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子囊盘自树皮突出,聚集,散生或簇生,无柄,基部渐狭似有柄,圆形,直径0.3~0.6毫米,高0.3~0.8毫米,黑色无毛,或有时具灰白粉被,角质,遇湿变软。子实层凹至平,暗,比囊盘被新鲜。子囊圆筒形,顶部钝,开始8个子囊孢子,后变为多个小孢子,20~40微米×4~12微米。初生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宽椭圆形至近球形,单列,3~5微米×3~5微米;次生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至腊肠形,2~3微米×1~1.5微米。侧丝无色,线形,具隔膜,顶端分枝或不分枝,膨大,埋生于褐色胶质物中形成囊层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疏密不均,边缘规则,气生菌丝多;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迅速,边缘不规则;在Waksman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明显波纹状生长;在察氏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
生境 │生于山茶科(Theaceae)植物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 Champ.)的活立木树皮上。
模式标本 │标本号HNEFU 8611161;宋瑞清1986年11月16日采于鼎湖山;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菌类标本室。
子囊孢子
图片来源:宋瑞清,等,1997.植物研究,17(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