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分布与栽培概况

(一)世界余甘子分布与栽培概况

余甘子原产于东经70°~122°、北纬1°~29°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垂直分布于海拔2 300米以下的陆地。上述区域包含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等十余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把药食兼用的余甘子列为待发展的果树,美国、澳大利亚、古巴、南非、肯尼亚等国已先后引种栽培,如今,余甘子在亚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均有分布与栽培。

(二)我国余甘子分布与栽培概况

我国余甘子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台湾和西藏9个省区,总面积约13.33万公顷,资源丰富。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有咏余甘子之词:“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凭玉兔,捣香尘。称为席上珍……”

据研究分析,余甘子原产于印度,名为Amla,音译为庵摩勒,又名印度醋栗。在唐朝前,余甘子随商人和佛教徒从印度传入中国。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开始认识和利用余甘子,并逐步从向自然索取转为人工栽培、利用。现在,野生余甘子广泛分布,继续为人们选育新品种提供材料;而栽培余甘子则在发展中。以下为各省区余甘子分布与栽培简况。

1.福建省

福建省余甘子种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四五百年。该省野生余甘子资源非常丰富。经过果农和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不懈努力,已先后选出算盘子、秋白等十余个余甘子良种,自北向南在沿海和近海的宁德(霞浦)、莆田、泉州(安溪、南安、晋江、惠安)、厦门(同安)、漳州(长泰、龙海、云霄)等地进行栽培。1995年福建省余甘子栽培面积(包括半野生)达1.13万公顷,年产量2万吨以上。1993年选育出蓝丰余甘子进行推广。

2.广东省

余甘子自明正德元年(1506年)前传入广东,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史。如今,自惠州(龙门、博罗)、清远、肇庆、云浮(罗定)、阳江(阳春)、茂名(高州)至湛江(雷州)等地均可见到野生或零星栽培的余甘子。而经济栽培区则在粤东的揭阳(普宁、揭东、揭西)、汕头(潮阳)、潮州(潮安、饶平)、汕尾(华侨管理区、陆丰、陆河)和梅州(丰顺)等地。其中,陆丰、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一带余甘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中就有油柑(即余甘子)的记载。普宁的余甘子栽培已有200多年历史,1989年栽培面积曾达到4 466公顷,还先后选育出狮头、柿饼、青皮、红光等十多个余甘子良种推广到省内外。2015年栽培面积约1 000公顷,产量3 150吨。现在,正大力推广红光余甘子建设良种新果园,改造劣种果园,余甘子生产步入恢复发展期。汕尾市华侨管理区余甘子栽培面积约367公顷,2020年结果面积66.7公顷,年产量4 000多吨。2019年还选育出鲜食良种余甘子白玉进行推广。

3.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钦州、玉林、南宁、贵港、梧州、百色,以及柳州、河池南部各地。现已选育出大玉余甘子进行推广。

4.贵州省

贵州省的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16~20℃、年降水量1 100~1 400毫米、海拔300~1 100米、极端低温-5℃左右的望谟、册亨、罗甸、贞丰、兴义、镇宁、关岭、水城、安龙、晴隆、普安、紫云、六枝等地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及其支流的低热河谷地区。1993年全省余甘子产量约3.18万吨,其中望谟1.2万吨,余甘子的栽培仍在发展中。

5.云南省

云南省跨越热带气候区,其野生余甘子资源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五大水系地区所在的楚雄、临沧、大理、保山、曲靖、红河、文山等地。多生长在海拔800~2 000米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以海拔1 000~1 600米的干热河谷地带最为密集,仅楚雄各县每年产量均不低于50吨。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余甘子的开发和利用,今已选出大果型的盈玉、保山1号、高黎贡山等余甘子优良品种进行繁育、推广。据统计,2020年全省余甘子栽培面积2.13万公顷,年产量3.2万吨,居全国之首。

6.四川省

四川省余甘子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与云南相邻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会理、会东、宁南、普格、金阳、雷波等地。野生余甘子资源丰富,有待积极开发和利用。

7.海南省

海南省的野生余甘子资源非常丰富,在儋州、琼中、乐东、崖州的山野常见。昌江县1996年种有狮头、普甘一号等良种余甘子433.33公顷。

8.台湾省

余甘子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从福建和广东传入台湾,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史。主要分布于苗栗、台中、新竹等地。经过多年的观测、筛选,现已选出鲜食型的余甘子良种苗栗1号和保健加工型的余甘子良种苗栗2号进行推广。余甘子生产仍在发展中。

9.西藏自治区

位于西藏北纬29°以南地区有大片受印度洋暖湿气流调节的余甘子适栽地,但至今未见有翔实报道总结该地区余甘子的分布与栽培情况。 AIaQG9UpvlR9hrMdc/JWu5S+Ufu9Akj6Z9E9PZG4iTIV7adz3HSdbgdz/aIUtb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