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给药

第一节 自安瓿或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法

【目的】

自安瓿或密封瓶内抽吸药液准备注射。

【评估】

1.检查药液的名称、质量(颜色、澄清度等)、产品批号和有效期。

2.确定规格合适的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检查其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包装的完整性。

【操作流程】

详见表8-1。

表8-1 自安瓿或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操作补充说明:a.安瓿颈部若有蓝点等标记或预制锯痕,则无须用砂轮锯痕;b.对结晶或粉剂注射剂,需按要求先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充分溶解后再抽吸,混悬剂要摇匀后再抽吸。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污染仍继续操作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 注射器和针头的构造

图8-2 从小安瓿内抽吸药液

图8-3 从大安瓿内抽吸药液

图8-4 从密封瓶内抽吸药液

图8-5 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图8-6 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评价】

1.仔细核对医嘱,抽吸的药液及其剂量准确。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污染药液及针头。

3.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检查药液的质量、产品批号和有效期。不可使用浑浊、变色、有沉淀的药液。

3.折断安瓿前,尤其是使用砂轮后,务必消毒安瓿颈,以减少微粒污染。

4.根据药液的性状抽吸药液:粉剂需先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充分溶解后再抽吸,混悬剂应摇匀后立即抽吸,油剂用稍粗针头抽吸。

5.针头应锐利、不弯曲、无钩,勿触及非无菌物品,以免污染针头。

6.抽吸药液时,手持活塞柄,勿触及活塞体部,以避免针栓进入安瓿内污染药液。

7.药液最好现用现抽,以避免药液污染和效价降低。

8.如果患者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确保药物之间没有配伍禁忌。

9.为防止污染针头,抽吸药液后可采用单手重新盖帽技术套上针头帽(图8-6)。

第二节 皮内注射法(青霉素过敏试验)

【目的】

皮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常用于皮肤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预防接种和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病情、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用药史及空腹情况。

2.评估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过敏试验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2。

表8-2 皮内注射法(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操作流程

续表

续表

操作补充说明:a.临床上,注射用青霉素G规格有160万 U/瓶、80万 U/瓶,也有青霉素皮试剂2500 U/瓶;无论哪种规格,青霉素皮试以“注入剂量20~50 U(0.1 mL)”为标准。b.配制皮试液过程中,每次加0.9%氯化钠溶液至1 mL后,需抽吸少许空气,让气泡来回走动3轮,使青霉素和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匀;每次抽液前要排尽注射器内的气泡,以确保剂量准确。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污染仍继续操作者不合格。
未备抢救物品致抢救不及时者不合格。配错皮试液浓度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7 绷紧皮肤及进针法

图8-8 皮内注射推药法

图8-9 皮内注射拔针法

【评价】

1.患者理解皮试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配制皮试液。

3.准确执行皮内注射。进针手法正确,角度、深度合适,注射时针头固定稳妥。

4.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5.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6.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7.能及时发现皮试的副作用并进行适当处理。

8.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安全注射、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2.做好青霉素过敏试验前的准备。

(1)询问青霉素过敏史。如果患者曾对青霉素过敏,则不可做此皮试并通知医生。

(2)患者不宜空腹。禁食或急诊患者应在输液中或输液后进行过敏试验。

(3)做好急救药品及物品的准备工作。

(4)皮试液要新鲜配制,且浓度及剂量必须准确。

(5)中午或晚上不宜进行青霉素皮试,除非可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数量充足。

3.凡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用或应用中更换青霉素批号,都必须重新做皮试。

4.给药前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有炎症、皮肤受损、瘢痕或血管处进针。

6.忌用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如果患者对乙醇过敏,可选用其他无颜色的皮肤消毒剂。

7.注射完毕,避免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以防针刺伤及被污染。

8.协助体质虚弱或情绪紧张的患者平卧以防晕针。

9.注射后,提醒患者不可离开病房,不可揉擦皮丘,如有不适立即通知医生或护士。

10.如果对皮试结果表示怀疑,应在对侧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 mL以进行对照试验。

