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齿的麻烦

有一句无厘头的老话说:“聪明伶俐二十八,糊里糊涂三十二。”这是由于有的人生有28颗牙,另一些人则生有32颗牙,上述说法认为长28颗牙的人比长32颗牙的人聪明。我之所以说它无厘头,是因为这一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不过,有的人生有28颗牙,另一些人生有32颗牙,却是事实。这些牙齿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两种排列方式之间会差整整4颗牙呢?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部件,我们依靠它们切割、咬碎和咀嚼食物,完成吃东西的第一步。人的一生中其实有两套牙齿(称为 “二出齿” ):小时候长出来的第一套牙齿叫“乳齿( 乳牙) ”;在长大过程中,我们会换牙,原来的乳齿脱落,被另一套叫作“恒齿( 恒牙 )”的牙齿取代。儿童牙床短小,乳齿总共只有20颗;换牙之后,成年人最多有32颗恒齿,但也有不少人终生只有28颗恒齿。这是怎么回事呢?

恒齿按照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分为门齿( 切牙 )、犬齿( 尖牙 )、前臼齿( 双尖牙、前磨牙 )和臼齿( 磨牙 )。按照上下颌( 牙床 )分的话,上下的齿数是均等的,由于人体左右对称,所以两侧的齿数也是均等的。

32颗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分类示意图

一般来说,左上牙床从前到后有两颗门齿、一颗犬齿、两颗前臼齿和三颗臼齿,其中最后一颗臼齿是智齿。智齿比其余牙齿冒出来得晚,不少人的智齿压根儿不会冒出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32颗牙齿,只是有些人的智齿( 位置在两排牙齿的尽头,上下左右共4颗 )终生不会从牙床里冒出来,看起来只有28颗牙齿。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人类的早期演化阶段,尽管也有原始人食用动物肉和骨髓的证据,但食物构成中主要是植物;在使用火之前,动物肉也是吃生的。由于坚韧、粗糙食物的磨耗,牙齿的高度和宽度逐渐减小,后面牙齿才有足够的空间逐次向前移动,从而使最后一颗臼齿能够在16岁左右就开始冒出。随着火的使用,用火加工过的肉类及植物块茎变得松软,减轻了牙齿的磨损,后面的牙齿便没有足够的空间冒出来了。

另一方面,在人类演化过程中,随着食物的不断精细化( 煮过的食物更容易咀嚼 ),牙床咀嚼食物的咬合力也逐步减弱,使颌部用力减小,其发育程度随之减弱。因而,现代人类的下巴远不像古人类那么向前突出,这也不可避免地缩小了后面牙齿的生长空间。

由于人人都有智齿的牙胚,随着颌骨逐渐缩小,智齿冒出来的时间也相应推迟到成年之后( 甚至一辈子不冒出来 )。由于人成年后变得更为睿智,最后冒出的这4颗臼齿便称为智齿,暗喻它们是智慧增长带来的——这跟我们是“智人”人种没有关系。

智齿

回到本节开头那句无厘头的老话,事实上,正是由于人类智力的演化( 脑量的增大以及食物的精细化等 ),使智齿没有空间冒出来。看来,牙齿数目的减少似乎与人类智力的进步有关。当然,不同个体的齿数多少( 28或32 )不能用来作为判断聪明和愚笨的标准。在现代,青少年拔智齿已经不稀奇,主要是不让它们挤占前面牙齿的生长空间,也为了避免成年后智齿突然冒出来引发的疼痛。 wutJJcwCy+/Zp01tEshY3583o5LUMDhHBjAxGr1aOvaOfh3aECQf3fC7v9j2BL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