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1945年,杨桦与小提琴老师尼可罗夫摄于福建音专校园

杨桦(1921—1999),字衍荣,曾用名衍咏,祖籍广东南海,香港出生,中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作曲家。幼时常与兄弟姐妹到广州海珠戏院观看粤曲,耳濡目染之下对广东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就读中学时,杨桦便常参加音乐会演出,担任演唱或演奏小提琴、二胡等乐器。青年时代受抗日救亡运动影响,1939年参加抗日歌咏和戏剧活动,担任抗日艺宣队指挥,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6年,杨桦在福建音专求学,其中小提琴师从保加利亚专家尼哥罗夫教授,理论作曲课则由中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缪天瑞先生指导。1956年,北京中央乐团举办了全国指挥培训班,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著名指挥家戈斯林授课,杨桦先生在指挥培训班进修一年,结业后,在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和中央广播乐团交响乐队担任客席指挥。曾任广州市文工团、广州乐团、珠影乐团副团长兼指挥;广东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杨桦先生从小就喜爱民歌和广东音乐,从他开始学习音乐起,就对中国民族的、传统的音乐文化情有独钟。1957年,在广州乐团交响乐队建队之初,他首先想到的是交响音乐应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接受,我国有几亿人民,应该为人民而发展中国的交响乐事业。他认为:“我们确实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去判别和认识一些有关民族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判别艺术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只能从艺术实践和社会影响来予以检验。我们丰富而精美的民族音乐传统,在群众中有这样深远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本身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杨桦先生还认识到另外一种现象——创作者对群众的美学观点和欣赏习惯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有些人不但没有充分认识中国音乐欣赏悠久的历史传统,千百年来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所形成的客观规律,甚至认为这些可以凭艺术家的主观想法任意改变,于是这部分人往往漠视民族音乐传统的艺术经验与技巧,以致对之采取粗暴的态度。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承认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能沿着规律去发展、自觉地去尊重它,深刻地去认识它、学习它、驾驭它、掌握它,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创造得以飞翔,真正给它以新的发展和变革。

基于明确的变革理念,杨桦先生意识到本土的交响乐必须要演奏群众所熟悉的乐曲,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于是他首先从改编广东音乐起步,自己带头改编了如《赛龙夺锦》《水仙花》《娱乐升平》《凯旋》等多首广东音乐乐曲,他还发动有能力的人来参与其中,后来郑祖绵等人也改编了广东音乐《柳浪闻莺》《早天雷》、潮州音乐《画眉跳架》等乐曲,群策群力,广东音乐的管弦化发展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西洋乐队形式来演奏群众熟悉的、改编后的民族传统乐曲,观众自然是会由衷喜爱的。紧接着在改编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杨桦先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作了《南海之滨》交响组曲、《向秀丽交响诗》等极富民间音乐特色的新作品,乐队除了正常演奏、介绍外国优秀作品外,更将充满民族音乐气派的中国管弦乐作品献给大众。使乐队声誉大增,到哪里演出,都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1960年,广州乐团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进行巡回演出,节目全部是本团创作的富有广东地方音乐特色的曲目,深受各地观众的赞赏。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的孟波评价说:“广州乐团的这次演出是我们搞民族化的好榜样。”

1961年,指挥与乐手在后台练习,左起:郑祖绵、殷汝芳、戚正道、黄玉联、杨桦

杨桦先生身体力行地奋斗在中国交响乐民族化事业中,他不但在本团实行交响乐民族化的改革,还利用指挥各地乐队、音乐会的契机,演奏、推介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1981年,杨桦先生受中央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邀请,在北京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会上担任评委。1982年,赴香港担任香港泛亚交响乐团指挥举行中国获奖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成功地演奏了李忠勇的《云岭写生》、张千一的《北方森林》、宗江和何东的《鹿回头传奇》等作品,获得了中外记者与香港同胞的高度赞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杨桦先生曾两次赴朝鲜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上他们喜爱的交响乐作品,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谱下了难忘的音符。

1978年,杨桦与广东音乐家们在家中研究粤乐,左起:刘天一、周国瑾、杨桦、林韵

20世纪80年代,杨桦指挥在香港市区中乐团的彩排活动

由于杨桦先生的性格随和,与中外音乐界人士相处融洽,多年来,他曾指挥乐队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刘诗昆、盛中国等愉快地合作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多次与苏联指挥家、人民钢琴演奏家以及中国的李德伦指挥大师等同台演出过。杨桦先生的创作是多方位的,有歌剧、舞剧、交响乐、电影音乐等等。他创作的广东音乐《绿水长流》,深得高胡演奏家甘尚时教授的称赞与喜爱,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难得的一首广东音乐好作品。1981年3月,杨桦先生与李焕之、丁善德、杜鸣心、施詠康等11位中国音乐家,首次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作曲家大会及音乐节。

杨桦先生的一生,先后指挥过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歌咏队、福建音专管弦乐队、广州文工团管弦乐队、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广播乐团交响乐队、广州乐团交响乐队、珠影乐团、香港中乐团、泛亚交响乐团、深圳特区乐团、香港音专管弦乐团、英华书院管弦乐团等音乐团体。他的指挥风格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1999年7月,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由祖振声主编的《中国音乐指挥家生涯》一书,作者曾昭仁、陈洁明撰写了《梦想与现实》文章,详尽介绍了中国36位指挥家之一杨桦先生的艺术生涯,其艺术功绩已永久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1993年8月31日,在香港沙田大会堂,杨桦指挥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管弦乐团演出 ybhS9bG9bq9ZBzJ/zyO+JRGcvs/8MO5iRF235fehbOgoq9IadcUDIdGplgbYgM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