11.告知患者及家属皮试结果。如果结果为阳性,将结果记录在患者门诊病历上,并告知该患者应从此避免使用青霉素。

12.对门诊患者,应确保患者及家属了解过敏反应的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急救措施,并提供急救电话。

第三节 皮下注射法

【目的】

1.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用于不宜口服且比肌内注射吸收慢的药物,如胰岛素和肝素。

2.用于预防接种、手术前用药及局部麻醉。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病情及用药目的。

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注射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情况。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给药计划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3。

表8-3 皮下注射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污染仍继续操作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0 皮下注射推药法

【评价】

1.患者理解皮下注射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安全执行皮下注射。进针手法正确,角度、深度合适,注射时针头固定稳妥。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5.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安全注射、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2.给药前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有硬结、炎症、皮肤受损或瘢痕处进针。

4.注射胰岛素禁用碘剂消毒皮肤,以免碘和胰岛素的相互作用降低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5.如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必要时,指导患者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以防局部硬结的产生。但胰岛素注射后禁用这些方法,以免药效提早产生。肝素注射后亦禁用这些方法,以免发生皮下出血。

6.告知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表现,且注射后勿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7.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选择适当的进针深度及部位,不可将药液注入肌肉。对过于消瘦的患者,护士可捏起局部皮肤,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对于特殊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应在腹壁捏起局部皮肤,以90°角进针注射。

8.注射普通胰岛素前应准备好食物,并提醒患者注射后及时进食(或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

9.注射完毕,避免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以防针刺伤及被污染。离开患者时,应确保注射部位不出血。

10.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应学会自我注射,有必要教会他们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胰岛素的基本药理知识、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更换方法、注射技术及判断低血糖反应。

第四节 肌内注射法

【目的】

将药液注入肌肉,用于不宜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挥药效时。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病情及用药目的。

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注射部位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的情况。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给药计划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4。

表8-4 肌内注射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续表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污染仍继续操作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1 臀大肌十字定位法

图8-12 肌内注射推药法

【评价】

1.患者理解肌内注射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安全执行肌内注射。进针手法正确,角度、深度合适,注射时针头固定稳妥。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能对注射时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6.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安全注射、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2.给药前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有硬结、炎症、皮肤受损或瘢痕处进针,避免损伤神经,尤其是坐骨神经。

4.进针角度、深度合适,确保药液注入肌内而非动静脉血管内;避免刺到骨骼,尤其对于消瘦者或小儿。

5.对于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最好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以免损伤坐骨神经。

6.如果患者需长期肌内注射,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的针头。指导患者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以防产生局部硬结。

7.进针时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头折断难以被取出。一旦注射时发生针头折断,先稳定患者情绪,并嘱患者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尽快用无菌止血钳夹住断端并取出。如难以找到断端,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8.进针后如果回抽发现注射器内有回血,说明针头刺入了血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停止注射,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部位重新注射。不可将药液注入血管内。

9.应采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①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鼓励患者放松局部肌肉;②注射中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③如果药物刺激性较强,抽吸药液后可更换新的细长针头注射,且进针要深;④需等消毒皮肤的消毒液干后才进针,防止消毒液随针头进入组织;⑤采用快速进针法;⑥或采用Z型注射技术(见第八章第八节“Z型注射法”);⑦缓慢、均匀推注药液并稳固注射器;⑧注射完毕,快速拔针。

10.如果患者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确保药物之间没有配伍禁忌。

11.注射完毕,避免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以防针刺伤及被污染。离开患者时,应确保注射部位不出血。

第五节 静脉注射法

【目的】

1.将药液注入静脉,用于不宜口服、皮下及肌内注射的药物,或需迅速发挥药效时。

2.静脉注入药物以协助诊断。

3.静脉营养治疗。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病情及用药目的。

2.评估患者的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给药计划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5。

表8-5 静脉注射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污染仍继续操作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3 静脉注射进针法

