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
这么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简单来说,那些能让你变得更美但又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手段,都属于医美的范畴。
有风险,为何还要尝试?
因为相比于用化妆品、非医疗器械进行的生活美容,医疗美容在技术和效果上更上一层楼,可以改善面部轮廓、皮肤状态、体形胖瘦……在医美被广泛应用以前,人们对于容貌和身体的缺陷无计可施。而如今,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借助医美对容貌和身体进行修复或重塑,也拥有变得更美的机会。
与此同时,社会审美也在良性发展,比起过去“大刀阔斧”地改造面部,目前的医美更强调在现有面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效果越来越自然。医美市场也在逐渐规范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精进,求美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人们对医美也产生更大的信心。
医美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很多变美的方法,整体来看,这些方法有“轻”与“重”之分。
人们过去理解的医美,一般涉及整形外科手术,比如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割双眼皮)、隆鼻术、截骨术(削骨)等,还有唇裂修复术、瘢痕切除术等。整形外科手术可以修复比较严重的外观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异常的人体结构恢复正常外形和功能。但这些手术一般需要麻醉,术后恢复期也比较长,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轻医美一般指不涉及外科手术的医疗美容项目,比如激光、射频、注射填充等。这些项目可以优化面部轮廓,改善皮肤状态。大部分轻医美项目的操作属于无创,少数可能涉及微创,其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术后恢复期短,有的项目甚至可以实现即做即走,因此日益受到广大求美者的追捧。
总之,从广义上讲,医美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大的概念,主要包括整形外科和轻医美两类医学手段。整形外科侧重于恢复正常外观和功能,也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外观改变,但创伤和风险都比较大;轻医美则更加注重优化外观,强调过程的安全便捷,对外观的改变较小,同时伴随的创伤和风险也比较小。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一直在研究美、创造美。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沐”“浴”等文字,
人们还会将红蓝花的汁液涂抹在脸上进行装饰,后来发展成了胭脂,说明早在3 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皮肤清洁、美容养护的理念。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用粉涂面、用黛画眉,
皮肤美容修饰成为普遍的行为。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唐朝的《外台秘要》记载了300多首美容类方剂,
一改之前美容配方中多用铅、汞等重金属物质的前例,使用草本成分制成面膏、面脂、乌发方。这些膏方在美白、乌发的同时,还能避免因长期使用重金属物质而造成的皮肤老化发黄,甚至有了专门治疗酒糟鼻的膏方,在当时大受追捧。
宋代的医美技术更上一层楼,《太平圣惠方》第40卷是美容专方,里面共计980余首美容方剂。现代很多护肤品使用的“七子白”配方,其原名叫作“七白膏”,就是出于此。
《圣济总录》中则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去除瘢痕的方法,
其中对瘢痕的磨削方法,就和现代的皮肤磨削术极其相似。
早在近200年前,近现代整形外科手术就已经有了雏形。1835年,美国医疗传教士伯驾在当时广州眼科医局实施了中国第一例“睑内翻矫治术”,
并详细记叙了手术方法,随后各种医疗美容技术开始蓬勃发展。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医疗美容事业因战争陷入停滞,只能在各种需求和摸索中缓慢前行。20世纪初,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展了隆鼻、割双眼皮、天花痘疤磨削、酒窝形成等美容外科手术,
但医美依然属于新鲜事,是大城市少数人的选择。到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出于救治伤员的需要,我国的整形技术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手术项目集中在烧伤修复、断肢再植等领域,治疗重点转为功能性恢复与创伤救治,而非美容。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医疗美容领域又重新以美的需求为主导。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公立及私营整形和美容机构,所提供的项目也日益丰富多样。当时的媒体曾经报道,“有的个体户认为漂亮的外表能够吸引顾客,有的工人想通过整形增加男子汉气质”,医疗美容逐渐走进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2003年,北京一个女孩历时半年,进行了割双眼皮、去眼袋、隆鼻、隆胸、大小腿吸脂、颈部除皱、面部吸脂、打瘦脸针等10余项手术,被冠以“中国第一人造美女”称号,
带动了全国各地的“人造美女”风潮。当时,演艺、选美行业的从业者通过“人造美”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情况屡见不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整形医院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各种医美机构和项目层出不穷。相较于21世纪初人们追求面部、身体轮廓的外科改造,当前的人们更加注重采用注射、光电等项目来实现“微调”效果,这一转变促使非手术类轻医美的市场规模大幅上升,占据了医疗美容整体市场规模的60%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