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恐龙的来历

约40年前,我随马尔科姆·麦肯纳教授走进位于纽约中央公园西79街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恐龙展厅看到乌泱泱一群儿童围着霸王龙骨架,他们手舞足蹈,兴奋不已。麦肯纳教授笑着对我说:“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恐龙梦!”

说实话,我小时候并没有过自己的恐龙梦,因为那时候我压根儿没听说过这类史前动物呢!

在我年少时( 20世纪50年代 ),中国这方面的科普书籍很少,除了个别大城市,其他地方都没有陈列恐龙化石的自然博物馆。那时候,电视尚未普及,电影《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要等几十年以后才上映。所幸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在同龄人中,算是有幸较早深入了解恐龙这类史前动物的少数人之一。

在我正式学习古生物学专业课之前,我读过的几本英语书里都提到了恐龙。其中一本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里面提到了斑龙( 又称巨齿龙 ),它是英国最早发现的几种恐龙之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公认第一个将恐龙写入小说的作家。

在《荒凉山庄》的开头,他写道:“伦敦……无情的十一月天气。满街泥泞,好像洪水刚从大地上退去,如果这时遇到一条四十来英尺长的斑龙,像一只庞大的蜥蜴似的,摇摇摆摆爬上荷尔蓬山,那也不足为奇。”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于“恐龙”和“古生物学”等新名词还知之甚少。图为19世纪中期的一幅斑龙想象图。

另一本是柯南·道尔在20世纪初写的科幻小说《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书中写道,探险队员在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南美洲高原上发现了一些史前动物,其中包括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灭绝的恐龙。探险队员想捉一只活的恐龙带回英国展览,结果受到了翼手龙( 一种翼龙,不属于恐龙 )的猛烈攻击,落荒而逃,最后未能如愿。

还有一本令我印象至深的英语学习教材,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英国医生吉迪恩·曼特尔发现和研究恐龙化石的故事。

曼特尔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是英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者之一。他在乡间行医时,偶然在路边的砂石坑里发现了一些很大、很奇怪的牙齿化石( 也有说法认为是他妻子发现的 )。经过仔细对比和研究,曼特尔医生认为这些牙齿属于古代巨大的爬行动物。这些牙齿跟鬣蜥的牙齿相似,只是大许多倍。因此,他将这种爬行动物命名为禽龙( Iguanodon ),意思是“鬣蜥的牙齿”。

禽龙复原图

在曼特尔医生发现禽龙的牙齿化石之前不久,牛津大学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研究了一批发现于牛津北郊约20千米处的骨化石( 包括脊椎、肩部、臀部和后腿骨骼及带有牙齿的颌骨 )。

巴克兰根据牙齿特征及后腿的大小比例,认为眼前的骨化石来自一种巨大的肉食性蜥蜴,因此将其命名为“巨大的蜥蜴”( Megalosaurus ),也就是狄更斯在小说里提到的斑龙。

1841年,英国最负盛名的脊椎动物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发表了他所研究的英国所有爬行动物化石的专著。

斑龙复原像

在书中,欧文首次对禽龙、斑龙等“巨型蜥蜴”化石进行归类,并命名为“Dinosaur”( 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巨大得令人恐怖的蜥蜴”。后来一般将这个词翻译成“恐怖的蜥蜴”。

再后来,Dinosaur一词传入中国时,当时的中国学者参照日本对该词的译法,将其翻译成“恐龙”。之所以使用“龙”这个词,或许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腿部形态与蜥蜴的腿部差不多。

走近科学巨匠

理查德·欧文是19世纪英国著名解剖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他最著名的发现是一类不同于现生爬行动物的史前爬行动物,并将其另外分类,命名为“恐龙”。欧文极力反对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曾匿名撰文批判《物种起源》。

欧文提出的Dinosaur这一名词实在是不同凡响,自1841年提出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有180余年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传说中的龙的形象是在中国乃至东亚各国悠久的龙文化历史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含有鹰爪、蛇身、鹿角、牛耳、鲤鳞、虎掌等多种元素。中国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具有神性的动物,作为吉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至今,中国人仍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英语中,中国的龙翻译为“Loong”或“Chinese dragon”,而不是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然而,恐龙确实是地球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爬行动物,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证据;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文化意象。两者之间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此外,恐龙其实也不是蜥蜴。那么,恐龙到底是什么呢? I4pds51zboYwfiJ2dixKM9lhXjAUiPw6KYkxW4d+SK0MxsONmKIgMTLoL8rjyv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