【评价】

1.患者理解静脉注射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安全执行静脉注射。穿刺手法正确,角度、深度合适,注射时针头固定稳妥。静脉穿刺一针见血。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能对静脉注射时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6.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安全注射、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2.药物应现配现用。确保药物与溶液兼容且无药物配伍禁忌。

3.给药前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

4.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在皮肤受损、瘢痕处进针,避开关节和静脉瓣或静脉分叉处。

5.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推注药液。一旦出现穿刺局部血肿,立即拔出针头,按压局部,另选其他静脉重新穿刺。

6.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合适的药液推注速度。

(1)婴幼儿的静脉较细小,老年患者的静脉脆性较大,因此以上患者的推注速度过快易导致药液渗出。

(2)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的推注速度宜慢。

(3)特殊药物如去乙酰毛花苷、氨茶碱等,应稀释后再进行静脉注射,且推注速度宜慢。

(4)对一些特殊药物或需严格控制用药时间、推注速度的危重患者,建议使用微量注射泵。

7.对组织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一定要用0.9%氯化钠溶液确认针头在静脉内后方可推药,以免药液外溢导致组织坏死。缓慢且均匀地推注药液并严密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确保药液进入静脉内而非进入外周组织。

8.静脉注射完毕,避免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以防针刺伤及被污染。离开患者时,应确保静脉穿刺部位不出血。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延长按压时间。

第六节 口服给药法

【目的】

经口服下药物的目的是通过胃肠道吸收药物以预防和治疗疾病。除非患者有胃肠道功能障碍或吞咽困难,否则口服仍是最安全、最方便的给药法。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及病情,确定患者可以口服用药:患者清醒,吞咽反射存在,没有误吸的危险,没有严重恶心或呕吐,没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食管梗阻。

2.评估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用药目的。

3.口服降糖药、降压药、洋地黄类药前应先分别评估患者的血糖、血压、脉率或心率及其节律。

4.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口服给药计划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6。

表8-6 口服给药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续表

操作补充说明:要求由两人进行床边核对。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4 装在药袋内的口服药

图8-15 发口服药用物

【评价】

1.患者理解服药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执行口服给药法。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5.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给药前检查药品质量和有效期,不能使用标签辨认不清的药物。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

3.给药前进行必要的评估,如口服降糖药、降压药、洋地黄类药前应先分别评估患者的血糖、血压、脉率或心率及其节律。

4.如果患者对医嘱提出疑问或提出所发药物与往常不同,应重新核查原始医嘱再给药。

5.根据患者病情给药。

(1)如果患者的意识发生改变或出现吞咽困难,应报告主管医生,必要时更改给药途径。禁止给昏迷患者口服药液,以免误吸入呼吸道。

(2)如果患者呕吐,应在呕吐间歇期给药。剧烈呕吐者不宜口服给药,应通知主管医生。

(3)如果患者吞咽药片有困难,合适的情况下应将药片研碎并用水混匀后给药。

6.根据药物性状或性质给药。

(1)固体药应用温开水送服,避免用茶水、果汁及其他饮料送服。

(2)倒液体药时需使药杯刻度与视线平齐,以保证剂量准确。

(3)某些药物如止咳糖浆,服后不宜立即饮水。

(4)有些药物经口直接服用会使牙齿上色或破坏牙釉质,应让患者用吸管吸服药物并漱口。

(5)不要研碎或嚼碎肠溶片、控释片、缓释片或舌下含片。

(6)不要将口服药舌下含服。不要将舌下含服药吞服,但禁食患者仍可舌下含服药物。

7.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如餐前、餐中或餐后服药。

8.对于鼻饲患者,应研碎药片或打开胶囊,然后用温开水溶解药粉后注入(见第六章第一节“插胃管、鼻饲法”)。

9.如果患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确保药物之间没有配伍禁忌。

10.给药后在服药单上记录并签名。如果由于特殊原因未发药物,也应做好记录。

11.如果患者不在,不能将药物放在床边。应将药物带回保管,等患者回来后再发或交接给下一班护士。

第七节 雾化吸入法

【目的】

1.湿化气道并稀释痰液。

2.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以控制或预防呼吸道感染。

3.减轻支气管痉挛,以改善通气功能。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及病情(包括有无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堵塞、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黏膜水肿、痰液等)。评估患者面部及口腔黏膜有无溃疡或感染。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雾化吸入及其计划的了解程度。

