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身体比喻成机器,这台机器一天工作24小时,连轴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直至生命终止,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人体这台机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82年我从中山医学院(后来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再后来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后正式当上妇产科医生,迄今已逾40年。从青春飞扬的大学生到资深的专业人士,我一直沉浸在医学浩瀚无边的学术知识海洋中,深知医学科学的深邃和复杂。随着行医年资渐长,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我深感对于提高大众保健意识而言,与其在诊室里费尽口舌地对每一个患者解释,不如借助大众传媒做医学科普来得高效。专业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科普则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维护和保养的需求来说,患者对人体有基本的了解足矣。
几年前的一个母亲节,我收到儿子送的礼物——一部吹风筒,我很喜欢这个实用且包装精美的礼物!让我更加惊讶的是里面有一本内容详尽的使用手册。吹风筒是人们常用的干发工具,使用操作简单,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这部吹风筒的使用手册却不厌其烦、详细地介绍了仪器的基本构造、功能及维护和保养方法。翻阅了这本手册后,我不禁冒出一个念头:一部吹风筒出厂时都自带一本使用说明书,让使用者去了解其构造、功能和维护、保养方式,那么我们每个人在“出厂”时更应该有一本自己的身体使用手册!对于我们所拥有的独一无二、无可替换的身体,我们更应该像对待自己珍爱的物品般去了解和维护。一本身体使用手册应该是每个人的标配!
在工作中,我每天面对的是女性身体,也面对各式各样的对待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我看到不少人对自己身体的健康懵懵懂懂,有意识地去维护和保养自己身体的人尚属少数。形形色色的病症中,很多是由于对自己的身体缺乏爱护和保养导致的。人言“年少无知”,年少时挥霍青春和健康,欠下了“健康账”,可能还没有等到年老,疾病就找上门来“催债”了。我常目睹婚后多年不孕不育的人不知道这是年少时徜徉在爱河中尽享“性福”之后反复人工流产所付出的代价;分娩后忙于哺育孩子的宝妈不知如何康复自己的身体,待到出现“漏尿”才懊悔不已;有的老年妇女驼背弓腰、无法站直、痛苦万分,原来是早在围绝经期的阶段就开始骨质丢失,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后果。也有人过度“维护”自己,以为用了许多的“滋补品”或做了“卵巢按摩”“阴道冲洗”就是爱自己的举措,其实反而害了自己。人体从出生伊始到生命的终点,这路程或长或短,都没有回头路。对于自己身体的用心维护和保养,也是对生命的珍惜、悲悯和敬畏。这不仅仅是医学之悟,更是生命之思。我们常说要爱自己,落到实处是先要爱自己的身体。
在多年性教育、生理教育欠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从常规教育中获得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很有限。买一辆新车后,我们还会看看说明书,定期到4S店保养,以便更好地使用;对于自己的身体,想要懂得如何维护和正确使用也是需要下点功夫的。所以是时候呼吁大家去了解自己身体的使用说明。也许有人会说,现今的网络社会,想了解什么都容易得很,想查找问题的答案也非常简便。网络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获得知识的便利途径,同时网络上又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信息,还需要读者自己去伪存真、避免碎片化导致的片面和偏见或者误导,在乱花迷眼的多个搜索结果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些都并非易事。我们这本由专业编辑出版的身体使用手册可以保证读者获得知识的可靠性!
本书的读者群体是有意愿去了解自己身体、提高自己健康管理能力的女性读者和爱护自己的女性亲人、爱人的男性读者。我们介绍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包括维护和保养要点、常见疾病和问题的答疑。本书不仅涵盖女性生殖系统的使用说明,还涉及女性从受精卵开始的生命发育过程,从儿童、青年、中年到生命衰老的各个生命阶段的知识,既有女性生育力盛衰的密码,也有女性自身生命力盛衰的秘诀。我们力图让本书呈现出专业性、科学性、通俗性和易读性的特点。期冀读者阅读后对女性的身体不再陌生,对女性身体的使用和维护不再茫然。让女性更了解自己,让男性更懂女性;让读过本书的女性读者从中获益,有一个健康而美丽的人生!
本书的编者不仅有妇产科、生殖医学、肿瘤科、儿科、乳腺外科、麻醉科等专科医生,而且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资深健身工作室创始人。大家基于对健康科普传播的共同热爱,自愿参与,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之余奋笔疾书,反复磋商修改,万番琢磨方成书。尽管编者们的写作风格各有特点,但都三句话不离本行和本书的主旨。本书的插图绘画者是李婧雅荷,这位正在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动画专业、大学二年级就读的漂亮姑娘,不问报酬、毫不推脱地在自己繁忙的学业间隙自愿承担起繁重的绘画工作,我们从她的图画中可以看到她的才艺、热忱、善良和坚毅。我衷心地感谢全体编者和绘画者对本书的辛劳付出。感谢广东科技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和促成。
特别感谢尊敬的钟南山院士给本书作序!钟院士的学术造诣令我们高山仰止,在倡导健康生活和推进科普方面,他也是我辈的表率。感谢钟院士对本书的支持、鼓励和赞许!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长达数年的写作、编辑和修订过程中的默默支持、帮助和爱护!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百岁父母亲!
杨冬梓
2023年6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