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

“环境”一词似乎不言自明,周围即环境,包括我们熟悉的天空、大地、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极地、沙漠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

生态环境则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大舞台”。生态学研究这些互动发生的场所,比如潮汐带、深海、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

海龟的生态环境

你想过吗?当你吃香蕉时,你其实已经把一丁点儿环境吞入肚子里。因为香蕉采自香蕉树,香蕉树则植根于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花结果,才得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根香蕉原本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香蕉在你的胃里短暂停留,在你的身体里经过消化、吸收营养之后,剩余部分作为废物排出体外。而后,你排泄的废物变成生存在下水道里或废水集散湿地里微生物的食物,这些微生物及其排出的废物又重新进入植物生长的再循环。

事实上,当你呼吸时,你吸入的氧气是植物或某些微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而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这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也至关重要。我们活着的时候,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生活资源;我们身后则回归大自然,化为某些微生物的食物资源。

此外,我们通常以为垃圾是真的被扔掉了,实际上垃圾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它会进入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这可以说是生态学里的“物质不灭定律”吧。

从本质上看,我们自身即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我即环境,环境即我。如果你过去并不清楚生态环境的定义,通过上面的例子,现在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吧?

生态系统不是深奥无比的抽象概念,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存在。当你去野外或森林远足时,你就置身在一个相当大的生态系统中!那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性的环境因素( 包括土壤、水分、阳光、气温等 )都属于生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你家小区的花园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大的生态系统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和海洋,也可以是整个地球。地球可以视为一个“巨无霸”生态系统——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组合体。这和盖娅理论把整个地球看成一个有机体是十分类似的。

如同人类社会组织的层级分类( 世界、国家、省、市、县、镇、村、个体 ),生态学家在研究中也划分了不同层级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生物群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生物个体。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你可能看见一只小鹿( 生物个体 ),再往里走可能会遇上更多只( 甚至一群又一群 )同种的鹿,那么该片森林中所有同种的鹿就构成一个种群。这片森林中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这片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和周边地区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比如长白山或太湖地区都构成有特色的生态系统,放宽眼界,我们会发现整个东北或华南等地区是更为广阔的自然地理区域。各大区域内包括众多生态系统,大区之间的生态面貌通常大不相同,它们构成不同的生物群系。把全球无数的生态系统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生物圈。

不同层级的生态系统(中国东北地区)

在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内,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为人作嫁”的有机体。通过光合作用( 某些微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它们不仅为自己制造有机物,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食物。这些“无私奉献”者在生态学里称为“生产者”。

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才能生存,我们靠能量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对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它们所吃的食物,而所有食物的来源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生产者。它们中的大部分利用太阳能与体内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因此,动植物获得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属于“自养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工厂,又称作“生产者”。

我们前面提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根据摄取能量的方式不同,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吃素”的动物( 植食性动物,如昆虫、鼠类、兔子、羚羊和大熊猫等 )是“初级消费者”;“吃荤”的动物( 肉食性动物,如蛇、青蛙、黄鼠狼等 )与“荤素”都吃的动物( 杂食性动物,如浣熊、狗熊和人类等 )一般属于“次级消费者”;像狼、狮子、老虎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则属于“三级消费者”。

此外,有一类特殊的肉食性动物,它们专门吃死去动物的腐肉,比如秃鹫和豺,因而它们都属于“食腐动物”。

下图是生物摄取能量( 摄食 )的金字塔。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分解者”。它们负责把死后的动植物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让这些重要的物质回归土壤或溶入水中,进入下一轮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

“摄食”金字塔

在这一点上,分解者与食腐动物是不同的。分解者包括蚯蚓、蘑菇、细菌等。分解者的作用是使动植物身上重要的矿物质元素( 如氮、磷、碳、硫、镁等 )及其他养分回到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中。如果这些元素和养分没有返回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就无法长期存在。

这张金字塔图让我们联想到以前谈到的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以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生物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关系。

食物链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或养分转移 )就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在能量流动的最后一步,分解者使有机废料和“污染物”回归生态系统,启动下一个循环,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能量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形式流入生态系统,以热量的形式流出——即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呼吸作用 )来完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基本概念,你不妨做一做下面这个小实验,看看你自己究竟处于食物链或“摄食”金字塔的哪个位置(层级)上:

1. 在一张纸上,把你今天三餐吃的东西一一列出来;

2. 确定每种食物属于金字塔上哪一层级生物的产物;

3. 逐一回答: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4. 确定你自己在金字塔上的位置。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 mQDLPHH0RQUko3V6tzhg73MZOQpshcMdcCPpGpwty47gg6tBiaXuxEMih1i3rg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