【操作流程】

详见表8-7。

表8-7 雾化吸入法的操作流程

续表

评分说明:查对不严格致发生差错者不合格。射流式雾化器安装错误及氧气湿化瓶装有水者不合格。
超声雾化器安装错误、水槽无加水或加热水者不合格。

【操作图解】

图8-16 已安装好的射流式雾化器

图8-17 将射流式雾化器与中心供氧装置连接

【评价】

1.患者理解雾化吸入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执行雾化吸入给药法。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5.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正确安装雾化吸入器并确保各部件连接紧密。

3.射流式雾化器需与氧气装置连接,应遵守安全用氧原则,且氧气湿化瓶内勿放水。

4.如果吸嘴和射流式雾化器为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则一个患者专用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5.使用超声雾化器时,水槽应保持足够的水量,水温不宜超过60℃。连续使用超声雾化器时,中间需间隔30 min。

6.应鼓励患者及时将雾化后稀释的痰液咳出,以防窒息。

7.对不能自行排痰者,可配合背部叩击,必要时应给予吸痰。

第八节 相关技能扩展

一、胰岛素皮下注射法

【目的】

将胰岛素注入皮下组织,以平稳、安全地控制患者的血糖。

【评估】

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病情、血糖水平及胃纳情况。

2.评估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浓度和药液性状,根据剂型确定注射时间。

3.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脂肪厚度。

4.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表达能力及对给药计划的了解程度。

【物品】

1.治疗车上层:

(1)注射执行单。

(2)托盘、无菌治疗巾。

(3)75%乙醇溶液。

(4)无菌棉签。

(5)弯盘(排去注射器内多余的液体时用)。

(6)医嘱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笔芯)。

(7)胰岛素注射笔和一次性笔用针头(图8-18)。

(8)速干手消毒剂。

2.治疗车下层:

(1)生活垃圾桶。

(2)医用垃圾桶。

(3)锐器盒/箱。

【操作重点步骤】

1.查阅注射执行单。

2.洗手,戴口罩,备物。

3.核对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有效期、药液性状,检查胰岛素注射笔的笔芯内胰岛素剩余量。

4.安装笔芯:旋开笔帽,拧开笔芯架,推回螺旋杆;将笔芯装入笔芯架,拧紧。

5.安装笔用针头:①用乙醇棉签消毒笔芯末端的橡胶塞;②撕开笔用针头的封条;③将笔用针头垂直对准橡胶塞轻压后拧紧。

6.排尽笔芯内空气:①依次取下针头的外盖和内针套(图8-19);②调节2 U的剂量;③将针头垂直朝上,轻弹笔芯架使气泡聚集于上部;④按压注射键,直至一滴胰岛素从针尖溢出;⑤胰岛素针头套上外盖,备用。

7.调节注射剂量:将剂量旋钮旋至医嘱所需刻度。

8.给药前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确认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和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有效期、给药时间、用法。

9.选择注射部位:①腹部,边界为耻骨联合以上约1 cm,最低肋缘以下约1 cm,脐周2.5 cm以外的双侧腹部;②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1/3;③上臂外侧的中1/3;④双侧臀部外上侧。注射部位与上次注射部位至少间隔1 cm,避免使用同一注射点。

10.用乙醇棉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两遍,以注射点为圆心,自内向外旋转,消毒范围直径约5 cm,待自然干燥。

