近咽后壁处。嘱患者平静呼吸,观察部分口咽及舌根。在患者吸气及发“咿”音状态下,观察喉咽、喉部和气管上段结构及声带运动变化。行频闪喉镜检查时需要将麦克风固定于甲状软骨表面或直接连接在喉镜上,重点观察声带的振动方式、振动幅度、振动对称性、振动周期性、闭合相特征、黏膜波的特点、两侧声带垂直高度的差异等。
4.观察要点:
(1)鼻咽部:鼻咽部检查时,首先观察双侧鼻腔,经鼻腔进镜至后鼻孔时,调整角度,嘱患者闭口用鼻吸气,充分暴露鼻咽部全貌。观察鼻咽顶壁、鼻咽后壁、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口、软腭鼻咽面等部位,以及两侧对称性;注意观察鼻咽部是否有异常搏动,注意排查黏膜下病变。如鼻腔或后鼻孔狭窄,无法经鼻腔进镜时,可经口腔自悬雍垂、软腭后向上观察鼻咽部及后鼻孔情况。正常鼻咽部内镜图像如图2-13所示。
图2-13 正常鼻咽部内镜图像
(2)口咽部:经鼻腔进镜时,于鼻咽与口咽交界处注意观察软腭及悬雍垂背面有无病变、软腭运动情况。可嘱患者闭口捏鼻做强力吸气动作以观察咽腔塌陷和狭窄程度[苗勒氏试验(Mueller's maneuver)]。继而进镜检查口咽后壁、侧壁及扁桃体有无异常,同时观察口咽部宽敞程度、淋巴组织增生程度。嘱患者做低头伸舌动作或同时辅以仰头、低头及发“咿”音以更好地暴露舌根及会厌谷。检查时对于可疑部位辅以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等特殊光学处理的内镜检查,可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经口进镜时,患者发“咿”音可更好地暴露软腭、悬雍垂及双侧扁桃体,并观察软腭的抬举状态。正常口咽部内镜图像如图2-14所示。
(3)喉咽部:喉咽部检查时要注意远近结合,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当内镜前端到达会厌水平时,嘱患者发“咿”音,重点观察喉咽部各个解剖分区的全貌和两侧梨状窝是否对称、梨状窝有无扩张及食物残留,随后内镜保持在杓区稍上方的位置,嘱患者深吸气,然后闭口鼓腮用力向外鼓气,屏住呼吸[改良瓦尔萨尔法(Valsalva's method)],将喉咽后壁和环后区充分分开,重点观察喉咽后壁和环后区黏膜是否光滑以及双侧梨状窝尖部有无异常。如果观察效果不佳,可同时配合使用颈前皮肤牵拉法,用力向上牵拉颈部甲状软骨处皮肤(此法适合仰卧位)。然后内镜前端向下探入两侧梨状窝内部,观察梨状窝内外侧壁黏膜有无异常及双侧结构是否对称。正常喉咽部内镜图像如图2-15所示。
图2-14 正常口咽部内镜图像
经口进镜观察口咽部,口腔黏膜色泽红润,表面湿润、光滑,软腭及悬雍垂黏膜光滑,软腭居中,抬举良好,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及溃疡,咽后壁可见少量散在淋巴滤泡。
图2-15 正常喉咽部内镜图像
喉咽黏膜湿润、光滑,黏膜粉红色。两侧梨状窝对称,无扩张及食物残留。行瓦尔萨尔动作时,咽食管交界处清晰可见,未见明显异常或异物。
(4)喉部:喉部检查时,应仔细检查声门上、声门及声门下各个解剖分区及邻近区域,包括舌根、会厌谷、会厌舌面及喉面、室带、喉室、声带、前连合及后连合、杓状软骨、杓会厌襞、梨状窝及声门下的情况。动态观察患者呼吸、发“咿”音及吞咽时,会厌抬举、双侧杓状软骨、声带运动情况及喉部结构对称变化。还应注意观察吸气相声门开大程度及发“咿”音时声门闭合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声门上代偿。对可能累及声门下及气管的病变,可嘱患者深吸气,越过声门观察声门下或气管。行频闪喉镜检查时,需特别关注发音时声带振动及黏膜波的改变。正常喉部内镜图像如图2-16所示。
A.嘱患者做吸气动作,双侧声带处于开放状态,可见声门下方气管环;B.嘱患者发“咿”音,可见声门闭合良好。
图2-16 正常喉部内镜图像
喉部黏膜红润,表面湿润、光滑,未见红肿、溃疡。会厌未见充血或溃疡,抬举良好,双侧会厌谷对称,未见异物。双侧室带未见增厚,喉室对称,未见囊肿或隆起。双侧声带光滑、对称,未见明显的增厚、结节或息肉。双侧杓状软骨对称,运动良好。
(5)耳部:耳部检查时,可进行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内镜碰触患者耳道及鼓膜。察看鼓膜时应适当调整耳镜方向:先观察鼓膜脐、光锥,再观察锤骨柄、短突及前、后皱襞。检查外耳道是否有充血、红肿、结痂、疖肿或者触痛,是否有耵聍、异物、分泌物等(若有黑污状或黄白色点片状,或真菌丝状分泌物,应拭净或冲洗干净后再进一步检查);检查鼓膜结构是否完整,光锥是否存在,鼓膜色泽如何,是否有充血、内陷、萎缩斑或钙化斑(鼓膜有穿孔时,应检查穿孔部位、大小,检查听骨链、鼓室内情况)。操作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长时间牵拉患者耳廓。正常耳部内镜图像如图2-17所示。
图2-17 正常耳部内镜图像
5.检查后注意事项:
(1)行黏膜表面麻醉者,应在检查后1~2小时待咽喉部麻木感消失后再进食,以免出现误吸。
(2)检查后出现任何不适者,应予观察至症状缓解后再嘱其离开。
(曾 楠 严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