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1997年,我考入华北电力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那时,计算机尚未普及,有的宿舍几个人拼凑一台组装电脑,同学们会去轮流使用。尽管条件简陋,但正是从那时起,我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本科毕业那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但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看,那其实是新一轮技术浪潮的起点。1998年谷歌、腾讯成立;1999年Paypal(贝宝)正式上线,阿里巴巴诞生;2000年李彦宏先生回国创立百度……新兴的科技浪潮即便有波折,但方向却不会受到影响。

2001年,我到清华大学读研,师从陆玉昌教授,开始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2004年到香港科技大学师从杨强教授,并取得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学位。从最早的文本挖掘,到今天的大模型与智能体,这个领域持续吸引着我不断探索。

人工智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只是少数学者的理论研究。过去几十年,人工智能在图像、语音、语言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直到大模型出现,它的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能力,才真正将这些分散的技术系统化地串联在一起,让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通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智能体(Agent)的应用创新,让大模型逐步具备了自主规划任务、调用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正式进入产业化的深水区。未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产业变革,或将远超蒸汽机和电气时代。

近两年,大模型演进迅猛,相关技术和生态也快速变化,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政府组织的专题研讨,并受邀为央国企管理者、企业客户、合作伙伴、EMBA/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授课,与他们交流。其间,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大模型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快速落地?

正因如此,我萌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希望结合企业内部实践与一线交流体会,对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大模型演进趋势以及产业落地挑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为更多人理解、使用大模型,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

支撑我做这件事的,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底座与产业实践。百度不仅形成了从芯片到框架、从模型到应用的完整人工智能体系,还在互联网、金融、制造、能源、交通、政务等关键领域,积累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这使我得以在教学与交流中,不只讲技术趋势,也为企业、开发者提供可复制的落地路径。

2024年,我曾用“毛竹”的生长过程来比喻大模型的发展。毛竹在栽种后的前3年,地上部分生长缓慢,高度几乎无变化,而在地下扩展庞大根系。竹笋破土后,在生长旺季便以每天数十厘米的速度迅速拔节。今天的大模型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国家鼓励政策陆续出台,技术体系已然扎根,通用能力迅速增长,产业化应用全面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国具备完整产业链、丰富场景和深厚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独特的“土壤”。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各类应用工具,还是中国30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丰富硕果,都可以通过各类开放协议,一键继承到人工智能原生时代。大模型可以迅速连接这些资源,让企业积累多年的数字财富继续发挥作用,形成“模型—应用—数据”的飞轮效应,释放新的生产力。

当然,技术越强,门槛越高,不平等的风险也越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都能分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所有的技术,用起来,才是王道;用到好处,才是正道。只有将人工智能融入产业和生活,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让生产更高效,让生活更美好。

最后,我想特别说明:大模型技术仍处于高速演进之中,相关的技术路径、产品架构、产业趋势都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之中。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是基于成稿时期的个人理解与实践整理,理解有误或者表达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包涵、指正。 q7uMCuDhfxZCXEoKpkNKdbrHEbaqovmGVnOLBcjOJjprsYy9dccS0DQwJt15Sk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