11.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和胰岛素的剂型、剂量。

12.优势手握胰岛素笔,取下针头外盖,将针头快速、全部刺入皮下组织。

13.固定笔杆,用拇指按压注射键,缓慢推注药液,直至胰岛素的刻度归零。

14.针头至少停留10 s后,快速拔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漏液、出血。

15.拔出针头后,单手套上针头外盖,拧下针头立即放进锐器盒;注射笔套上笔帽并放回原处。

16.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和胰岛素的剂型、剂量等。

17.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衣服。

18.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求。

19.用物分类处理。洗手。

20.在注射执行单上记录并签名。

21.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22.健康教育。

(1)提醒患者注射餐前胰岛素后及时进食,具体时间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

(2)告知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表现,且注射后勿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3)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或护士。

(4)指导患者掌握呼叫器的用法,并将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处。

【评价】

1.患者理解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目的并配合良好,对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准确、安全执行胰岛素皮下注射。进针手法正确,角度、深度合适,注射后停留时间充足。

3.遵循“六准确”原则: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和准确的给药途径在准确的给药时间给准确的患者,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4.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5.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安全注射、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2.给药前必须由2名护士进行床边核对,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对手腕带和床头卡等)核对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

3.餐前注射胰岛素,包括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注射前应准备好食物,注射后指导患者及时进餐,防止发生低血糖。

4.未开封的瓶装胰岛素或胰岛素笔芯应至少提前30 min取出,在室温下回暖。已开封的胰岛素笔芯,要确认剩余量是否满足本次注射所需的剂量。使用中的胰岛素应放在室温阴凉避光处保存,避免剧烈震动及暴晒,4周内有效(或根据药物说明书要求保存)。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有硬结、炎症、皮肤受损或瘢痕处进针。

6.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具体更换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大轮换法:将注射部位分为4个等分区域(一侧大腿或臀部可分别等分为两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图8-20)。②小轮换法: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时,连续两次注射以至少间隔1 cm的方式进行系统性轮换,以避免组织重复创伤。

7.注射胰岛素禁用碘剂消毒皮肤,以免碘和胰岛素的相互作用降低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8.在使用中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前,应充分混匀胰岛素,将胰岛素笔平放在两手掌心中,水平滚动10次,然后用双手夹住胰岛素笔,通过肘关节和前臂的上下摆动,上下翻动10次,直至胰岛素转变成均匀的云雾状白色液体。

9.注射前,应根据患者的体形、注射部位皮肤厚度及针头长度,确定注射角度及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技术,以确保药液注入皮下组织。正确的方法是用拇指、示指和中指提起皮肤,待拔出针头后,再松开捏皮。切勿仅用拇指和示指或用整只手捏皮,以防误注射入肌肉层。正确与错误的捏皮方法见图8-21。

10.注射后针头至少停留10 s。

11.拔出针头后,单手套上外针帽,卸下针头立即放进锐器盒,以防发生锐器伤。针头禁止重复使用。

12.拔针后无须使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如穿刺点有出血,可使用干棉签按压5~10 s,直至不出血。

13.胰岛素注射后不要按摩或热敷,这样会促使药物快速吸收,容易导致低血糖。

14.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操作图解】

图8-18 胰岛素注射笔和一次性笔用针头

图8-19 拧紧针头后依次取下针头的外盖和内针套

图8-20 注射部位大轮换法
图片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年第2期。

图8-21 正确(左)与错误(右)的捏皮方法
图片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年第2期。

二、Z型注射法

【目的】

Z型注射法通过在组织内形成“Z”型通道以使针刺通道闭合,防止药液渗入皮下组织。用于肌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会沾染皮肤的药物。

【评估】

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物品】

1.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2.独立包装的无菌针头。

【操作重点步骤】

1.查阅注射执行单。

2.洗手,戴口罩,备物。

3.根据医嘱抽吸药液并排去注射器内的气泡。

4.更换无菌针头。

5.给药前要求由2名护士核对。

6.携用物到患者床边。两人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和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给药时间、用法。

7.保护患者的隐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8.常规消毒注射部位。

9.将注射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

10.以90°角进针刺入肌内并固定针栓。

11.慢慢抽动活塞,无回血则缓慢推注药液,并持续向一侧牵拉10 s,以使肌肉放松与促进药液吸收。

12.注射完毕,快速拔针,放松牵拉的局部,使错向一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

13.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至不出血为止。

14.勿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

15.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和药物的名称、剂量。

16.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衣服。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

