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本书所讲的恐龙,严格地说应该称作“非鸟恐龙”( 指不包括鸟类在内的恐龙 ),但为了简洁起见,我们暂时称之为恐龙;在后文,我们会专门讨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并说明鸟类是恐龙的“嫡传后裔”( 换句话说,鸟类是仍然活着的恐龙 )。
在中生代,各种各样的“龙”太多了:天上有凌空飞翔的各种翼龙,海里有畅游击水的海龙、鱼龙和蛇颈龙等,陆地上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其他并非恐龙的“龙”……
事实上,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爬行动物都被称为“某某龙”,俨然是“群龙无首”“龙满天下”的世界。
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登陆以来演化出的首批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完全摆脱了水体的束缚,不再像两栖动物那样对水环境“若即若离”。这完全有赖于爬行动物演化出了带壳的羊膜卵。这样一来,爬行动物便可把蛋生在完全干燥的陆地上进行孵化,而无须像两栖动物( 如青蛙 )那样回到水里产卵,也不用像鱼儿那样在水里繁衍后代。因此,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场革命。
恐龙世界复原图
具有羊膜卵的脊椎动物统称为羊膜动物,除了爬行动物,还包括鸟类与哺乳动物( 含人类 )。在爬行动物与鸟类的蛋壳里面,以及哺乳动物的胚胎外面,有一种叫作羊膜囊的特殊构造,里面充满了羊水,胚胎在孵化或出生之前,就在羊水里面生长发育。
羊膜卵结构图
爬行动物起源于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繁盛于整个中生代,不但主宰了中生代地球陆地生态系统,而且一统当时的天空与海洋。因此,古生物学家又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如前所述,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常常被称为“龙”。但是,请记住:被称作“龙”的爬行动物,并非全是恐龙!
走出我的办公室不远,就进入了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展厅。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地撞见来博物馆参观的小朋友正在纠正家长的认识误区,并认真地给父母普及有关恐龙的知识。
下面是我在博物馆遇到的典型场景:
“杰克,瞧那条恐龙,多厉害!”一位父亲指着展厅里的巨大的翼龙化石,对着他十来岁的儿子惊呼。
“得了吧,老爸——那是翼龙,不是恐龙!”儿子略得意地回答。
父亲的脸上露出一丝诧异,看到我佩戴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标志走进展厅,便拉着儿子的手向我走来。
“请问翼龙是不是会飞的恐龙?”男孩的父亲问我。
“哦,先生,不是。翼龙会飞,是恐龙的近亲,但不是恐龙。”我答道。
“厉害啊,儿子!”父亲转身,惊喜地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恐龙是一类特殊的爬行动物。与同时代其他称为“龙”的爬行动物不同,恐龙具有一些独特的骨骼特征( 性状 ):头骨后部有一个凹陷、颈椎上具有突起,是肌肉附着的地方——相比其他爬行动物,恐龙的颈部附着了更多的肌肉,以此实现脖子的灵活运动——很多恐龙都生有长脖子。
其他爬行动物的四肢向体外伸展,比如蜥蜴、鳄鱼等,它们行动起来像匍匐前行,故称作“爬行动物”。相比之下,恐龙的四肢像柱子一样立在身体的下方,而不像其他爬行动物那样向外伸展,因此可以说,恐龙像哺乳动物和鸵鸟那样能够完全直立行走。
对动物来说,怎样算是爬行?怎样算是直立行走?
此处我们说恐龙“直立行走”,是相对于现代爬行动物(如蜥蜴、鳄类)的匍匐前行方式而言的。此处的“直立行走”指动物的四肢位于身体正下方,像恐龙和哺乳动物的四肢那样,而不是位于身体两侧。
不过,在人类演化方面,我们通常说的“直立行走”是指人类只用后肢直立行走,将前肢从行走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手有了更多用处。
请记住: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恐龙从地球上完全消失了。
再者,恐龙只生活在陆地上(个别可以生活在淡水中,如棘龙)。空中的翼龙以及海洋里各种各样的龙,都不是恐龙。
最后要记住:尽管很多恐龙体形庞大,然而,绝不能简单地以体形大小作为判断其是否为恐龙的标准——有些恐龙的体形很小,不少恐龙只有鸡或鸭那么大!
地质年代表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长达1.6亿年,它们的生存、繁衍及物种多样性组成了地球历史极为壮丽的篇章,之后却迅速走向灭绝。
恐龙的起源、形态与系统分类、地理分布及演化历史,是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努力研究的课题,也是公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恐龙是自然博物馆里的明星,占据醒目的位置和大块的“地盘”,是许多青少年朋友最喜爱的史前动物。
在本章,我将向你们讲述史前地球霸主那些有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