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往往伴随着争议,区块链也不例外。
许多人将区块链与骗局及一夜暴富的投机行为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或许有其合理之处,就像人们看待过去由技术驱动的金融狂热一样。从19世纪30年代的铁路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莫不如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过许多令人震惊的失败案例,
如Pets.com和Webvan等。公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和股票价格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企业家和技术专家成功跨越了低谷与高峰的起伏周期,他们埋头苦干,努力打造出极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曾经做出的承诺。虽然存在投机者,但更有真正的建设者。
如今,在区块链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巨大的文化鸿沟。其中一个群体崇尚我所说的“赌场文化”。他们主要关注交易和投机,并且是两个群体中声音最大的那个。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赌场文化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灾难,比如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的破产等。这一群体博取了广大媒体的眼球,个别事件甚至严重损害了区块链的公众形象。
另一个群体崇尚我所说的“计算机文化”。他们更注重长远规划,是两个群体中更为严谨的那个。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区块链的金融属性仅仅是一种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特性——这种特性能够激励人们追求更宏伟的目标。他们意识到,区块链的真正潜力在于其有助于建立更好的网络,从而构建出更优质的互联网。虽然这些人相对低调,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将会更为持久。
这并不是说计算机文化对赚钱完全不感兴趣。根据我在风险投资公司多年的经验,科技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仍然是要追求利润的。但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回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风险投资基金(包括我们的)的持有期都很长,动辄就是10余年。孕育有价值的新技术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有时甚至更长。显然,计算机文化是一种长期文化,而赌场文化则不是。
因此,计算机文化和赌场文化之间的较量,或许才是这场软件运动的主旋律。当然,在这场较量中,无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愤世嫉俗者都可能走极端。互联网泡沫及随之而来的破裂与崩溃,就是在不断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想要看清真相,关键在于将一项技术的本质与其具体的使用或滥用区分开来。锤子既可以用于建造温暖的家,也可以搞破坏;氮基化肥既可以用于种植养活数十亿人的农作物,也可以用于制造危险的爆炸物;股票市场既有助于人类社会将资本和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也有助于滋生毁灭性的投机泡沫。所有技术都可能同时具有建设和毁灭两种属性,区块链也不例外。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在尽量降低危害程度的前提下让其益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