18.观察、记录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评价】

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注意事项】

1.从密封瓶或安瓿内吸药后更换注射器针头,因为新针头没有刺激性药液附着。

2.针头应足够长,这样可防止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3.持续牵拉局部直到注射完成。原理:在牵拉的时候,肌肉组织放松并开始吸收药物。拔针后,错向一侧的皮肤回到原位时,针刺通道随即闭合,药物也就不能渗入针刺通道或皮下组织。

4.不要马上按摩局部,因为按摩会导致药液渗入皮下组织。

三、留置气泡技术

【目的】

1.肌内注射时使用留置气泡技术,可以使针头部位的药物全部注入肌肉组织内,还可防止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和表皮,减轻疼痛和防止组织受损。

2.Z型注射法和留置气泡技术均能有效减少药液渗漏和不适感,常用于肌内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两种方法若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评估】

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物品】

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操作重点步骤】

1.查阅注射执行单。

2.洗手,戴口罩,备物。

3.根据医嘱抽吸药液并排去注射器内的气泡。

4.给药前要求由2名护士核对。

5.携用物到患者床边。两人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和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给药时间、用法。

6.保护患者的隐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7.常规消毒注射部位。

8.进针前注射器内吸入0.2~0.3 mL空气。针头向下时,气泡将走向注射器内溶液的顶部。

9.以90°角进针刺入肌内并固定针栓。

10.慢慢抽动活塞,无回血则缓慢推注药液。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内。

11.注射完毕,快速拔针。

12.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至不出血为止。

13.勿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

14.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和药物的名称、剂量等。

15.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衣服。

16.用物分类处理。洗手。

17.观察、记录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评价】

与第八章第四节“肌内注射法”相同。

【注意事项】

1.不要马上按摩局部,因为按摩会导致药液渗入皮下组织。

2.留置气泡技术可用于皮下注射剂量小、价格昂贵的药物。

四、针刺伤的防护和处理

【相关概念】

1.针刺伤(pricking wound):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皮肤损伤,是一种最常见的锐器伤。

2.安全注射(safe injection):是指对接受注射者不造成伤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任何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构成危害的注射。

3.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是将普通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不完整的皮肤及黏膜均具有传染性;是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应用于所有患者(不管是可疑的还是确定的感染状态)及任何卫生保健场所。具体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暴露的情况穿戴手套、隔离衣、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及安全注射技术。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的危害可以是生理性危害和社会心理性危害等。

在生理方面,被污染的针头意外刺伤会引起严重的或致命的感染。血源性病毒感染是针刺伤最主要的危害,尤其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梅毒病毒。这4种感染中,已有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能有效减少HIV的传播,但目前没有任何办法减少丙肝病毒的传播,也没有梅毒暴露后预防的用药。

在社会心理方面,许多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非常焦虑,并广泛影响到自身的工作表现、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导致抑郁,有时会产生被抛弃感和孤独感。

【针刺伤的防护】

1.告知医务人员有关针刺伤的危害。确保他们接受过有关针刺伤防护及针刺伤处理的培训。

2.培训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在使用针头及其他锐器时应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伤害。

3.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光线、宽敞的空间等。

4.物品摆放应整齐有序,锐器盒应放置在离操作者最近的位置,以便快速、安全地丢弃用过的锐器。

5.选择使用安全医疗用具,如安全型注射器(图8-22)、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图8-23)、无针输液接头等。安全型注射器包括自动式(注射器前端有弹簧装置,注射完毕,弹簧会自动将针头拉回空筒内)、手动外套式(注射后将外层空筒向前推,以包住针头,防止针刺伤)、手动内缩式(注射时活塞体和针座结合,注射后回拉活塞,针头退回到空筒内)和外包式(针头旁有个塑料套,注射后将塑料套向前推,覆盖在针头上)。

