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恐龙的分类之前,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四足脊椎动物的分类。四足脊椎动物一般分成四大类( 纲 ):两栖类( 纲 )、爬行类( 纲 )、鸟类( 纲 )和哺乳类( 纲 )。
生物分类示意图
这四类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很简单,也很清楚:两栖类从鱼类演化而来,并进一步演化出爬行类;爬行类中有一支( 恐龙这一支 )演化出鸟类,另有一支( 似哺乳类爬行动物 )则演化出哺乳类。
因此,爬行类在四足脊椎动物演化树上占据了中心位置,对研究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前文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到了“主龙类”或“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这是原始爬行类中的一个大类群,从中演化出了四个亚类群( 或目 ):鳄类、翼龙类、蜥臀类和鸟臀类。
目前已知的所有恐龙,不是属于蜥臀类,便是属于鸟臀类。也就是说,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类和鸟臀类。
恐龙分类示意图
聪明的读者恐怕已经从蜥臀类和鸟臀类的名字上,猜出了二者的区别。
顾名思义,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臀部骨骼( 又称“腰带” )的结构特征:蜥臀类的臀部骨骼结构像蜥蜴的臀部骨骼,而鸟臀类的臀部骨骼结构像鸟类的臀部骨骼。
接下来,让我们来仔细比较一下它们的臀部结构。恐龙臀部(“ 腰带” )分为左右两部分,每部分均由三块主要的骨头构成,分别为肠骨、耻骨和坐骨。
在蜥臀类恐龙的绝大多数成员中,臀部的耻骨与坐骨分别向身体的前腹方与后腹方延伸,形成一个近似“八”字形的分叉——这跟蜥蜴的臀部结构比较相似。
而在鸟臀类恐龙的绝大多数成员中,臀部的耻骨与坐骨均向身体的后腹方延伸,两者之间形成近乎“二”字形的平行走向——这与鸟类的臀部结构类似。
下次你们去博物馆参观时,看到恐龙的骨架,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它的臀部结构,就可以正确地分辨出它属于哪一类恐龙,你说神奇不神奇?
另外,你们还可以注意一下,在肠骨、耻骨和坐骨相接的地方,有一个凹下去的部位,叫作髋臼( 关节窝 )。恐龙大腿骨与身体主体的连接处就在这个地方。
蜥臀类恐龙“腰带”:示意图(左);霸王龙骨架局部(右)
鸟臀类恐龙“腰带”:示意图(左);埃德蒙顿龙骨架局部(右)
蜥臀类恐龙一般又进一步分为两大类:蜥脚型类和兽脚类。
蜥脚型类恐龙包括蜥脚类(如梁龙、腕龙)和一些基干的类群(原始蜥脚型类)。
蜥脚型类的主要特征是体形巨大,头相对较小,脖子很长,四肢粗壮,尾巴也很长;它们通常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蜥脚型类的代表有大家熟悉的雷龙、梁龙、腕龙、马门溪龙及它们的近亲,它们都是恐龙家族中的“庞然大物”。
兽脚类恐龙的主要特征为:通常为中小型,两足( 后腿 )行走,具有敏捷的身体、尖锐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它们大多是肉食性恐龙。
梁龙复原图
腔骨龙复原图
兽脚类恐龙的代表有体形较小的腔骨龙、欧洲的斑龙及白垩纪的“大块头”霸王龙。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在欧文和巴克兰亲自指导下所画的斑龙复原图,将其描绘为类似蜥蜴的四足行走动物,而现代的复原图则将其描绘成跟其他兽脚类一样的两足行走动物。
鸟臀类恐龙一般又进一步分为五大类:鸟脚类、角龙类、甲龙类、剑龙类和肿头龙类。这些恐龙形态各异,身体上多有五花八门的“装饰”,比如甲龙类身披骨甲,剑龙类背部有剑板,角龙类长有犄角和颈盾,肿头龙类的头顶明显拱起并生有棘刺,鸟脚类有三个向前伸的脚趾。
甲龙复原图
鸟臀类恐龙尽管外表差异巨大,但基本上都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它们与兽脚类恐龙大不相同,很少只用后面两条腿走路,也很少是肉食性动物。
有意思的是,尽管前文说过鸟臀类恐龙的名称源于它们的臀部与鸟类的臀部在外形和结构上比较相似,然而,恐龙专家仔细研究后发现:实际上鸟臀类恐龙的臀部结构与鸟类的臀部结构还是有差别的,且差别不小。原始鸟类的臀部结构反而更接近于蜥臀类中的一个分支——真手盗龙类的臀部结构。
现在,科学界一般认为鸟类起源于蜥臀类的肉食性小型兽脚类恐龙,而不是鸟臀类恐龙。关于鸟类起源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