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家企业的价值有多大?从财务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困难。一家上市企业的市值是市场根据现有财务指标,对这家企业所能创造利润的总体估算;未上市企业也有一套估值方法,反映它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
但是,一家企业所能创造的价值绝不仅限于经济价值,还应包括社会价值,二者并不是正相关的。虽然一些企业创造的利润可观,但它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虽然一些企业不怎么赚钱,但它带来的社会改善却是有目共睹的。后一类最典型的是社会企业,它们天然就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祉为己任,而不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然而,与经济价值相比,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在过去一段时间被很多人忽视了。一些企业往往沉迷于经济价值,忽视了社会价值,在遭受公众质疑、陷入巨大危机之后,才会猛然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实上,公众也是如此。他们享受企业带来的经济红利,但往往会忽视其他问题;一旦经济红利消失,公众对企业的态度转向不满,社会价值的缺失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过去几十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凸显了“‘社会价值’的价值”。自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瑰丽壮阔的30多年,但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今,互联网进入平台发展与治理并重的新阶段。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一方面要打开“绿灯”,发挥资本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民众生活、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设置“红灯”,防范、化解技术作恶以及技术背后资本无序扩张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不仅是互联网公司面对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所有的中国企业——不分行业、资本类型和所有制,也不分地域,甚至不分规模——都面临着如何面对社会大变局的问题。所有企业都迎来了设置“红绿灯”的新阶段,必须从社会的基础逻辑出发,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放到整个国际形势变化和主要发达国家内部变化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则显得更为迫切。重视社会价值,早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议题。
如果说几十年前,很多公司对CSR(企业社会责任)、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外向型经济”(为了将产品出售到发达国家的市场)的压力,那么到了今天,对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已经越来越来自“内循环”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公司因为内生因素开始重视社会价值。
于是,“企业要创造社会价值”这样一种理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重视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必然会迎来真正的质变。如果企业只是将国家的共同富裕目标、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理解为多做一些“第三次分配”,那这样的社会责任终将失去可持续的内在动力。在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可能又会回到“叫好不叫座”,最终不了了之的“旧赛道”里。
CSR、ESG与产品“两张皮”,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如何向“业务线”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向“老板”说明自己的意义,如何向“股东”解释自己的产出,一直是很多公司里CSR、ESG研究者,乃至所有“后台部门”的挑战。
企业社会责任看似重要,很多时候却很难成为“一把手”真正关心的核心议题,甚至沦为边缘话题、形象工程、“救火队长”、“漂白渠道”。反过来,业务线也会对“社会责任”抱有选择性的态度。那些容易出产品、帮助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社会责任项目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一些真正关乎企业长期价值的项目,则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被淘汰。短期主义一旦占据上风,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成为一种变相的公关或营销了。那么如何进行破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