6.为不合作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或抽血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必要时做好患者的约束和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具。

7.为患者选择良好的体位,充分暴露注射或手术部位。

8.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如洗手、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手套等)、安全操作及安全处理潜在感染的用物等。

9.锐器的管理:

(1)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

(2)避免用手直接传递锐器及安装手术刀片。

(3)避免把针头或锐器锋面朝向他人。

(4)避免徒手捡拾玻璃碎片。

(5)不从一次性注射器或输液管上取下被污染的针头。

(6)避免为使用过的或被污染的针头回套针头帽(尤其不能双手回套针头帽);如果必须回套针头帽,应采用单手重新盖帽技术(图8-6)。

(7)注射操作完毕,勿回套针头帽。不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整套立即放进锐器箱(图8-24),或将针头插入锐器盒分离口,向外拉动针筒,使针头脱落至锐器盒内(图8-25),针筒则放入医用垃圾桶。

(8)锐器箱/盒装至2/3满时应更换。

10.建立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报告系统。

11.鼓励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或进行其他预防接种。

12.保持适当的工作负荷及恰当的职员与患者人数比例(过度疲劳与工作压力显然与针刺伤的高发生率有关)。

13.一旦发生针刺伤或其他锐器伤,应立即汇报以获得适当的跟踪处理。

【操作图解】

图8-22 安全型注射器

图8-23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图8-24 注射器与针头使用后不回套针头帽并立即放进锐器箱

图8-25 将针头插入锐器盒分离口,向外拉动针筒,使针头脱落至锐器盒内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程序】

被针头刺伤→停止一切操作→评估伤口→处理伤口→评估患者的HBV、HCV及HIV情况→确定受伤者的免疫状态→上报并取得专家的建议→根据患者及受伤者的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追踪观察及记录。

【针刺伤的处理】

1.处理伤口。

(1)不要按压针刺伤局部,使伤口自然流血,或立即从伤口周边挤出污染伤口部位的血液。

(2)尽快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伤口10 min以上。

(3)用75%乙醇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并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

2.评估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

(1)立即查看患者有关HBV、HCV、HIV、梅毒的检查结果。

(2)受伤者抽血化验检查相关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请相关专家对患者、受伤者的检验结果及针刺伤的程度进行评估。

3.上报。

(1)如果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应在30 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在2 h内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

(2)做好意外事故登记表的填写及针刺伤资料的保存。

4.根据患者及受伤者的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1)如果患者为可疑或确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

1)受伤者的HBsAg阳性或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受伤者的HBsAg阴性但HBsAb阳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3)受伤者的HBsAg及HBsAb均为阴性且未注射疫苗,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并分别在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之前注射过疫苗但不知道抗体结果者,应检查乙肝表面抗体情况。

(2)如果患者为可疑或确定HCV阳性,受伤者HCV抗体阴性,应在3个月后抽血检查HCV抗体、肝功能。

(3)如果患者为可疑或确定HIV阳性,受伤者HIV抗体阴性,应尽早启动HIV暴露后预防的应急处理方案。

1)请专家评估暴露级别及传染源的严重程度。

2)如有需要,针刺伤后1~2 h内采用基本PEP或强化PEP治疗方案,连续治疗28天。

3)告知受伤者有关PEP的药物预防效果、副作用,预防疾病传播的方法(节制性生活、使用避孕套、避免怀孕、不献血等)和留意感染的初始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肌肉疼痛、疲劳或淋巴结肿大)等。

4)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医学观察1年:在暴露后的第4、第8、第12周和第6、第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

5)给受伤者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并做好保密工作。

6)如果接受着PEP治疗但后来发现传染源的结果为HIV阴性,应停止PEP治疗。

(4)如果患者为可疑或确定梅毒阳性,受伤者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经专家评估后首选青霉素治疗,3周后复查。

(胡细玲 刘婷) QnGDjCWDTy4khy4ZsLPmpjL7qFzm0Jsy5KTm9twU+tkF02ilXl0tUb+NWZ5GvB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