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产生于寄主昆虫的头部或两端,无分枝至有分枝,细长,长圆柱形,长6~12厘米,粗0.5~1.5毫米,通常弯曲,年轻时(尚未产生子囊壳)上部分灰色或灰白色,下部分或成熟部分淡橙色、浅灰橙色至橙褐色,变干后颜色不变;结实部分膨大,但不能清楚地区分不结实的部分,长达6厘米,往上逐渐变细,至末端呈尖形,有或无不结实顶部,顶部附近常有较小的子囊壳。子囊壳表生于基质外围上层,聚生至丛生,卵形至近圆锥形,220~550微米×220~450微米,成熟时常400~550微米×400~450微米,褐色或深橙褐色至深褐色;子囊壳的小孔轻微突出,成熟时和潮湿环境从中喷出白色子囊孢子。子囊蠕虫形至窄圆柱形或线形,145~210微米×4~6微米,顶部有一透明的冠状物,在下边基部变尖,发育成熟时壁逐渐开裂,8个子囊孢子裸露出来。子囊孢子丝状,比子囊短,140~180微米×0.8~1.1微米,具多个隔膜,分成几个长4.7~7.5微米的孢子区域。
生境 │生在鞘翅目(Coleoptera)幼体中。幼体藏于掉落的小枝树心,被阔叶林树叶或树枝覆盖。
模式标本 │标本号GDGM 24809;李泰辉和邓春英2007年5月10日采于鼎湖山;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GDGM)。
(左图)A.子囊体;B,C.子囊壳;D.子囊孢子
图片来源:Li Taihui,et al.,2008.Mycotaxon,10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